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影片《太阳照常升起》审美初探
2007年上映的文艺片《太阳照常升起》,无论从视觉和听觉元素来看,都具有诗意化的表达方式,其影像画面中所营造的彩艺术价值也是业内一直所探讨的对象。导演采用倒叙的手法将影片分为四个段落,由若干荒诞的电影片段拼接而成,每段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述,导演努力营造一种魔幻主义的、后现代的、梦幻般的、诗意化的氛围:画面是无序的、时间是散落的、情节是随意拼贴的。这就给观众提出了如何在这样一种碎片式的情节中解读其含义的问题。这四个独立成篇、又互相关照的段落分别是疯、恋、、梦,即偏执与疯癲、荒诞与欲望、禁锢与反抗、轮回与曙光。
标签: 文艺片; 《太阳照常升起》; 审美
在中国电影界有一个被称为“鬼才”的人,他,就是著名导演姜文。姜文在国内电影界的口碑非常好,其执导的《太阳照常升起》(2007)就是具有浓郁荒诞彩的一部好电影。很多观众在看完该电影的时候都称“看不懂”,而该电影在上映时,曾在电影院打出“120块钱看3遍”的广告语,其用意也是为了说明:观众至少要看三遍才能知道导演要讲一个怎样的故事。
尽管这部电影投资3000万,而最后只以2000万的票房收场,但是,电影的艺术价值始终被业内人士所热捧,不管是娱乐圈点评人士或者是电影大师,都不断对《太阳照常升起》进行分析与解读,同时也被观众一遍遍品味,该片通过视听元素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也值得进一步探究。
黄秋生为什么反中第一篇——偏执与疯癫
这个段落以伊再提·伊力亚斯演唱的《黑眼睛的姑娘》开场,在她近乎哼唱的旋律中,为我们引出了一个女人——一个有着美丽且灵性大脚的女人。然后无伴奏独唱戛然而止,行进式的弦乐介入主题。进行曲式的弦乐和杂乱无章的鼓点,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略显紧张的气氛。这是主题音乐的一个片段,用在这里一是为主题音乐的出现做铺垫,二是作为主题音乐的一个片断表达一种情节的转接,造成听觉上的戏剧性。
古有“男不摸头、女不摸脚”的说法,传统观念里脚对女人来说是很隐晦的地方,摸脚相当于占便宜调戏,甚至只能“非他不嫁”。这双鞋不是普通的鞋,它是一双长着黄鱼须的绣花鞋。绣花鞋在古时候是女子出嫁时服饰的一个部分,只有配上黄鱼须才代表着身份的象征。
影片中的疯妈有着一双美丽、轻快的大脚,影片一开始,便用特写和跟拍的镜头来展现这双脚,显然是一种反传统的做法。接着又让这双美丽且灵性的大脚不断去寻一双渴望已久的鞋,可见这双鞋的重要性,其实也是通过这双鞋带给人们的视觉影像来说明女人身份的重要性。既然绣花鞋代表身份,而女人对于身份的渴求又非常强烈,我们便不难理解导演姜文为什么会掷重金十几万元来购买这双纯手工的绣花鞋了。
第二篇——荒诞与欲望
在一段落与第二段落的衔接处,一曲《美丽的梭罗河》以画外音的方式悠扬响起:“美丽的梭罗河,我为你歌唱,你的光荣历史,我永远记在心上。旱季来临,你轻轻流淌,雨季使波涛滚滚,你流向远方”此乐曲与画面深度切合,随着远去的衣服故事也进行到了远方的下一个段落。
在某种历史语境下,人们的行为总是表现出无法言表的荒诞与尴尬。在影片第二段中,以黄秋生扮演的小梁为视角,目睹了一幕幕真实却又荒唐的戏剧化事件。当激情遭遇压抑,当真诚遭遇虚伪,当欲望遭遇名誉,当明亮遭遇黑暗,小梁突然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很陌生,于是,他选择很潇洒的“离开”,但也许这并不是一个悲惨的结局。
第三篇——禁锢与反抗
人的一生是不断起伏的,就像影片中有春、夏、秋、冬的四季变化一样。第三的段落的故事发生在秋季,正如人的一生中也会有低谷期一样。导演用秋风萧瑟的的秋天来对应主人公被下放的惩罚,正是使视觉效果与人物内心交相辉映。
在视觉上的表达上,这个部分的典型代表物是,而抢所代表的是战争与冲突。影片的第三段出现了近似疯狂的声,它们大都意气风发、耀武扬威,然而,接踵而来的却是冥冥中注定的毁灭。飞扬的红土像是飞溅的鲜血,张扬且悲壮;疯狂的声,轰鸣的拖拉机和拖拉机里冒出的滚滚黑烟,所有的一切都暗示着混乱与冲突,一下子把观者带进了一个乌烟瘴气的世界。
在听觉的表达上,时而出现滑稽的号角,时而出现欢快的进行曲,时而出现孩童们的嬉闹声,然而这些美好的声音都是用来掩饰那悲惨的结局,最后的一声巨响毁灭了一切。
第四篇——轮回与曙光
生命就像是一个轮回,所有的必然都经历过一些偶然,所有的偶然中又穿插一些呢必然。影
片采用倒叙的形式,之前的三个段落仿佛在设置重重迷雾,直到最后一个段落才把观者拉回了生命的伊始,来一一解答之前所有的疑问:如疯妈为什么如此在意自己的身份?她数十年如一日,究竟是在等谁?我们在影片的末尾段落里都会到些头绪。所有的不解都在这一刻被点亮;所有的毁灭都在这一段得到重生。这种倒叙的手法把生与死的轮回交待得恰到好处。
彩绚烈而广袤的新疆戈壁展示着生命的宽广、宏大和未来希望发展的无限空间。熊熊的篝火,狂欢的婚礼,轰鸣的火车、滚动黑烟的隆隆列车,飞舞燃烧的帐篷……预示着新的生命即将降临,所有的一切都在烈火中重生,新的希望也将启程,然而,火车在上面停下了,天一亮他就笑了,太阳照常升起了……
在声音的表达上,俄罗斯大妈碎碎念叨的悼词和安慰,中国翻译毫无感情的急促解说都烘托出疯妈内心的空洞迷失和绝望,有种使人窒息的气息;同时出现的却是场面热烈的、喧闹的、欢快的婚礼,两者互为依托,对比浓烈。
总之,影片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表情、动作、物件,甚至还有触感的诗意化表达,为观者营造出一种可以烙印在视觉上,由此深入到内心的映象。这些映象大部分是散乱的、碎片的,
也许是一块颜、也许是一个符号、也许是一段声音,但每个观者最后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理解。
参考文献
[1] 王一川.《离地高飞的“红小兵”导演姜文》[J].文艺争鸣,2011(7).
[2] 厉震林.《现代汉语类词缀的界定范围与标准》[J].当代电影,2012(2).
[3] 李鲁宁.《电影叙事中的隐喻美学阐释——以姜文近作〈太阳照常升起〉为例》[J].电影评介,2008,(10).
[4] 顾瑜.《诗意栖居的独行者——姜文电影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2011(6).
[5] 马潇.《迎刃而上的悲喜剧——姜文〈鬼子来了〉的互文、隐喻与其他》[J].齐鲁艺苑,2010(4).
[6] 于然.《黑幽默语境下的抒情长诗——试析〈让子弹飞〉中视听语言的叙事节奏》[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4).
[7] 刘乘麟.论电影音乐与画面的对位关系[J].音乐天地,2006(8).
[8] 灿烂,梦幻——独家专访姜文[J].看电影,2007(18).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