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
科学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是现代社会的力量之源。总书记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中提出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这里的科学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知识,二是科学精神[1]
科学知识是具有普遍有效性和客观有效性的经验事实,是人类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并遵循着这样一个规范:一个陈述只有原则上可以为科学家们互相理解和检验,才能成为科学知识;陈述的事实只有对任何合格的观察者来说都能在标准条件下重复出现,才是真实可靠的[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往今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作成说明。”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经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知识源于经验而又高于经验,因为其具有普遍有效性和客观有效性的双重特征,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吸取各种经验教训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反映,能够指导人们开展实践,从而促进人类社会变革与进步
如果将科学知识比喻为构成科学的形体,那么科学精神就是科学的灵魂和光芒所在。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所具备的意识和态度,是科学工作者所应有的信念、意志、气质、品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总和[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引用了华罗庚先生对于科学精神的理解: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欧洲近代的科学精神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其工具理性的表现:注重逻辑、数学和实验;二是其客观价值的表现:如近代科学先驱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我国学者蔡德诚先生归纳了科学精神的六要素,即客观的依据、理性的怀疑、多元的思考、平权的争论、实践的检验和宽容的激励[4]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都伴随着科学精神的发扬光大,科学精神又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简而言之,科学精神的核心就是求真务实与开拓创新。如俄国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就曾经谆谆告诫青年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
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不是科学两个孤立的层面,而是相互融合的。科学精神建立在科学知识
的基础之上,并且在探索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凝聚而成,而科学知识的获取同样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现代学者兼教育家马寅初就曾指出:学习和钻研,要注意两个不连良,一个是“营养不良”没有一定的文史基础,没有科学理论上的准备,没有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搞出来的东西,不是面黄肌瘦,就是畸形发展;二是“消化不良”,对于书本知识,无论古人今人或某个权威的学说,要深入钻研,过细咀嚼,独立思考,切忌囫囵吞枣,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粗枝大叶,浅尝辄止。贝弗里奇坚信:青年的敏感和独创精神,一经与成熟科学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相结合,就能相得益彰。
然而,有科学知识的人并不一定具有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崇尚理性等的科学精神。晚年的牛顿是最具代表的实例之一。众所周知,牛顿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并提出了三大运动定律,但晚年醉心于炼金术和神学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以神学为题材的竭力在天体力学中寻所谓“上帝”存在的论据,并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宣传教义完全违背了青少年时期研究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初衷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这表明科学知识的多少与科学精神水平的高低有时不具有一致性。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是关于科学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前者强调一种客观的知识存在状态,而后者则是借助于前者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立实证的观念[5]。   
以上是从科学活动这个层面来理解科学精神的。事实上,广义的科学精神并不局限在科学家领域,它是一种代表先进文化和生产力的精神。任何一项工作要取得成功,不坚持科学精神是不可能实现的。对于普通人而言,科学精神就体现在运用科学的方法认识客观世界,尊重科学规律,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谓祟尚科学就是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并实现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的统一,如果将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分离就可能出现各种迷信、伪科学以及学术腐败行为[1]。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77.39%的院士对我国学术界目前的科研道德状况给予了“非常严峻”和“比较严峻”的评价,这主要是针对当前科研活动中普遍存在的论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的现象。如韩国“克隆之父”黄禹锡的干细胞研究成果事件、黄宗英《艾》书的学术剽窃行为以及原清华大学教授刘辉的简历注水,在社会上造成恶劣的影响。究其根源,在于学术评价体系的不合理和研究人员自身科学精神的缺失。
科学知识能够使人类摆脱愚昧,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科学精神让人类学会理性思考,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精神力量。但中国现代教育往往侧重于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科学精神的培养。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开讲辞中提到:“追求真理的勇气,相信精神的
力量,乃是哲学研究的第一条件。精神的伟大和力量是不可以低估和小视的。”我们不仅需要科学知识,更需要有科学精神的引导,在我国传播科学精神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毛建儒,赵素卿. 崇尚科学:实现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的统一[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29(6):57-59.
[2黄宗英] . 论科学技术[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 巨乃岐. 试论科学精神[J].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14(1):49-50.
[4] 田明山. 倡导科学精神[J].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31-34.
[5] 刘大椿. “自然辩证法”疑难解析[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