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舞蹈《万泉河水》创作手法分析
作者:郑凯
来源:《中国商人》 2018年第5期
舞蹈《万泉河水》中的“万泉河”,位于海南省琼海市,是海南岛上第三大河流,它同五指山一样是海南的象征。著名的“红娘子军”就诞生在万泉河边,开始了中国近代史上反帝、反封建,保卫苏维埃红政权的革命武装斗争,其革命精神也永远激励着后人。舞蹈《万泉河水》正是以“万泉河”为主题,运用了黎族民间舞蹈作为动作元素,以斗笠作为道具,表现了海南岛上黎族姑娘灵巧、活泼而又不失柔美的性格特征,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通过黎族姑娘编织斗笠送红军的情节,呈现出红军爱民、民众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融洽和谐场景,
一、创作背景
黎族自古以来聚集在海南岛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得黎族人民形成了朴实憨厚、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而黎族也成为能歌善舞的民族。黎族人民在生产方式上主要以农耕为主,兼顾狩猎。海南温热适宜的天气,使得黎族姑娘喜爱穿筒裙,由于裙摆窄小,黎族姑娘在走路时呈现出迈步小、步伐紧密、抬腿幅度小等特点。特殊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等使得黎族民间舞蹈形成了曲膝、弯腰的“三道弯”体
态,呈现臀、胯部前顶后撅的前后动律,以及以腰、胯和下肢动作为主的灵活稳健的步伐特征。可以说,黎族民间舞蹈是植根于黎族人民生活,凝聚着黎族人民智慧和精神的产物,因此,具有鲜明的民族特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
黎族舞蹈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体态、动律、音乐、道具等方面,此外,舞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内容上看,有表现种植、打猎的生产劳动舞蹈;有表现祭祖的宗教祭祀舞蹈;还有表现节庆、娱乐的生活习俗舞蹈。从表现形式上看,多使用道具。总体来说,黎族民间舞蹈形式传统古拙,风格自然质朴,生活气息浓郁丰厚,男性动作敏捷、刚健,同时又给人幽默、风趣之感;女性动作灵活、轻巧,透露着柔美、秀逸之态。
二、结构安排
舞蹈结构是一个舞蹈作品情节发展、情感变化的依据,对于舞蹈作品的成功与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一个舞蹈作品采取什么样的结构方式,以及结构安排是否清晰明了,需要编导仔细思考揣摩。
舞蹈《万泉河水》的结构安排可分为叙事性的ABC三段式结构。
第一段以领舞演员的独舞为主。舞台中央竖立放置的大斗笠在红布的遮盖下,尤如东方升起的太阳,
领舞演员在旭日东升的背景下慢慢起身,面对着万泉河水,心中满怀喜悦之情。随后通过领舞演员呼喊、跳跃等动作,表现了在旭日东升的万泉河边,一位美丽的黎族姑娘哼唱着歌儿,呼喊着妹们准备编织斗笠送给红军的情景。该段舞蹈节奏平稳,领舞演员动作灵巧、轻快又不失柔美。伴随着“咚”的一声,遮盖斗笠的红布被抽走,同时映射在大斗笠上的灯光变为金黄,舞蹈进入第二段。
第二段以舞配合领舞的表演形式为主。金黄灯光映射下的斗笠,象征着时间由早晨转换到中午,这也正是该舞蹈道具使用的巧妙之处。该段主要表现了一可爱的黎族姑娘哼唱着歌儿为红军编织斗笠。相比较于第一段,该段舞蹈节奏更为欢快,情绪更为热烈,通过大斗笠的巧妙使用,不仅使舞蹈动作有了更多的发展变化,也使领舞演员在空间层次上有了更多的变化。
第三段也是该舞蹈的高潮部分,表现了一可爱勤劳的黎族姑娘为红军编织完斗笠后手擦着额头上幸福的汗水,等待着将斗笠送给红军。通过背景音乐以及舞者大幅度的跳跃、手臂摆动等动作的配合,将黎族姑娘对万泉河的喜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还展现了红军爱民、民众拥军,以及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和谐融洽场景,将整个舞蹈情绪推向了高潮。
该舞蹈以叙事作为结构方式,结构安排清晰明了,情感发展也有理有据,音乐变化、动作处理以及舞美设计随着情节发展层层深化,通过编导的精确处理,使作品的情绪和情节发展都更为流畅,更有感染力。
三、动作处理
舞蹈《万泉河水》是以黎族民间舞蹈动作为元素进行创作的,因此,舞者在表演过程中保持着“三道弯”的姿态造型,舞蹈动作灵活、轻巧,透出柔美、秀逸之态。
《万泉河水》中的舞蹈动作在动律方面主要有三大特征,本文以该作品中的典型舞段或动作进行阐述。
(一)横摆动律。胯部左右横向摆动,移动身体重心时,胯部带动身体向旁推出,顶胯留头。例如,领舞演员在开篇的独舞段,伴随着歌词“万泉河水清又清”摆出仰头呼喊的造型,随后转身胯部左右横向摆动并移动重心,由胯带动身体向旁推出,同时双臂从左旁摆出。该套动作在开篇舞段中随着节奏变化有过多次重复,使得领舞演员整个身体的头部、上肢、下肢都自然形成了“三道弯”的体态造型,将黎族民间舞蹈的体态韵律尽显出来。
(二)顺摆动律。舞者从脚至肩同时向身体轴心方向摆动,呈“顺拐”的特点。例如,作品第二段,所有舞蹈演员手举斗笠单膝跪地舞动,上身姿态平稳直立,手举斗笠时左右手互换,一只手将斗笠举过头顶,另一只手靠腰夹肘进行摆动,同时双膝颤动小步前移,呈“同手同脚”的动律特征。该舞段通过动作的巧妙处理,使得大斗笠下的方形队形不仅没让观者感觉单调乏味,相反,更将黎族姑娘的热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前后动律。身体由胯带动进行前顶后撅运动,使头、上肢、下肢呈Z字形的“三道弯”体态。例如,舞蹈第二段开始,金黄灯光映射下的斗笠在舞台中央直立放置,由此将领舞演员与舞演员隔开。领舞演员面向七点的位置,拧身双膝跪地做双臂打开的动作,同时,斗笠后方的舞演员朝七点方向侧身站立并手扶斗笠,一同由胯部带动身体做前顶后撅运动,并且头部后仰向舞台前方移动,所有舞蹈演员身体呈Z字形的“三道弯”体态,尽显黎族姑娘的柔美、婀娜之态。
舞蹈《万泉河水》没有什么大幅度的炫技动作,舞台调度流动较小,整个舞蹈的动作处理、队形设计以及舞台调度都围绕着道具——大斗笠发展变化,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舞蹈第二段中舞演员手扶斗笠,领舞演员在斗笠上方舞动的情景,在生动表现黎族姑娘编织斗笠时嬉戏打闹的喜悦状态的同时,又体现了编导在空间上的巧妙运用以及领舞演员超强的身体控制能力,将黎族姑娘的勤劳灵巧以及柔美细腻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音乐选择
音乐选择不仅和舞蹈的结构安排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对舞蹈的情感表达、故事发展、意境营造等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音乐选择关系着舞蹈作品的成功与否。舞蹈《万泉河水》的背景音乐选用了歌曲《万泉河水清又清》,从字面上看,该歌曲与舞蹈所要表达的主题十分吻合,同时,“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一家亲……”的吟唱,将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和
谐融洽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再配合舞蹈动作幅度的逐渐增大,由此将舞蹈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此外,编导还巧妙融入了黎族民间伴奏音乐,更为该舞蹈表现黎族独有的风格韵味增添光彩。
该舞蹈背景音乐中融入的黎族民间伴奏音乐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具有原始音乐彩。由于黎族舞蹈从表现内容看多以祭祖为主题,因此其伴奏音乐多以独木鼓、铜锣等乐器作为伴奏音乐,具有明显的原始音乐彩。例如,舞蹈第一段开篇,伴随着“万泉河水清又清”的一句哼唱结束,舞蹈伴奏音乐变为明显的鼓点声以及“嘿嘿”的女声吟唱,其中还夹杂着清脆的河水流动的声音,再配合领舞演员的舞蹈动作,给人一种神秘、庄重的感觉。
第二,具有浓郁的民歌韵味。黎族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旋律优美,有着该民族独特的韵味。同时民歌通常与舞蹈相结合,使舞蹈也具有明显的民族韵味。例如,该舞蹈的主题歌曲《万泉河水清又清》,一改往常的通俗唱法,在旋律中融入了河水流动声和黎族民间伴奏音乐,然后通过女声的高音吟唱,结合领舞演员的呼喊动作,给人一种黎族姑娘哼唱民歌的感觉。
第三,具有古朴简约的特征。黎族民间舞蹈伴奏音乐多以一个曲调为基础,进行多次反复,一般旋律线条起伏不大,节奏比较平稳,或轻快活泼,或舒缓细腻。例如,舞蹈第二段,开始时舞蹈伴奏音乐以一个曲调为基础,斗笠直立放置,舞蹈节奏舒缓平稳,随后音乐节奏逐渐加快,斗笠也由直立放置变为平置,舞蹈演员在伴奏音乐的反复演奏中围绕斗笠展开动作和队形的变换,给人轻快活泼的感觉。
舞蹈《万泉河水》的伴奏音乐选用了歌曲《万泉河水清又清》,同时还巧妙融入了黎族民间伴奏音乐,使整个背景音乐不仅与结构安排相契合,也为表达主题和展现黎族独特的风格韵味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该舞蹈作品的成功,音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结语
舞的结构 《万泉河水》是以黎族民间舞蹈动作为元素进行创作的一部优秀舞蹈作品,该作品结构清晰明了,动作精准到位,舞蹈背景音乐锦上添花。此外,该舞蹈还巧妙运用斗笠作为道具,不仅将黎族舞蹈的风格韵律以及黎族人民的民族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还讲述了一美丽可爱的黎族姑娘编织斗笠送红军的故事,使观众观赏过后,可以深切感受到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和谐融洽,同时更领悟到应该铭记历史、铭记先烈,更加珍惜如今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黄东慧.海南黎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及其形成因素[J].大舞台,2011,(10):146-147.
[2]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全国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海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9(7).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