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
上海某重点中学⾼中学⽣韩寒,各门功课很差,语⽂考试也常常不及格,以致⾼⼀留级两次。但他擅长写作,思维活跃,⾔词优美,在全国新概念作⽂⼤赛中获—等奖,他的长篇⼩说《三重门》⼀⾯世便成为畅销书。因此有⼈建议⼤学破格录取他,使他有机会深造。但也有⼈持反对意见,认为他基础太差,不符合⼤学录取的条件。
这个话题可谓世纪之交我国教育界内外的热门话题中的热点,各种报刊对韩寒的报道、分析评论连篇累牍。所谓“韩寒现象”,即指⼈们所关注的,已经超越了韩寒其⼈其事本⾝,⽽包括公众对韩寒其⼈其事的⼴泛议论。
现象⼈物韩寒
⼀个17岁的少年能在中国⽂坛掀起轩然⼤波确实不易。
韩寒
⽏须置疑,先有他著作的《三重门》,再到他的《零下⼀度》都是他被誉为“80后少年作家”的资历。最近⼜有新消息,说《福布斯》华⼈明星排⾏榜⾥就有韩寒的⼀席之地。对这个⼀度被教育界和部分家长们视为“问题少年”的韩寒来说,这⽆⾮⼜是⼀个惊⼈的创举。就是这个“成绩狂差的⼩孩,绝⼤多数功课都‘⼤红
灯笼⾼⾼挂’的不合格学⽣”把⾃⼰的作品变成了除中⽂以外的多国语⾔版本在国际上露了⼀把脸,⼏百万册的销量创造了⼀个让许多⽼作家都为之震惊的历史奇迹。中国⼜多了⼀位纳税⼤户。说韩寒另类是追崇者的说法,说韩寒差劲是妒才者的说法,说韩寒有问题是⼩资派的说法;说韩寒真⾏,这是我殷谦的说法;我欣赏韩寒不仅仅是他的字⾥⾏间,更多的是他那种锲⽽不舍的拼搏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殷谦《再说韩寒》2004年<⽂化艺术报>)
中国当代⽂学的有⼀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对道德上的淳朴和善良这些美好的东西漠然视之,半个多世纪的恶劣的道德环境破坏了⼈们对于善的感受⼒,破坏了⼈们对怜悯、同情的感受⼒。我们的作家乐于叙写丑的和恶的东西,乐于展⽰⼈的阴暗的⼼理、卑下的欲望、粗俗的举⽌、低级的趣味和残忍的想像。我们的作家不是培养⼈们对⽣活的眷恋的热情,⽽⿎励⼈们以⼀种游戏的、放纵的态度敌视⽣活。我们时代的消极写作者通过亵渎⽂学亵渎⽣活,通过摧毁道德摧毁⽣活。近⼏年中国的⽂学处于“性”时代,男欢⼥爱已经成为中国⽂学的领头⽺,没有多少作家真正的关注社会,关注真实的⽣活,哪怕为百姓的⽣计民⽣提笔请命过,主流是⼀味的捻风弄⽉,然后来往于⾦钱交易之中。斐然成章,率尔⽽⾔,韩寒
都做到了。虽然他的作品反映出的思想也不能被我全部认同,但他的动机我是完全赞同的,韩寒是⼀位很有潜⼒的作家。
——(殷谦《中国⽂坛的那些事⼉》
韩寒的成长
韩寒有今天的辉煌不是偶然,我考证过,是先有了韩寒才有了媒体(炒作),并不是先有了媒体才有的韩寒,我的意思是,韩寒能风靡⼀时绝对不能完全归功于媒体作⽤。
我不说韩寒是个天才,什么是天才?我到现在还弄不明⽩,也许这世界压根就没有什么天才,我的理解是天才应该在天上,总之我所知晓的被命名为天才的⼈都是活着的时候没什么声誉或头衔,死了以后才被授予诸多荣誉或被称为天才的。死了,升到了天上,加上此⼈⽣前很有才华,所以就成天才了。⽽活着的⼈都在地上,能被⼈视之为“地才”已经可以光宗耀祖了。地球上哪⾥有什么天才?
韩寒当然不是天才,但他绝对是个“地才”。
不过在以后⼈际问题上不要⼀棍⼦把问题打死~
⼀杯清⽔,⼀个纸团,半个时⾠,纸沉杯底,⽂章却浮出⽔⾯,他以⼀篇《杯中窥⼈》问⿍新概念⼤赛,并独占鳌头,名重⼀时。趁热打铁,紧接着他操纸为⽂,下笔如神,⼀泻千⾥,徜徉恣肆,如不可穷——《三重门》的出炉⼜掀起轩然⼤波,有发聋震瞶之势。
⼀个17岁的少年,能⾼姿态地站在读者⾯前,这是我所想象不到的。就《三重门》⽽⾔,能向中国的现⾏教育制度叫板的作品并不多见,且不论这部书的⽂学功底如何如何,写作⼿法如何如何,单凭它能向在改⾰浪潮中的中国教育制度发出挑战就⾜以说明⼀个问题,韩寒是⼀个关⼼政治的⼈,是⼀个⼼系百姓疾苦的⼈,这要⽐国内⼀些精神逐步或正在严重下滑的作家要令⼈⿎舞。韩寒试图通过⾃⼰的⼩说来影响政府的教育制度,影响同龄学⽣的道德和⽣活。崔道怡主编的《“冰⼭”理论:对话与潜对话》中有这么⼀句话:“在教育中,在教育⼯作中我们⽆论进⾏什么样的改⾰,⼈的、青年⼈的道德完善始终是主要的⽬的。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去掌握新的知识。⼈⾸先应该成为⼀个⼈,应该与他⼀样的⼈们⽣活得和谐⼀致,应该与⼤⾃然和谐⼀致,应该成为崇⾼理想的体现者。”这使我想到,韩寒的⽬的是能通过《三重门》给政府的教育制度提供⼀些最新的信息,最好是能按照现在⼤多数学⼦所渴望的那样能对教育制度加深改⾰,使其更加完善。
韩寒的“叛逆”
我想,“韩寒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他的作品代表了现今绝⼤多数学⼦的⼼中所愿,浓缩了这⼀代少年对学习和教育的普遍看
法,他的叛逆触痛了教育者和监护孩⼦们成长的家长的神经。
韩寒的傲⽓和霸⽓也⼊⽊三分地为学⼦道出了“敢想⽽不敢⾔”的⼼⾥话,“得民⼼者得天下”,在少年学⽣
眼⾥,韩寒是为“他们的⽣活更加美好”⽽战⽃的勇⼠,是他们内⼼世界的守护神,是为他们摇旗呐喊的旗⼿!他的作品能使这⼀代少年内⼼世界产⽣共鸣,他⼏乎成为这⼀代少年公认的代⾔⼈。
姑妄⾔之,韩寒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物。为了将来,为了前程,现在的学⽣们在家长和学校之间艰难跋涉着,他们早已厌倦了学校⾥的课本,厌倦了那些⾔传⾝教的教育模式;厌倦了那些死搬硬套的理论知识,厌倦了那些我们恐怕⼀辈⼦都⽤不上⼀次的⽅程式。⼤旱之望云霓,韩寒恰恰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给那些抱有“总是不被⼤⼈们理解”的孩⼦们说⾜了颇具安慰⾝⼼的话。学习成绩不好的孩⼦从此也有了⾜够的理由和⼤⼈们顶嘴,动不动就借韩寒的⼝来抑制或反攻⼤⼈们的说教。⼤⼈们总是说不上话来,说⼈家韩寒不⾏吧,韩寒确实不是不⾏,⽽是⾏的出格;⽀持韩寒的说法吧⼜担⼼孩⼦会误⼊歧途,误了⼤好前程,在⽭盾⽃争中,只好关起门来教育⾃⼰的孩⼦:韩寒是韩寒,你是你,你根本不是那块料!听了这话,真的让⼈觉得犹如芒刺在喉。
终于有⼈耐不住性⼦,要来批判韩寒,于是左⼀句右⼀句,韩寒成为⼤⼈和孩⼦们之间的⼀道难以逾越的沟壑。再加之媒体连番轰炸,“韩寒现象”就这么给炮制出来了,说⽩了,根本就可以没有什么“韩寒现象”,“韩寒现象”是媒体炒作之下的产物。
还是依靠⾃⼰的长跑本领被松江⼆中录取的他在学校⾥并不优秀,七门功课都挂红灯,接着就是留级,随之⽽来的是诸多媒体的嘴,铺天盖地的讨论这个“⾼材”留级⽣的问题,真正让中国的历史上⼜增添了⼀个“韩寒现象”。
韩寒⾃称是上海的⼀块⼤⾦⼦,有点谦虚,中国的⼤⾦⼦多了,他应该也是中国的⼀块⼤⾦⼦。
编辑本段作家抨击“韩寒现象”惹争议
事件简介
据《华商报》报道,最近,韩寒突遭“炮轰”,知名作家许知远撰⽂《庸众的胜利》,⽹友麦⽥撰⽂《警惕韩寒》,分别对韩寒的“公共知识分⼦形象”进⾏批判,虽然⽹络的评论依然倒向韩寒,但对韩寒评价不再⼀边倒也让我们开始反思,对这个年轻⼈我们究竟了解有多少?
批判⼀:要警惕韩寒?
麦⽥:韩寒迎合⼤众情是真,独⽴思考是假
最近⼏年来,韩寒的形象俨然已经成为“公共知识分⼦”,在众多热点事件中,总是有他的⾝影。虽然他基本不接受记者采访,但曝光率却居⾼不下,⽽且⼤多以正⾯形象出现。然⽽,5⽉7⽇⼀篇名为《警惕韩寒》的博⽂引起了对“韩寒现象”反思的开始,与过去不同,这次反思更多是对韩寒的批判。
作者麦⽥称⾃⼰通读了韩寒的博⽂,并提出了韩寒博客的“2008”这个分⽔岭:在2008年之前,博客还是“私⼈习作”范畴;2008年之后,韩寒的博客重⼼明显转移到“公共话题”,尤其时政话题,“我个⼈⼀直
韩寒与郭敬明⽐较欣赏韩寒。当我梳理韩寒全部博客时,我才发现⾃⼰的这个‘⼀直’,其实恰好也是从2008年开始。⾄少对我⽽⾔,韩寒是因为从2008年开始关注公共话题,才成为现在之韩寒;否则对我来说,韩寒和郭敬明并⽆⾼下之分。”麦⽥写道。
在⽂章第⼆部分,他的主题为“露馅”,在列举韩寒⼏次博⽂的观点后,作者认为韩寒的话“不是理性的,但都是⽼百姓‘爱
听’的”。因此作者得出结论,“韩寒的价值=永远的热点+⼀流的⽂字+正确的⽴场”,但是,“韩寒根本没有独⽴思考,他所有的⽂章都是在迎合⼤众的情绪”。
批判⼆:韩寒的成功是民族的失败?
许知远:韩寒的胜利,是庸众的胜利
相⽐于麦⽥对韩寒抨击的浅显,知名专栏作家许知远所撰《庸众的胜利》更具⼒量与⾼度,他在更深层次分析韩寒的成功。“此刻的中国,⼈⼈都在谈论韩寒。他像是越来越压抑、越来越迷惘的时代的最后救命稻草。上了年纪的知识分⼦说他头脑清醒,媒体欢呼他是‘青年领袖’、‘年度⼈物’,青年⼈觉得他不仅很酷,还有思想。”
许知远将韩寒描述为⼀个聪明的年轻⼈——“他的⽂章总是如此浅显直⽩,没有任何阅读障碍,也不会提
到任何你不知道的知识;还有他嘲讽式的挑衅姿态,显得如此机智,他还熟知挑战的分⼨,绝不真正越政治雷池⼀步;他也从来不暴露⾃⼰内⼼的焦灼与困惑,很酷。他能把赛车冠军、畅销书作家、叛逆⼩⼦和即兴讽刺者等多种⾓⾊结合,并能在种种诱惑⾯前保持警惕,况且他才⼆⼗七岁。⼈们尤其着迷于最后⼀点,他在⾃⼰全球浏览量第⼀的博客上,嘲讽这社会中的种种愚蠢和不公。”
许知远的结论则是:“韩寒掀起的迷狂,衬托出这个崛起⼤国的内在苍⽩、可悲、浅薄——⼀个聪明的青年⼈说出了⼀些真话,他就让这个时代的神经震颤不已。与其说这是韩寒的胜利,不如说是庸众的胜利,或是整个民族的失败。
专家分析:越批判越清醒
常年居住澳⼤利亚的历史研究者雪珥认为这很正常:“韩寒现象所承载的种种表现,以及这种表现后头的种种原因,归根到底只有⼀条:我们的时代的确是不同的,表扬与⾃我表扬者、批评与⾃我批评者,都能从中到⾃⼰的镜⼦。这是⼀股能令⼈清
醒的‘寒流’,它的⼒量绝对不来⾃韩寒,⽽来⾃你我,在此次批判中,⼈们会更清醒地看清韩寒。”
雪珥认为,韩寒作为⼀个年轻⼈,靠说⽐较有技巧的真话赢得了民⼼,⽽不是靠装出精英状,这是时代的幸运;他并不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也不象征着思想的⼒量,他只是象征着真实的⼒量,象征着那个指
出皇帝的新装的孩⼦的⼒量,尽管涉及了很多敏感词,依然得到了主流的容忍和默许,这是时代的进步。韩寒对批判依然表现得不在乎,未作任何回应。雪珥说,这也值得其他批评者、尤其以批评为饭碗者思考。
旁观者说
就算是嫉妒,说得对也要听
这两篇⽂章⼀出来,都引起了不⼩的反响,各种评论也就纷⾄沓来。
张鸣就认为许知远这篇《庸众的胜利》有太强烈的精英意识,完全⽆视韩寒⾝上体现的批判精神,认为只要拥韩,就是庸众。
闾丘露薇则对麦⽥的批评不以为然,她在微博上写道,“⼈家就是做好⾃⼰,做⾃⼰⼒所能及的事情,这样简单不⾏吗?”⽽麦⽥针锋相对,称她这个观点相当糊涂,“当⼀个⼈成为公众⼈物时,怎么还能⽤他的个⼈⾏为作为规避批评的理由呢?”
⽹友“再见列宁”评论许知远的⽂章称:“为韩寒辩护的最糟糕的理由是嘲讽批评他的⼈是出于‘嫉妒’,就算批评者是嫉妒,说得对,也要听;这正如就算韩寒的动机是‘商业’,他说的真话也是真话。”
⽽在新浪微博上,关于这两篇⽂章的讨论也甚为热闹,《东⽅企业家》杂志执⾏主编魏寒枫说:“我认真看过知远的⽂章。虽然他评价韩寒成名本质,某种程度也适合他⾃⼰;虽然他对韩寒和公众要求似乎过⾼;虽然他⽤‘庸众’⼀词略显刻薄;甚⾄虽然他评韩寒可能也有左宗棠不服曾国藩的情绪嫌疑——但你能否认,你不是⼀位‘庸众’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