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古诗词教学可以通过积极推进课前与文本对话,课中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课后与自我对话这种“多重对话”的方式打造高质量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展开丰富的语言实践、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并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一定的文学底蕴,从而在课堂上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多重对话;核心素养
面对“双减”政策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减负提质”的新要求,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培养核心素养的总目标,以及部编版教材重视加量积累优秀古诗文的新方向。如何改善现阶段小学古诗词教学重视背诵、默写和单篇讲解,忽略个性化品读、感悟和教学连贯性的现状,如何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优化教学设计、创新组织形式、调动学生兴趣,从而提高课堂质量、减轻学生负担,发挥出古诗词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思考、探究价值。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重背诵、默写,轻品读、感悟
尽管现在素质教育已逐渐取代传统的应试教育,但由于书面考试仍然存在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评价、选拔的唯一方式,家长、学校、社会对考试成绩依然非常在意。再加上古诗词在考试中最常出现的考察形式就是默写,在当下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仍然把背诵和默写作为首要目标。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是为了熟读成诵;课堂上把四会字、易错字一遍遍地书写,是为了默写正确。如此一来,留给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静心品读、感悟的时间就所剩不多了。
(二)重“正确理解”,轻个性体验
古诗词在形式、题材、情感表达等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教师摸索出了古诗词教学的“经典范式”: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学生字、明诗意、悟诗情,并在许多的教学实践中被用来作为统一的教学目标,甚至是固定的教学思路。在这种固定的模式下,每首诗词独特的美就被忽略了,每个学生独特的体验就被淹没了。所有的学生借助PPT上的译文读出的是一样的诗意,借助网上查阅的写作背景和赏析推测出的是一样的诗情。
温儒敏先生曾说,完整的审美,应当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通过分析、归纳去寻作者的“原意”,提炼作品的意义,欣赏作品的艺术,可称为“溯源性审美”;另一部分是沉浸到作品之中,通过精神的“游历”与“探险”,形成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可称为“生发性审美”。[1]不同的学生可以发挥各自不同的想象、调动各自不同的思维去品味,获得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因此,古诗词教学不能一味追求“正确理解”,也要重视“个性体验”。
(三)重单篇讲解,缺乏连贯性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虽然各个时代的诗歌作品都有所涉及,但主要选录的仍是唐宋时期的诗词作品。同时,一些独领风骚的诗人有多篇作品入选,如李白共有9首诗入选,王维和苏轼各有6首入选等等。[2]因此,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可以将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让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其风格特点,也能从中窥见诗人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下心境的变化。除此之外,部编版教材还编排了许多同一题材、不同诗人的作品,如果能够将其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更有利于学生发现不同诗作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细微的情感差异。但不少教师没能充分利用教材中古诗词的这一编排特点展开教学,单纯地“就诗论诗”,不注重教学衔接,忽视了古诗词教学的连贯性,使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是片面的、割裂的,难以形成一定的体系。
二、“双减”政策和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新要求
(一)“双减”政策对小学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目前,中小学生普遍处于超负荷学习的状态,不利于中小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强化学校的育人主体地位,提升学校的育人水平。
为此,教师应当具有打破固有教育模式、改变传统教法的勇气和积极探索与“双减”政策相适应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决心,让学生在学校、在课堂就能实现高质量的学习,减少对课外作业和校外培训的依赖。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新要求
2022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核心素养的总目标,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而优秀的古诗文正是培养学生这些核心素养的一块块沃土,对
于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思维的提升、价值观的引领和审美品味的熏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虽然在2022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背诵的诗歌只有75首,但明确提出可由教科书编者和语文教师推荐,鼓励学生多读背、多积累。而且,选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多达112首,远超课标要求和以往各类版本的教材,旨在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优秀诗文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除了“增量”,更注重“保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取的都是名家的经典诗作,学生能够在诵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多元化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审美体验。对于培养文化自信心、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多重对话”策略初探
既然古诗词教学在“双减”政策和核心素养背景下担负着如此重要的使命,而当前的教学现状又存在诸多问题,能够真正实现“减负提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策略的探索就显得十分必要。2022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提出了四个建议,其中就有要“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阅读、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促进师生在语文学习
中的多元互动。”。也就是说,语文课堂要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学习创造条件,要积极推进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不断对话。而古诗词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尤其适合进行多层面、多角度、个性化的阅读,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中不断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因此,教师要在古诗词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一遍遍走进文本中,打通课内与课外,促进多重对话的有效进行。
(一)课前与文本的对话
首先,古诗词课堂教学直奔会背会默会翻译而去,未能发挥出其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应有的作用,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便是一些教师自身的诗词修养不够,自己也没有品出其中的韵味来,因此只能照本宣科,把关于这首诗的知识一一传达给学生,让学生记住并把题目做对。要想学生浸润在浓郁的“诗味”中,被古诗词的魅力所吸引,首先教师需要多读诗、好读诗、读好诗,不断提升诗词修养和审美能力。对于所教诗篇,更要深入研读、文阅读,哪怕是再熟悉、再简单不过的,也要努力去从广阔的相关资料中挖掘出“宝藏”,真正地读懂这首诗、领会这首诗,才能做好引路人,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也能够感受和品味。
枫桥夜泊古诗翻译其次,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在课前主动与即将学习的古诗词进行对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了
解这首诗,尝试读懂这首诗,争取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而不是囫囵吞枣地读一读,等着老师在课上讲解,或者把网上查到的资料记录下来就了事。当然,学生自己读诗、品诗是需要长期的积累、一定的鉴赏能力和教师的引导、辅助才能有效进行的。因此,在充分地备课后,教师可以设计学习单引导学生在课前与文本展开对话,让学生有迹可循、有的放矢。同时,课前学习单也可以起到了解学情的作用,便于教师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例如,我在执教《枫桥夜泊》这首诗时,在课前学习单中设计了以下问题:1、《枫桥夜泊》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让你又联想到什么呢?(可以是一首诗、一篇文章、一个人、一种景物、一幅画面、一个故事等等)2、从《枫桥夜泊》这首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品味字里行间,谈谈你的感受。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主动把这首诗和所学、和生活、和课外阅读相链接,为个性化地品读这首诗做铺垫。第二个问题是想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去品味诗句的字里行间,初步谈谈对这首诗的感受,为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见解、进行多重对话、深入学习这首诗做准备。同时,我也在学习单中展示了后世其他诗人关于寒山寺的钟声的诗句和歌词,留下了“认真阅读以上材料,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对于寒山寺的钟声,你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这一课后思考题,既是丰富学生的阅读,也是为学生一步步领略这首诗的艺术魅力铺路。有了课前与文本的高质量对话,学生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从一首诗联想到
许多诗,不断碰撞、生成,对寒山寺的钟声有了和课前不一样、和刚刚不一样、和别人不一样的独特的感悟和深入的见解。
(二)课中的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当教师和学生都在课前与古诗词深度对话后,课堂上就能顺利地展开多重对话了。此时教师可以以“引导者”的身份“退居幕后”,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不断碰撞。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自由地提出疑惑,邀请其他同学帮助解答。如果有不同观点,可以各自阐明依据,只要言之有理,都能得到某种程度上的认可。如果是共同的疑惑,教师可以相机引导,帮助学生通过更多、更细的阅读,通过发现和思考,直至豁然开朗。学生可以就教师抛出的问题展开丰富的交流,结合文本、结合所学、结合课外阅读、结合生活经历、结合课堂上其他同学的发言、结合教师的补充和引导......来广泛讨论,也可以就某个话题刨根问底。课堂上不再是“就诗论诗”,而是以一带十、层层深入。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