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
所谓教师职业道德,就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遵守教师这种职业的原则、职业标准,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言行;不做有损教师人格的事情,不说有损教师形象的话,一切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去做。
二、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做一位廉洁的教师。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曾经说过:“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把依法执教作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第一条。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和教育本行的认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们的法制意识有了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为了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和自身利益迫切需要明白如何依法执教,这顺应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教师要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明确法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中,我们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及其相互关系,我们应该自觉学习,牢记于心,自觉遵守。如果教师违反《教师法》有关规定,就要受到与之相关的惩罚。
(二)教师要有依法执教的自觉意识。教育法律法规是规范教育活动、保护教育发展的根本机制。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专门劳动者,在教育日益走向法制化的今天,教师自然被赋予了依法执教的责任。更好地担负
起这种责任,树立依法执教的自觉意识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由于:一方面,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法律观念淡薄的国家,当代中国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十分重视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受中国传统旧观念的影响,人们懂法、守法的自觉意识还没有普遍树立起来,以至于在当今现实生活中不知法、不执法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教育领域这种现象也多有存在。这说明,我国公民中懂法、执法的自觉意识比较缺乏。另一方面,中国教育适应改革开放,适应21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中,已经离不开教育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因为中国的教育现代化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的。且不说我们教育现代化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存在严重不足,就是所需要的精神文化条件也比较落后,一些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思想意识还在束缚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是实现教育法制化的主体力量,没有依法执教意识,既难以实现教育的法制化,也不能做好教育工作。可以说,任何一位教师想要在 21世纪中国的教育舞台上施展才华,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那么,紧跟新世纪新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加强法律素质的修养,都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三、热爱教师职业,努力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法律与道德
(一)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热爱教师职业,按职业规范和要求行事,恪尽职守,承担应尽的义务,完成工作任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教师职业是培养人的事业,对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只有热爱教师职业,才能不断完善自我,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热爱教师职业的最高境界是乐教,教师被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乐趣深深吸引,在教育过程
中能够得到内心的极大充实和满足,甚至可以以苦为乐,以苦为趣,达到物我两忘、乐在其中的境界。热爱教师职业是教师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如,它既是教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职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追求人生幸福的最现实可靠的途径。教师只有热爱了教师职业,才能热爱自己的学生,言传身教,无私奉献,为祖国培育一批批的新人。作为教师,树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血汗浇灌桃李的敬业精神,必须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做好教育工作,要对学生倾注全部心血,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用自己的先进思想和高度责任感,教育、影响和感染学生,既要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又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大而又极其艰辛。之所以说责任重大,是由于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的责任,可以说社会的未来就掌握在教师的手中。之所以说艰辛,是由于教师的工作条件艰苦,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较低,甚至处于相对清贫的地位。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以社
会责任为己任,无私奉献,做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二)教书育人是一项责任重大的、严肃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敷衍和马虎,否则,必辱使命。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所谓“染于黄则黄,染于苍则苍”。教师严肃认真地对待自身业务知识的修养,能力结构的完善,对待学问谦谨老实的态度等,都会给学生树立榜样。反之,如果教师对待工作马虎了事,对待学问不求甚解,是非不分、怠于学习、固步自封、自甘落伍,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几乎是不可能的。毫无疑问,教师的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和决定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我国教师学历
结构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且目前教师合格率较低,这一状况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很不适应。提高教师素质的方法和途径有许多,但任何一种方法和途径都少不了教师的主管努力,特别是教师的治学态度,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钱钟书是学界泰斗、一代宗师。但他最令人敬佩的,还不是因为他著书立说,学贯中西,而是他严谨的治学态度。他有句治学名言:“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这反映了他潜心钻研的严谨治学态度与卓尔不的思想境界。中西融会,博大精深,论点精辟,言之有据,是他治学的明显特点,据他的夫人回忆,钱先生不仅博览书,而且精通一些大字典,辞典,百科全书,“不仅挨着字母逐条细读,见了新版本,还不厌其烦地把新条目增补在旧书上”,读书时兼做笔记,并自题诗曰:“书痴钻窝蜂未出,诗情绕树鹊难安”。他的文章,往往为透彻地说明一个独到的论点,要比较分析古今中外大量经典论著,再经过个人的独立判断与阐述,可以说是笔力千钧、力透纸背。其代表作《谈艺录》、《管锥编》援引的中外书籍就多达4000多种。从钱钟书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代宗师严谨治学的优良学风。可见,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应该向钱钟书先生那样的学问家学习。
最后,让我们记住《学习的革命》中的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