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舞蹈艺术中,结构是作品的基本表现手段,也是构成舞蹈艺术美学特点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讲,舞蹈的结构可以作为一种语言,令舞蹈创作不断挖掘其独特潜质,以便创新;舞蹈的结构又可作为一种言语,使编创者尽情诉说自己的所思所想,畅快抒情。创作者通过缜密的思考、严格的布局,不断推敲、寻进行结构的最佳方式,使其更加合理地服务于作品的主旨思想,以达审美的目的。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结构既属于形式范畴,又属于内容范畴,确地说,”结构”是将生活体验或观察感知转化为艺术成品的关键。如果说,题材的选择侧重于舞的结构”表现什么”的思考、语言创造侧重于”怎样表现”的思考的话,那么,在”结构”这一创作步骤中则二者兼而有之,既要思考”表现什么”,又要思考”怎样表现”,因此,”结构”具有形式与内容的双重属性。以此为基础,我们便不可否认舞蹈结构的功能在形式的表现及内容的呈现上具有双重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将舞蹈结构的语言性、表现性、审美性功能作为中心,展开论述。
关键词:舞蹈结构;功能;语言性;表现性;审美性
一、语言性功能
结构,作为舞蹈创作中的重要环节,在题材确定后便有了不寻常的意义。它作为舞蹈作品创作在编导脑中的显现,是沟通选材--编舞的桥梁,既要以选材为基础,又要考虑到编舞的可行性,因此这一阶段也是舞蹈作品雏形构成的关键。整体布局、意境情调、音乐特,时间长度、舞段安排、语言风格、服装道具等等有关表现内容及表现形式问题,均在结构这一步骤的构思中。结构就好比一副设计蓝图,作为对全局整体的规划,一定要有统一的格调,无论布局、意境、音乐、舞段构思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应作为为作品服务的一种表现形式,对每一个问题都要仔细思考,慎重抉择。
舞蹈的结构从宏观角度讲,是一种舞蹈语言;从微观角度看,同样可以体现出某种语言意义。当作品有了一个巧妙的结构设计,舞蹈的发展就有了逻辑性,其顺势或逆势的逻辑发展都使结构的构成有了意蕴深远的语言含义。更明确的说,作为舞蹈语言,结构是编创者在作品的设计、展开、推进和转化过程中刻意安排的,是能够鲜明的体现舞蹈作品的构思和发展脉络的关键。当编导产生创作冲动并进行艺术构思后,便开始了结构的寻,逐渐形成语言的规模,使之萌生有意义的舞蹈创作工作。对于舞蹈结构的确立、强化及其发展延伸都应当成为发展舞蹈结构语言思维的核心,成为统领舞蹈创作过程的”纲”,而在这种结构语言的思维活动中,同样要努力挖掘主题、塑造形象、编织动作以及构架整个作品的基本结构,使其
成为有意识、有意义的创作内在推动力。因此,结构的语言性功能,作为基础,是编导在结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并以此为思维指导的重要方面。
二、表现性功能
结构的表现性功能,并不亚于舞蹈身体语言的表现力:一个清晰、明确的结构,既能表现出内容的含量、情感的浓度,又能体现出舞台形象的走向及语言的风格特点。以舞剧结构中常用的”独白”为例,”它的实现首先具有独特性格的主题动机,这一动机的发展会形成具有独特品格的表述。’独白’语言的设计要在舞剧主人公及其扮演者之间、也在’独白’叙述的需求与能力之间到契合点。”因此一段成功的”独白”一定是编导、演员、观众三位一体共同参与的结果,而使用”独白”进行结构的方式,能被观众读懂、并且产生共鸣,也充分体现了结构的表现性功能,同时丰富了舞剧的表现形式,增加了舞剧的内容,推动了舞剧情节的发展,更加精准的呈现出编创者的创作意图与意义。例如我校师生共同参与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玉树不会忘记》中,地震后,老阿妈拿着小达哇破旧的衣裳,在舞台中一段内心的独白,她捧着这件衣服,就像捧着小达哇的脸一样,可看不到孙子的身影,她便像失了魂、落了魄一般,游走的舞台间,痛苦在她的心中蔓延……昔日的温情不再,可是她那活泼可爱的孙子的身影
、两人生活中相处的点滴却历历在目,老阿妈不断翻阅记忆的碎片,此时人与物、情与景已水融,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段”独白”的安排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老阿妈内心的苦痛,是对之前描绘的万千和谐的景象以及人物的内心活动一次有力的”破坏”,由此引出众人齐心协力、奋勇向前(舞)救助处于危险中的孩子们,也将老阿妈与小达哇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牵动着观众的心。这段”独白”,在结构的形式范畴上达到了多变的意义,在内容的构成中,也增添了几分颇有意味的情感共鸣。因此,结构在舞蹈创作构思中的表现性功能是我们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精细的舞蹈结构不仅起到连接舞段的作用,也是舞蹈内容与情感高度统一、形式与表现高度结合的产物。
三、审美性功能
胡尔岩老师说:”舞蹈家对来自客观生活的种种刺激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通过’主体预结构’的选择,接纳与构建,那来自客观生活的刺激方能被舞蹈家主动把握。”这里所讲的”主体预结构”其实已进入到”结构”的创作步骤了。编导者不仅要调动起以往积累的实践经验,更要对新的创作构思投注新的审美取向、新的审美判断,以进行更深层次选择与构建。这时的选择与构建则更多侧重于对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对表现对象的审美取向、结构的样式等方面的
思考。不同的作者,便会有不同的”主体预结构”,也就导致舞蹈审美取向的差异,必定会结构出风格迥异的作品,得出不尽相同的观众感受。事实上,在选材阶段,不同的创作者在判断客观对象是否具有可舞性的思维内容上具有较明显的一致性,当涉及到表现什么、怎么表现的问题上,在”结构”这一环节完成后,结果便会大相庭径。不可否认的是,编创者个人的审美取向是决定创作结果差异大小的关键。主观感知表现对象规范着审美判断;审美判断规范着结构样式的审美选择,结构样式规范着动作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审美基调;最后,舞蹈形象的基调规范着观赏者审美感受的走向。因此,创作者的审美取向始终贯穿于作品创作构思的过程之中,而在”结构”这个环节中,更是作为思想、行为的指引力量,使结构在独特的审美助力下不断的进行选择、接纳、构建,并达到完善。
舞蹈,是一门规范性、严谨性很强的身体艺术。小到一两个动作的选择稍有不慎,或演员的表演略有不当,都将影响作品的整体效果。可是,对这样规范严谨的舞蹈艺术的创作者而言,自由度却大大地增加了。他可以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加以强化;他可以寻自己认为最恰当的表现形式而不受现实的拘束;他可以任自己的思绪肆意的翻滚、散去;他甚至可以删掉所有不符合自己意愿的情节,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在我们对舞蹈结构的功能有了粗略的了解之后,该做到得便是对舞蹈结构的功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与
运用。
参考文献:
[1]胡尔岩.舞蹈创作心理学[m].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
[2]王国宾,刘青弋,平心.舞蹈编导与创作研究[m].北京舞蹈学院出版社,2004.
[3]刘建.拼贴的”舞蹈概论”[m].民族出版社,2010.
[4]金秋主.舞蹈编导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白雪(1990-),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2010级编导方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舞蹈编创理论及实践,编导的作品曾多次在舞蹈比赛中获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