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优秀7篇)
苏教国标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写好钢笔字,学写毛笔字,积累成语和古诗。
    教学重难点
    1、钢笔字要求正确、规范,掌握毛笔字的基本运笔方法。
    2、理解成语和古诗。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二题
    1、审题,读题。
    2、观察三个字的间架结构及书写要求。
    (1)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且左窄右宽。
    (2)左部收,右部放,彼此照应,收放自如。
    (3)结合具体字具体分析。
    3、注意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在田字格里正确描红、仿影和临写。
    4、练习、反馈。
    二、教学第三题
    1、读题,审题。
    2、自由读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3、理解成语,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教师做适当的点拨、提示及讲解。
    4、观察插图,联系旧知,揣摩含义,帮助记忆。
    5、自由读,集体读,熟读成诵。
    三、教学第四题
    1、读是,解题,简介作者。
    2、这首诗主要写晚秋之夜,诗人的所见所感。
    3、诗意:晚秋的风打着梧桐的叶子沙沙作响,使人感到天气就要凉了,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深夜难眠,只见篱笆边有一盏灯亮着,便知道孩子们正在捕捉蟋蟀玩呢。
    4、指导感情吟诵,注意重音和停顿。
    5、熟读成诵。
    四、教学第五题
    1、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在世界上众多的文字中,惟有汉字的书写成为一门艺术。从本学期开始,我们要学写毛笔字。
    2、看图,观察,认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3、学习基本笔画——横。
    4、先书空,体会运笔方法,再练习。
    作业设计:
    1、组词。
    愉()秧()绵()浇()
    偷()英()棉()绕()
    2、背熟成语、古诗。
    3、练习写毛笔字。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二
    教学要求:
    1、通过描写秋景的词串进行字词句的结合练习。
    2、读读背背成语和古今贤文。
    3、写好左右都有竖笔的钢笔字。
    4、说说写写——留言条。
    5、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第一部分
    (1)出示:美丽秋景图。看到这么美丽的秋景图,想不想学习和它有关的词语呀?这些词语就藏在我们的语文书里,翻开书,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有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谁来当小老师带大家谁准它?
    (3)自由读: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词串表现的情景。
    (4)小组合作练习:在小组里美美地读一读,看看谁读得最有味。小组推荐同学读给大家听。
    (5)评议。
    2、第二部分。
    (1)审题明确题意。
    (2)选一个你喜欢的词语,美美地读一读,说说词语所描绘的优美情景。
    (3)学生自由确定作画方法(独立、合作),完成绘画。教师巡视指导。
    (4)反馈:举办“小画展”,在展示自己的图画的同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想法;师生共评,选出“小画家”。
    3、第  三部分。
    (1)审题:指名读。
    (2)你知道哪些诗是描写秋天的?能吟一吟吗?
    (3)能把你们吟诵的诗句和你们画的画联系起来吗?
    (4)写一写。
    二、教学第三题:学写钢笔字
    1、认识要写的字。
    2、指导观察:它们是什么结构呢?左右两部分都有一个相同的笔画,是什么?
    3、怎么写才好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的发现”吧:右边的竖要比左边的竖写得长些才好
看。
    4、在田字格里观察这三个字,注意间驾结构和布局。
    5、练写钢笔字,教师提示握笔和坐姿,巡视指导。
    6、展示写得好的字,并指出在描、临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及时进行矫正性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读读背背
    1、审题:指名读题目,弄清题目的要求。
    2、教学第一部分。
    (1)指名复述《卧薪尝胆》。
    (2)自由读,要求能边读边联系课文思考这些成语的大概意思。
    (3)教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体会每排的两条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
    (4)小组学习:理解、交流自己的认识和发现。
    (5)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忍辱含垢:垢,耻辱。忍受耻辱。以曲求伸:意为尺蠖(huo)弯曲身子,是为了向前伸展。比例以退为进。
    救亡图存:拯救国家的危亡,谋求民族的生存。催人奋进:促使人奋勇前进。
    羽毛丰满:比喻力量已积蓄充足。
    (6)练习读背:自由读背、同座位互相练背。
    (7)反馈:指名试背,齐背。
    (8)说一说你曾经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成语。
    3、教学第二部分。
有关科学精神的名言警句
    (1)自由练读,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2)教师范读:体会这些名言警句强调了什么。
    (3)讨论:你读懂了什么?教师对难点进行讲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自由练读,指名读,要求读出韵味来。评议:引导学生评议是否能读出感情和韵味来。
    (5)练习背诵:自由背诵。
    (6)反馈:指名背,齐背。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明意:今天我们学生“斜撇”和“长撇”的运笔方法。
    2、教师书写斜撇和长撇,指导运笔方法。
    斜撇,从竖中线稍右起笔,向左底角线撇出,笔锋有略向左上提起之意。学生练习写斜撇。
    长撇,起笔同悬针竖,下行到横中线下向左撇,提笔出锋,悬空收笔。学生练写长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说说写写
    1、审题。
    (1)揭示说说写写的话题:学写留言条。
    (2)学生自读范例。
    2、指导
    (1)教师谈话:“留言条”就是用书画形式留下要说的话,一般是离开某个地方或某个场所时留下的。在生活中经常需要写“留言条”。
    (2)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写留言条,写留言条应该注意什么。小组内讨论。
    (3)汇报交流:写清给谁看的,写清留下的话,还要写上留言人的名字和留言的时间。
    (4)指名说格式:
    ①先写条子留给谁,称呼要顶格写。②再写具体内容,另起一行空两格写。
    ③最后写留言人的姓名,另起一行靠右边写。再另起一行靠右写日期。
    (根据自己留言的内容,同桌互说,并纠正。注意礼貌用语)
    3、打开作业本,试写留言条。(注意格式)
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三
    《童年的泥巴》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学会热爱生活,开始感受“一切过去的都会成为美好的回忆”。
    2、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认识10个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难点:理解“风一样的日子”的意思。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的课文(板书课题:童年的泥巴。)
    2、齐读课题,质疑:看到题目你有哪些问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遇到困难多读几遍。
    2、同桌或前后桌互读互听,指出对方的不足。
    3、把自己读得最满意的地方读给全班同学听。
    4、再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
    (2)分小组朗读,并派代表在班上读。
    (3)班级赛读,评选朗读能手。
    2、讨论。
    课文中有哪两句话几乎是一样的,动笔画一画,想一想:这是不是重复了,说说你的理解。
    四、扩展阅读,培养能力。
    你知道哪些名人的童年趣事。
    第二课时
    一、识写生字。
    1、出示字卡,认读生字。
    2、引导学生发现田字格里多数生字的构字规律和结构特点。
    3、学生当小老师当堂交流。
    4、联系写字。
    二、积累运用。
    1、把自己搜集到的童谣和同学交流。
    2、完成课后自选词语。
    三、布置作业。
    1、课后阅读《阅读》中的相关文章。
    2、摘录文中优美语句。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3、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指导朗读。
    4、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5、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