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知影像,领略影视艺术的直觉美
影视鉴赏是以感受具体影像为起点的鉴赏。
创作者给鉴赏者提供的是流动的、生动的、具
有物质感受性的形象体系,影视鉴赏的接受者以具体的直觉感知为起点,由直觉而深入进行艺术审美活动,鉴赏者可以直接地获取确切的美感信息。影视艺术的鉴赏首先是一种直觉美。
(一)重视画面的观赏价值
重视“画面”的观赏价值就是重视画面构图的形式
美感、彩的变化,特别要留意充满意味的象征画面。
(二)细心体会微相镜头
微相镜头是影视艺术中进行细节描写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用来突出地表现某一细节及细节动作
的。它常用来表现人物的内在情绪,给这种情绪以形象性的强浓度表现。就象音乐中的重音一样,通过给观众以较强的刺激和震撼来留下深刻的印象。微相镜头可以表现人,也可以表现物
(三)品味影视艺术的延伸手段
字幕、彩、光亮是影视艺术的延伸手段,鉴赏中,细心体会这些丰富的影视艺术的延伸手段,对理解作品的意蕴,有着特殊的意义。
二、聆听声音,实现视觉与听觉同步审美
影视艺术的审美实际上是视觉与听觉的同步审美。人声、音响、音乐作为影视艺术的听觉元素,在影视艺术形象体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理解作品的意蕴,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记住经典对白
影视艺术中的声音不仅可以表达人物的思想,吐露人物的情感,还可以刻画人物的性格、营造某种氛围、推进情节的发展。影片中的精彩对白,往往给我们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记住精彩台词:
《追捕》:杜丘,你看,多么蓝的天哪,一直往前走,你就会融化在蓝天里。
《大话西游》: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需要吗?我是跟你研究研究嘛,干嘛这么认真呢?需要吗?
(二)理解音乐、音响的剧作意义
优秀的影视音乐在影视片中能够有效地揭示人物的性格,营造一种氛围,展示内在的节奏,甚至给人一种悠然难尽的意味。音乐是作为一种心理对称因素介入的,目的是帮助观众去理解影视片中所具有的那种与人有关的音调。
音响同样也参与影视艺术形象的创作,在揭示主题、参与剧情的表现等方面发挥着作用。如:战争片着力表现的是激越的战争场面,一般情节节奏进展较快,诉诸观众的情绪也往往高度紧张。著名导演在拍摄战争片时,往往用快速移动、交替剪接的镜头,高强度的音响、人物的激烈的动作表现战争的声势,形成强烈的情绪节奏。
三、体味情感,寻求与形象共振的契合点
艺术鉴赏是一种具有充沛情感的活动,鉴赏者只有循着作品所呈现的波澜起伏的情感脉络,体验编创者的情感爆发点和人物内心情绪的反映,寻求与对象情感共振的契合点,逐步接近作品内在的感情脉络,才能成功地步入审美境界,进而领会作品的思想意蕴。
(一)留意片头的悬念,关注人物的命运
影视艺术往往在一定的单元结构中,展示人物复杂多变的命运,尤其是以反映亲情和伦理为题材的作品,往往在片头设置一个深深的悬念,激发起观赏者的情感关注,使观赏者在情感体验中,完成一次艺术鉴赏过程。
(二)把握激动点,擦出主客体情感撞击的火花
艺术创作者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营造令欣赏者感动的艺术氛围,而欣赏者同样要把握住情感激动点,作品在什么地方令你掀起情感的波澜,令你喜,令你悲,令你同情,令你愤怒,这些情感的激动点,使你与创作者心灵走得最近,必然产生一定程度的共鸣。这个激动点常常是理解作品的环扣。
《阿甘正传》金属支架散落的一段
四、穿透形象,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
影视作品的意蕴不是加于形象之外的标签,作品的思想意蕴往往潜藏在生活故事和人物形象体系中,鉴赏者要从叙述的线索、影视化的延伸手段以及人物内心视象的直接呈示中品出意蕴,并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悟到理解,完成鉴赏过程。因而,在理性鉴赏阶段必须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成功的影视作品总给观众留下想象、品味的余地,这是一切文学艺术共同追求的美学品格。观赏者在空白处,不能一看而过,而要振起自己想象的羽翼,补充画面的空白。
《美国往事》
(二)理清线索
影视作品的主题线索,是作品赖以组织情节、推动人物性格向前发展的基本线索。这个线索往往是我们理解作品深层内容的环扣。
(三)体察风格
五、导演风格
风格是艺术作品的独特风貌,是作品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征,它又是艺术家气质、素养、个性的产物。对影视作品来说,尽管导演都在组织、指挥摄制影视艺术作品,但这些作品无不打上导演的个性印迹,包括他们的思想感情、哲学信仰、美学观念、艺术趣味、生活经历,以及观察生活和解释生活的角度,运用影视表现手段和技巧,综合把握和驾驭影视艺术的能力等等,从而显示出相互有所区别的独到之处,这便是导演风格,如卓别林的喜剧风格,吴贻弓的散文诗风格等等。
导演风格首先表现在对影视创作题材的选择上。
如前苏联著名电影导演梁赞诺夫曾成功地导演了《办公室的故事》、《两个人的车站》、《命运的捉弄》等一系列喜剧影片。影片讲述的都是发生在前苏联现实生活中的具有喜剧性的故事,这些富于喜剧效果的题材被梁赞诺夫采纳并通过演员的表演和情节结构的组织以及电影造型手段的运用而展示出来,形成了鲜明的喜剧风格。
影视表现手段的使用也是形成导演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使导演在这一领域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风采。
《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秋菊打官司》从四部小说到影片的创作,充分显示了张艺谋作为电影导演在出地使用电影表现手段,尤其是彩、光和造型等因素营造环境气氛、阐释电影世界方面所独具的艺术风格。
著名作家、编剧、文艺评论家王斌在《张艺谋这个人》这本书里介绍道: 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红高梁》,更使张艺谋名声大噪,不仅获得了1988年中国电影金鸡、百花双项最佳故事片奖。
有什么好看的喜剧片在国外他为中国电影获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级大奖——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金熊奖。这之后张艺谋执导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有话好好说》等又频频在国内外获大奖。
一 复杂人性的探索v
王宗峰等学者在论文<张艺谋电影中的人性探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 一部电影如果没有对人性的真切关注,没有对独立精神的表述,那么这部电影只能是技术而不能成为艺术只能是摄影而不是电影。张艺谋的影片曾经一度走出一条充满人性探索的艺术之路 。
国人眼里的张艺谋
《新周报》在电话采访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长魏明伦的开场白时提到不同观众对张艺谋电影的评价:
拥戴者称张艺谋为中国全球化的品牌性象征,是世界级导演;《英雄》和《十面埋伏》表达的就是世界级的关怀;他比我们谁都敏锐,看到了世界的改变;张艺谋反映了中国人以及目前知识界的道德和良知。
批评者则认为,张艺谋的影片《英雄》和《十面埋伏》缺失人文精神; 《十面埋伏》纯粹提供视觉消费的电影;《英雄》篡改了我们的历史——在全球一体化经济冲击下,如果只要好看、票房高、只要有经济动力就可以为所欲为改写历史。
外国人眼里的张艺谋
得过许多国际大奖的张艺谋在国内毁誉参半,在老外眼中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老外很不理解为何中国人对张艺谋总是否定、批评。国人认为张艺谋总是用揭中国的短去取悦外国人 。张艺谋在老外眼中是个会抓住观众视线的导演,他的作品非常大气,都是大格局,大画面,看起来非常震撼,非常有影响力。
张艺谋在的电影创作中运用了两种电影修辞艺术--象征和夸张,大大加强了电影的造型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赋于他创造的艺术形象以巨大的丰富性和强烈的独创性。因此,张艺谋影片的象征、夸张两大艺术特点,是引导他的电影走向世界、创造电影神话的重要因素。
可以丛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影片
1、电影在艺术表现上的民族化美学特征
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其民族风格的形成有赖于电影艺术各种元素的综合表现,张艺谋电影在艺术表现上的民族化美学特征有三:
1)借鉴文学中“意象”的特征,增强镜头的表意性;
2)适应本民族欣赏习惯和接受心理来选取使用彩;
3)民间小调和民乐的刻意打造
红显示了女性的娇艳
美丽和令人蛊惑
粗豪嘶哑的西北演唱风格
2、影像造型的风格
张艺谋无疑是影像造型方面的高手,甚至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界迄今为止最擅长造型的导演。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创新,张艺谋形成了具有表意、纪实、奇观风格的影像世界影像奇观代表作:《英雄》 。
3、电影风格
叙事风格只是导演风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张艺谋拍摄的影片,从
《红高梁》到《十面埋伏》再到《满城尽带黄金甲》,经历了戏剧性的浪漫传奇、故事性的理性纪实、影像性的虚幻诗意的嬗变过程,一步一步从中国电影传统的叙事风格迈向目前世界具有现代性的电影叙事风格。
表演风格 形成表演风格是一件很难的事;然而一旦形成风格,演员的表演艺术也就臻于成熟了。表演不只是个人的主观行为,它必须依据角本身所具有的种种特点,如性格、行为、心理、身份、形象、性别等而设计。表演得贴切,角塑造得生动,是艺术家表演功力和风格的体现。 很多著名演员如卓别林、费雯·丽等都以其成熟的表演风格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从演员的表演风格看,可以分为本演员和性格演员
4、电影的主题研究
分析电影的主题是电影评论的传统方法。主题是一部电影的主要观点。是编剧和导演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思想。主题是电影的中心思想,它使所有其它的电影元素一类型、角、叙述、风格一都围绕着它。主题的本质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主题有:广泛的人类问题、人生哲学、宗教和伦理问题、历史问题、国家和国民特征以及社会问题等.
影视的画面语言及其整个造型,一方面营造出恍如真实而又极具审美价值的艺术氛围,另一方面 影视片中蕴藏着震撼人们心灵的情感内涵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因此,鉴赏者最终要穿透形象的外壳,思考概括作品的情感意蕴和思想内涵,完成鉴赏过程。即由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的认识,也就是说,要研究影视作品的主题。
电影《魂断蓝桥》几十年来一直为广大观众喜爱并在评论界备受赞扬,原因就在于它写了一个美丽而忧伤的爱情故事,让观众在洒下同情之泪时,深思战争的可恶及陈腐观念的危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