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23期5青年时代 YOUTH TIMES . 文学研究 .
浅析“80后”文学的产生背景
田茂东
攀枝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四川 攀枝花 617000
摘 要:“80后”文学自20世纪90年代迅速崛起,成为了文学界关注的文学现象。本文从“80后”文学成长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网络环境两个方面探讨“80后”文学的产生背景。
关键词:“80后”文学;政治经济;网络环境;产生背景
“80后”文学是指出生于1980至1989年的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以韩寒、郭敬明、春树、张悦然、小饭、李傻傻为代表作家。“80后”文学自20世纪90年代登上文学的舞台,越来越成为文学界关注的现象。“80后”文学能够以独特的写作方式、写作内容和传播方式在当下文坛占据要重要的位置,这同它存在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网络环境密不可分。一、“80后”文学的政治经济环境 “80后”出生于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转折期。这一代人是在计划生育国策下,同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转型、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思想观念的更新,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方面都同前代人有较大不同。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家庭富裕起来,使 “80后”作家在整体上
有较优越的生活环境。“80后”作家除如李傻傻等少数作家出生并成长与农村外,绝大多数都成长于生活条件优越的城市家庭中。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无经济压力的家庭环境,使他们受教育的机会增多,受教育的渠道变广。如韩寒,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而一举成名 。2000年,还在上高中的韩寒退学,随后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三重门》。韩寒的辍学及另类的选择,使他成为了当时文坛的热门话题。韩寒辍学后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写作,这同父母的支持及整个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取向是密不可分的。另一位被称为“玉女作家”的张悦然,先在山东大学学习,后留学新加坡。春树自小生活在北京。郭敬明虽出生在四川,但于2002年到上海读大学后至今一直留在上海工作生活。纵观已成名的“80后”作家,他们大部分生活在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良好的家庭经济、开放的政治环境和多元化的社会价值,成为了“80后”作家可以安心从事写作的强大后盾。“80后”作家成长于一个新旧文化、中西方思想大碰撞时期。他们的思想不用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禁锢。他们的思维更加的开放,更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所想,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追求。在“80后”文学作品里,同龄的读者可以看到和自身生活有关的生活环境,可以寻求和自身相关的学习、生活和感情经历。共同的生活经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角度使得读者更愿意阅读“80后”文学作品。而大多数“80后”是家中的独生子,在家庭中有着绝对中心的地位。随着社会物质生活及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随着家庭经济的逐渐宽裕,他们成为了强大的具有消费能力的购买体。二、“80后”文学的网络环境网络被称为除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之外的第四媒体。在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开始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80后”一代人则是同互联网一起成长的一代人。他们不仅从互联网获得了便捷、丰富的信息,同时也在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全新的信息交流、传播模式。
生活在城市的“80后”一代,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太多兄弟妹的陪伴成长,没有同他们的父辈一样有较多的和同龄人游戏的机会。在家中绝
对中心的家庭地位,也使得他们的性格逐步自私、孤僻。
“80后”作家也较多成长与城市家庭中,虽然在物质上无忧
无虑,但在精神上和他们的同龄人一样十分孤独。从小的独立玩耍,无人可以倾诉,使得他们有强烈的倾诉和书写的欲望。强烈的倾诉欲望和不善于和人面对面交流的现状,使得他们和互联网的虚拟沟通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一拍即合。首先,互联网为青年人提供了可以自由自在、毫无遮掩
的表达平台。在互联网高速发达的背景下产生的“80后”文学也便成为 “80后”倾诉自己感受、表达自己思想、实现自己我价值的最便捷的文学载体。同龄的读者,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寻求心灵的共鸣。无论是拒绝上大学的韩寒,被称为“金童玉女”的郭敬明和张悦然,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春树,还是小饭、秦客、莫小邪等等,他们在网络上都有庞大的粉丝,受到众网友的追捧。在网络上爆红之后,才从网络媒介走入的纸质媒介,逐步走入传统文坛,并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网络可以说为“80后”作者提供了成长和成功的平台。
其次,互联网为“80后”作者提供零门槛进入文学的通道。 “零进人门槛”包括五个方面:零编辑、零技术
、零体制、零成本、零形式。 正是有了互联网的平台,才有了人人皆可能成为写手、作家。只要有写作的欲望,能够使用电脑上网,就可以绕开传统的程序,公开发表作品。这种零门槛的准入,使得作者在写作上的自由程度远远大于在传统媒介上写作的作者。除了“零进入门槛”外,互联网还提供了
韩寒与郭敬明作者和读者平等对话的良性互动的方式。“80后”作家和读者之间有不同于传统文坛的交流平台。他们在互联网上的社区、博客、、QQ 等交流平台形成了直接的、高度自由的、注重娱乐的互交式体。而这种模式也给“80后”文学作者和读者带来全新的文学体验:快速的阅读、反馈、无障碍的沟通、二次创作使得个人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远远大于传统的传播方式。
文学传播模式在互联网这一载体上开始发生转变。文体的边界、道德的规范、观念的限制也随着发生转变。在互联网上快速崛起的“80后”文学给人们带了无尽的思索。参考文献:
[1]江冰.论80后文学的网络特征[J].文艺评论,2005 (6).
[2]王文捷.新媒体“文学生活” [J].小说评论,2013(5).
[3] 于文秀.当下文化景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攀枝花学院2014年校级科研课题:“80后”文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YB 2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