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合肥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地铁”)结合业务发展的需要,将搭建一系列的轨道交通信息系统,由于涉及多个IT系统模块的建设、运维问题,如何能够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合肥地铁信息化工作的核心。本文将通过对传统IT模式存在问题分析,研究适用于合肥地铁的云建设模式并提出基于云平台的合肥地铁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云计算 信息系统
(1)前言
合肥地铁线网规划总长322.5公里,远景轨道交通网络有12条线,业务范围涉及内部企业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线网运营管理、资源经营管理等内容,由于专业性强、涉及面广,业务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对信息化述求也愈加强烈。以资产管理业务为例,近期合肥地铁正在以资产管理为主线,一体化建设为目标进行业务梳理和信息系统的建设,系统模块涵盖合肥地铁的财务管理、资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合同管理、系统集成、基础架构集成、环境搭建等内容,如图1所示。可见,资产一体化建设任务量庞大且涉及范围广,需要通过快
速整合企业现有信息化资源来搭建应用系统,因此IT模式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支撑效应是合肥地铁需要思考的问题。
1.
总体系统架构
如何搭建云平台(2)传统IT模式存在问题分析
传统IT模式下,合肥地铁信息化建设一般遵循“信息化规划—项目建设—系统维护和升级改造”的路径,通过制定五年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根据规划的要求按年度开展信息化建设。这种模式在过往被验证是有效的,通过信息化规划有效的协调了企业需求,资源和技术之间的关系,采用分步实施方式逐步开展信息化的建设,但这个过程中采用的传统IT建设模式下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与快速增长的用户数量的问题
未来机房的服务器、存储等设备基本上是随应用系统项目一并实施,基本上是“定向使用”,而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发展,特别是运营业务大规模开展之后,公司人员数量倍数增大,多个应用系统的用户数量以及数据量急速膨胀。由于投资的限制,公司对于机房规模的扩张、各种IT硬件的采购又较为谨慎,实施周期也较长,在此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IT基础资源,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户访问与数据交互,将是公司急需考虑的问题。
2、高可用性要求和投资规模限制的问题
合肥地铁为向出行者提供安全、畅通、高品质的行程服务,保障交通运输的高安全、高时效
和高准确性,必须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和生产系统的高可用性,对关键应用,计算机系统的高可用性设计指标往往以7x24小时连续工作为目标,意外的故障或停机有可能造成无法估计的损失。一般而言服务器只是采用了基本的Cluster集和NLB网络负载均衡模式,在有点的冗余节点(一般2-3个)上实现有限的高可用性保障,对于日益重要的信息化管理需求,是不足以满足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要求的。通过加大投资、硬件冗余设计出来的系统可用性固然可以显著提高,但合肥地铁属于国有企业,任何投资项目都须政府审计,在当前政府对于财务审计异常严格的大环境下,必须从投资和收益平衡角度来比较使系统高可用与所减少的业务中断损失,避免IT资源购置的盲目性并有效控制成本。
3、IT管控能力与专业人员配备的问题
合肥地铁信息管理组织架构还在不断完善,随着公司各种应用系统以及IT基础设施纷纷上马,而在运营生产一线,由于车站分布比较分散,但每个车站都需配置电脑终端,若继续采用传统的IT技术架构部署与运维方式,对于操作系统安装配置、升级、修复,数据恢复、备份,各种应用程序安装配置、升级等工作,基本上都需要在每个桌面上做一次,工作量非常大,IT运维将需大量人员才能实现,现有的IT队伍将捉襟见肘。由于公司体制原因,在员工
数量上不会任意地进行扩张。而且IT部门同时作为一个职能管控部门和一个建设生产部门,人力资源应该会在未来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处于紧张的状态。
如何解决上述矛盾,云计算平台为合肥地铁提供了解决思路,主要通过云计算的技术优势所体现,包括快速的性能冗余调度能力、减少物理硬件数量、加速设备部署调整的效率、动态负载均衡、支持运行资源热/冷迁移、数据冗余等。以快速的性能冗余调度能力为例,当某个应用系统突然间性能需求爆发性增长,这时候云计算平台可以按照预定的规则,进行多种处理模式的自动优化,如把虚拟服务器移动到性能更好的服务器上运行;让虚拟服务器独占一台或者多台物理服务器;自动扩展服务器的负载均衡实例运行数量;自动扩展应用占用的CPU、内存和存储资源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