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激情·激智——古诗文教学的三点体会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激趣激情激智
长期以来,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都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原因是:“内容枯燥”、“课文难懂”、“上课乏味”、“学了没用”。特别是传统的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过于注重字词句的解读和翻译,常常把一篇血肉丰满的文章分割得支离破碎,忽略了古诗文的神秘和美丽,令学生对古诗文大感枯燥无味。于是,在古诗文教学中便呈现了这样两种状态:一是老师讲得激情飞扬、滔滔不绝,总担心自己没讲全讲透,学生学得昏昏沉沉、一头雾水,只机械地写满笔记。二是学生索性不听课,为了应付考试而来各种教辅资料死记硬背。于是古诗文的教与学便长期在高耗低效中徘徊。洛阳纸贵的典故
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从教二十多年来,我的体会是:如果我们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热爱之情,激活学生的学习智慧,就可以使教和学得到和谐的发展,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也就会随之大幅度提高。
激趣
正如孔子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到学生的兴趣点来切入教学是个关键问题。
1.以有吸引力的导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好的导入是一块磁铁,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将他们引入知识的海洋,诱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古诗文因时隔久远,且内容深奥,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导人时要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如上《口技》一课,我一开始就让学生模仿他们能够模仿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然后才导人课文:“首先表扬我们会模仿声音的同学,刚才老师观察了,每位同学每次只模仿一种声音。”再放一段相声演员洛桑的拟声表演录音,让学生出其中模拟的声音,然后点评:“经过特殊训练的相声演员也不过同时模拟了三五种声音而已,可我们课文《口技》中的表演者却可以几十种、几百种声音一齐发出。”我话音未落,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翻书了。这种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的教学导人更容易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角。
用一些小故事导人课文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白居易的…居’不易和‘居’不难”,欧阳修的“‘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羞。”等小故事,都是学生喜闻乐听的。但是要注意,故事要讲得简洁生动,不宜过长,否则有喧宾夺主之嫌。
2.以适当的背景介绍激发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积极性。
这个“背景”指的是与课文相关的文化和文学常识。如在教授《陋室铭》中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两个典故时,我是从“三顾茅庐”和“洛阳纸贵”的角度来说的,学生很感兴趣,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但背
景介绍不可照本宣科,而要以简洁的、描绘性的叙述语言动情地说出来,力求给学生一种生动形象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
课堂是整个教学的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把课上得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设计教学形式时,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变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如通过设疑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疑”设得好、设得精、设得巧、设到点子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上《醉翁亭记》一文时,我就问学生:“有人说,欧阳修这个整天游山玩水的醉老头,应该是个昏官。你认为呢?”这个问题在课堂上一抛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有的学生表示赞同,有的表示反对,各自在文中论据进行辩论,争得不亦乐乎,不知不觉中,已经熟练掌握课文内容。
还可以通过角扮演的活动激发学生揣摩课文的兴趣初中生感性思维比较发达,表现欲较强,对一些故事性较强的古诗文,我们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自编自导自演,以小品或相声、讲故事的形式学习这类古诗文。如学习《核舟记》就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苏轼、黄庭坚、
佛印和两个舟子如果学生不好好揣摩课文,是不能准确抓住人物形象、洞察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学生演好了,也就说明他们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
在课堂引进各种比赛,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教无定法,但万变不离其宗,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要充分发挥,要让学生对占诗文的态度从抗拒走向接受。
激情
从《诗经》、《离骚》、《诸子百家》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它们璨若星辰,投身其中,美不胜收:因此,要激起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必须把古诗文的美向学生们彰显出来。
1.品读古诗文的音乐美
入选我们课文的占诗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古文化精品,这些诗文含义隽永、言简意赅、韵律和谐,尤其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节奏、韵律,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其中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深刻.所以,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手段、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教学,引领学生感受诗歌中的音乐美。学生通过多遍的诵读与对课文的反复接触,能更深刻地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言节律,受到更直接、更强烈的感染。同时,诵读又是一个眼、脑、口、耳协同活动的过程,诵读时,口耳相传、目视口诵,增加了传人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大大强化了
对语感对象——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古诗文的音乐美,与此同时,古诗文的音乐美的熏陶又可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究古诗文的愿望。
2.体会古诗文的思想感情美。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入选课文的古诗文都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等志士的爱国忧民情怀;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辛弃疾“赢得生前身后名”等将士自强不息,团结御侮的壮志;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名士的追求真理、崇尚自由的胸襟……教师在教学中要“披文人情”,用先哲的思想感情熏陶学生,引领他们品味哲人思想的精髓,提升他们个人欣赏评价事物的能力水平。如此不但让学生了解历史,受到先哲贤人的感召,还可以激起他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3.咀嚼古诗文的语言美二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语言美。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念无与乐者”的“念”字,既有对月光如老朋友一般如期而至的欣喜,又有因被贬而孤独的寂寥,更有想到志同道合者的欣幸。在教学中如能抓住这些关键的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