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语言方面的特
1. 语文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语言特的区别
汉语最根本的特点在于缺少形态变化。学俄语的人都知道,俄语有着丰富的词形变化,性、数、格、时、体、态这些语法范畴都可以靠词形变化来表示。英语的形态变化虽然不如俄语丰富,但也不少。而汉语缺少形态变化,是一种“孤立语”或“词根语”。“鸟飞”“飞鸟”中的“鸟”和“飞”尽管语法功能各不相同,但词形却没有任何变化。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词序和虚词。“老师问学生”和“学生问老师”意义不一样,因为同序不同。“父亲的母亲”与“父亲和母亲”意义不一样,因为虚词不同。汉语中词的语法功能比较宽泛。名词不仅可以作主语、宾语,也可以作谓语;动词不仅可以作谓语,也可以作主语、宾语;形容词不仅可以作定语,也可以作状语。汉语词的兼类是重要的语法现象。“在”既是动词,又是介词,也是副词。汉语词类活用现象较多。“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类的句子几乎随处可见
汉语的另一个特点是有着很强的历史继承性。现代汉语中活跃着大量古代汉语的因素。不必说句法结构的基本格式“主——渭”和“动——宾”贯穿古今,也不必说“天”“地”“山”“水”“生”“死”“上”“下”这些基本词汇活跃始终,单是具体的表达方式就很多。现在
常用的“瓜分”“血祭”和古代汉语“一狼犬坐于前”“寨中人又骛伏矣”中的“犬坐”“骛伏”都是名词作状语,“发扬光大”“严肃党纪国法”中的“光大”“严肃”是古汉语中形容饲用作动词这种表达方式的继承,“天地之间”“为语言的纯洁而斗争”中“之”“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古代汉语完全一致,这样的表达式仍然非常能产。就连作为现代汉语一般词汇的大量双音词,其词素也基本上是古代汉语的词汇。
2. 如何赏析“语言特”
对语言特征的欣赏可以分为三个步骤:概括内容、分析语言形式和用形容词表达。
1.明确 上海高考网:赏析语言特是高考必考的一个内容,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中都可能出现,多以简答题或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赏析语言特可分三步走:概括内容、分析语言形式、用形容词表达。
1.明确写的具体内容。语言特征必须依附于具体内容才有意义,没有具体内容的语言就没有特征。
所以,赏析语言特就要首先对内容加以概括总结。 人们常说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为豪迈飘
逸,那是因为已经有了《蜀道难》《望庐山瀑布》《将进酒》 等诗句内容为前提,我们常说杜甫诗歌的语言风格为沉郁顿挫,那是因为有了《石壕吏》《兵车行》《登高》等诗句内容为基础。
2.分析语言形式方面的具体特点。 语言本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整散句、长短句、修辞格、叠音词的运用上,有的用整句,有的多用散句,有的整(整句)散(散句)结合;有的多用长句,有的多用短句,有的长(句)短(句)结合;还有的运用修辞格等等,都是语言的表现形式。什么言什么语
单从形式上看,整句的语言特为“典雅”,散句的语言特为“口语化”,长句显得“柔和”,短句显得“激昂”,叠音词显得富有节奏感、韵律美。运用修辞格的要对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后,才能确定其或清新、或典雅、或华丽、或含蓄…… 3.掌握语言特的词语(形容词)、通过比较、选择予以定性。
积累了共同语言特征的词有平实质朴的,含蓄隽永的,豪放浑厚的,凄凉悲凉的,清新自然的,生动幽默的,讽刺的,丰富清新的(清新华丽的),典雅宁静的,等等。结合具体内容,通过比较,具有语言特征的抽象词与具体内容一致,要适当选取,做到定性。
如,《拿来主义》中的语句: ①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②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分析】①句中的“捧着”“挂”等动词,表现出一种丑态,“大师”“发扬国光”上的引号,表明的情感是极其反感;②算得显出一点进步,可见对“进步”不以为然。内容上,是讽刺送去者的丑恶表现,情感是讽刺性的,所以语言富有讽刺的味道,犀利、幽默。
【答案】语言幽默、犀利,具有讽刺性。 又如,《胡同文化》中的语句: ①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
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 ②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解析】 ①A明确所写内容——北京胡同正在衰败,没落;B语言形式——长短结合,节奏舒缓,适合抒发哀伤情感;C搜集一些语言特的形容词,比较哪些形容词合适——朴实、平淡、口语化。相关阅读:上海高考复习之文学常识大闯关探寻高考“诗歌”鉴赏12条新捷径上海高考真题历年名言警句默写汇编近两年上海各区高三二模名句默写及答案汇集。
3. 文言文的特点有哪些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第一个“文”,是美好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一、言文分离。语言学研究认为,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者相互影响又互相促进,关系非常密切。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人们口头实际用的语言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
二、历久不变。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前,文言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被人们代代相传、沿用下来,其语言成分基本未变。例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历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连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词汇,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有些词的古义在口语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却照旧使用。虽然后世人们在模仿中难免会掺入些许当时的口语,从而给文言带来某些细微的变化,但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方面还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
三、行文简练。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可以说文言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再加上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