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成就
(政治、文化、经济、外交)
政治:
1949,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1954,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1979,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1999年12月20,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92,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文化:
1956年4月,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长期性的方针。贯彻“双百”方针后的出作品: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杨沫《青春之歌》。
改革开放后,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同时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在基础教育方面,为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义务教育法》。
经济:
1949-1957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时期,我国经济都明显的向社会主义过渡,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度向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国家的主题经济成分,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准确的说这个不算成就,仅作为时间线上的补充)1958-1962年是在探索中发展时期,、人民公社化运动;1963-1965年是曲折中的三年,也是建国以来我国经济最困
难的三年,这一时期,左倾错误在党内泛滥,加着苏联的背信弃义,自然灾害严重,我国经济出现严重困难;1966-1976年是十年。这一时期阶级斗争严重,党内的左倾错误泛滥,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但在广大干部众的努力下,国民经济也有所发·展。
1976-2000年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变为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社会主义蓬勃发展。
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3月,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0年,中央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外交:
新中国成立时期:三大外交政策“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
195012年义务教育-1953年抗美援朝
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及和平共处的原则”
1954年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1963年底到1964年初,中国国家领导人先后访问亚非国家,掀起了中国外交史上的第二次建交浪潮
1971年,4月“乒乓外交”,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为中美关系正常化铺平了道路
1971年10月25日中国成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此后,我国同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建立起外交关系,从而出现第三次建交高潮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1972年9月,中日关系正常化
1978年12月16日中美正式建交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提出“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外交进入新的阶段
1989年5月中苏关系正常化
1991年5月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国界东段协定》,解决了中俄剩余边界问题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8年12月中国政府派出军舰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