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意义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必然趋势。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决定,要求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着我国“三农”问题的顺利解决,也严重制约着我国全面小康建设,同样也严重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和完善。在当前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连续走低的状况下,在传统农产品供过于求的形势下,只有通过农业产业结构适度调整,才有可能解决农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业综合效益的不断提高问题,才有可能解决农民的充分就业和增收致富问题,才有可能解决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科技文化不断繁荣发展的问题。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合理配置农业资源
传统农业,主要是指种植业,尤其是指粮食生产,在人民温饱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人们只能选择粮食生产作为农业的价值目标,甚至通过开荒种粮、围湖造田来进行粮食生产,满足人民的基本温饱需要。然而,人民众在实现小康走向富裕的阶段,在消费需要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调节,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才能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
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由传统种植业向高质高效如花卉、果木、蔬菜等市场紧缺的种植业发展;由
传统种植业为主向现代消费需求越来越大的畜牧业、养殖业为主发展;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规模农业、精细农业、绿农业,满足人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此外,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的还在于能够吸纳各种闲置资金来发展农业。当前农业发展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短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许多现代农民想致富、想发展,只因囊中羞涩,大笔银行借贷又受着各种各样的限制,几乎不可能,也就逐渐磨灭了信念,安于现状。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制度创新、结构创新,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吸引非农资金特别是城市企业和城市居民的闲置资金投入农业开发的事业中来,激活农业生产要素,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借鸡生蛋,把蛋糕做大,帮助农民发展农业,提高投入产出率。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业问题,没有农业的效益,农村的繁荣稳定无法保证,农民的富裕也无法实现。近年来,粮食的连年丰收并没有止步,而农业产值却连续下降,农民的农业纯收入却连年减少,甚至出现亏损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产销不对路,市场传统农产品供给饱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单一,生产成本高,市场缺乏竞争力所致。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适应市场发展要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建立多领域、多层次产业产品网络,短期、中期、长期产业目标相统一,初级产品与深加工产品
农村致富
相联接,多种经营,以主导产品、特产品带动产业链条发展,实现农业产业专业化、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发展,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从土地上获得了更大效益,逐渐结束了那种“一年忙到头,只有半年粮”的日子,农民种田积极性大大提高。但温饱问题解决以后,农民渴望摆脱贫穷,致富奔小康。然而,单纯依靠在小块土地上经营粮食作物,不仅不可能获得较大的经济收入,而且生产成本高,出现农民收入呈负增长的怪现象,农业发展走入困境。实践和市场显示,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等经营利润一般大大高于粮食作物,如,1亩
苹果能带给农民800元经营利润,1亩柑桔的经营利润高达1000元,分别相当于粮食的4倍和5倍。特别是1亩土地面积的鸡舍或牛棚可存栏蛋鸡1万只或者奶牛10头,是1亩土地上一年种粮经营利润的上百倍。可见,只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由传统种植业向多种经营发展,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才能真正解决农民脱贫致富的问题,满足人民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要。
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落实“科教兴农”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创新,并培养和造就出一批又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农业科技人才,
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而发达的欧美国家则达到70%-80%。相比之下,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非常低。究其原因,应该主要是研究与应用相脱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使农业由传统的种植业向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多元化农业发展,由粗放型农业向集约化、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农业发展,由资源密集型农业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农业发展。这必然带来一场大的农业科技革命,要求农民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发展新产业、新产品,采用新的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也要求农民学习新思想、新观念,科学种田、科学管理,树立市场经济新思维,走出狭隘的“听天由命,靠天吃饭,安贫知足”的小农意识圈子,做大农副产业,发展大农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效应,使农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农民致富的支撑点。当前农业,已发展成为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最广阔、最活跃、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许多基因技术、生物技术最先都是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发育上突破的,“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将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许多农业生产设施的科技成果也将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将不断产生新的领域,引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成必然之势。我们应抓住机遇,按照先进性、关键性、基础性、普及性、实用性、优效性原则,筛选农业科技发展重点项目,推动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20世纪40年代美国农业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80年代美国进入了现代化发展阶段,实现了机械化后的自动化、化学化、一体化;90年代以来,美国农业迈
入了生物工程和信息技术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进入了更高的层次。目前,最新生物技术已普遍应用于
美国农业。90%的棉花、40%的大豆均为转基因品种,这些新品种的推广和应用,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产量,而且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我国农业与美国农业相比有着阶段性差距,为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我们现阶段要集中在农业教育、农业研究、农业推广上下功夫,具体应分三步走:第一,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农业院校应承担起农民和农业部门的培养任务;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创业,解决农村人才缺乏的问题;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实施“绿证书”工程;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搞好专业技术培训;广泛利用各种学会、协会、农村合作社,提高农民的专业生产技能,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第二,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农业科研院所不仅要承担起农业性领域前沿成果的研究,而且要在产前、产中的相当技术上下功夫,也要针对产后的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环节加大应用研究力度,以满足市场需求。还应建立规范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加速科研成果的商品化进程。第三,加强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应加快农业部门的职能转变,改变工作方式和管理办法,强化服务意识,盘活人力资本,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专家的积极性,使农业部门和农业技术干部承担起指导、服务农民的义务和责任。
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利于增强我国农业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