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谍战题材电视剧的发展分析
作者:李璐璐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05
        要:从1949年第一部反特电影《无形的战线》到目前风靡全国的谍战电影电视剧,中国谍战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已经走过几十年的历史进程。谍战电视剧主人公的刻画从脸谱化像人性化的转变,也标志着电视剧制作水平的提高;谍战电视剧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民族国家想象的重要载体、革命英雄与大众神话的融汇;但是谍战片的发展也出现了瓶颈,阻碍了其健康发展,在故事内容上故事背景叙事模式和人物设计的改变上要做进一步的改革。
        关键词:谍战剧;人性化;英雄形象;主流政治;七俗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131-01
        一、谍战剧迭起内地谍战片从脸谱化到人性化
        (一)第一次谍战风潮
        中国的第一部反特题材电影是194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无形的战线》,影片讲述东北解放之后,公安与伺机进行破坏的国民党特务的斗争故事。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讲述与特务斗争的反特片在银幕上大行其道,这一时期可看成是反特片的第一次热潮。长影厂拍摄了《神秘的旅伴》(1955年)、《国庆十点钟》(1956年)、《虎穴追踪》(1956年)、《寂静的山林》(1957年)等;上影厂则拍摄了《斩断魔爪》(1954年))《冰山上的来客》;等。片中的共产党特工大多智勇双全,胆识过人、一脸正气,而敌方特务则相貌猥琐,行事鬼祟,加上取景配光多加丑化,更令角令人生厌。
        (二)第二次谍战风潮
        改革开放后反特片迎来了第二次高潮,这期间此类电影也比较程式化,故事一般发生在沿海某城市,事件一般发生在电闪雷鸣的暴雨夜,配上受害者惊恐扭曲的脸和惊声尖叫,特务或是窃取机密情报,或是制造破坏事件,作为正义一方的代表大多是英勇机智的公安人员,而特务的形象也转向道貌岸然,隐藏极深,最后的显形一定会让受蒙蔽的民众大吃一惊。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有《南海长城》(1975年)、《熊迹》(1977年)、《黑三角》(1977年)、《斗鲨》(1978年)等。
        (三)第三次谍战风潮
        电影《风声》是第三次谍战(反特)戏的高潮,这一波浪潮来自于电视剧的积累,确切地说,是来自一股对早期反特剧的翻拍热,《保密局的声》、《夜幕下的哈尔滨》、《蓝档案》、等翻拍的反特剧在荧屏上大行其道,它们都借了原作的标题和人名,进行了再度创作。而根据麦家小说改编拍摄的电视剧《暗算》在2006年让人惊艳,2008年的《潜伏》也不遑多让,也是谍战剧的高水平代表作品。这一时期的谍战剧已经摆脱了脸谱化创作,制作更加精良,正反角都有比较立体的性格刻画,特别强调对事业的忠诚信仰,但也会表现人物为此承受的痛苦和挣扎,观众普遍接受度比较高。
        二、当前谍战题材电视剧的文化内涵
        (一)民族国家想象的重要载体
        1.剧情时间的构成。历史记忆的重构与确立是新的民族国家想象得以被深入认同的重要基础。从当前播出的谍战题材电视剧文本来看,其剧情时间也就是剧情所呈现的时间流程,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把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设置在解放前,如《五号特工组》、《功勋》
、《保密局的声》、《51号兵站》等;二是以解放后至今,为主要剧情时间,如 《誓言无声》、《如此多娇》、《潜伏》、《誓言永恒》等。
        2.好看的谍战剧主流政治修辞的表达。谍战剧剧情时间的选择是自成系统的,且这种选择表达了建构者强烈的价值认同。谍战剧于红历史的追忆中,以谍战活动为主要叙事核心,意在表现党的优秀战士为了民族国家的根本利益,坚决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颠覆活动,并为之前仆后继,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一方面,它把政治阵营的对立和个体的道德善恶结合在一起。必然激起人们对的向往,而的实现必然要经过残酷的斗争击败,在这一过程里革命的正义性得以确立和巩固;另一方面,在大风大浪的险斗争中,正面角的大智大勇得以充分展露,这不仅突出了人物形象的可敬可爱,实际上是在更深层次上进一步加强了当前大众对曾经领导革命走向胜利的政治集团的信心和热爱。
        (二)革命英雄与大众神话
        1.英雄形象的变革。英雄产生于对英雄的渴望。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对英雄的渴望与赞美乃是普遍的文化心理。谍战剧一方面大力弘扬英雄主义的价值和理念,另一方面在英雄的塑造中,结合时代审美品味,勾画平民英雄的形象。《暗算》中 《看风》的主人公
黄依依对于爱情极度的浪漫求,似乎与她最终破译高难度密码成为国家功臣的英雄形象不符。很显然这些英雄并不完美,但也正是这种不完美让我们看到丰富的人性内涵。复杂的人性,世俗化的情感,谍战剧对于革命英雄的塑造极大地突破了以往概念化和脸谱化的形象。
        2.对公共生活的窥视。当前,在通俗剧的创作与收视中,出现了从家庭伦理题材向谍战题材的转移。观众从对谍战故事爱不释手,不能不说当前大众的欣赏趣着变化。在此,观众的心理诉求从对家长里短的私人生活的关注转向了对以往被遮蔽的公共生活的好奇。长期以来,情报人员的经历作为及历史评介是讳莫如深的话题。谍战剧对围绕革命而展开的公共生活进行了奇观式的展现,满足了观众的种种心理欲求,比如对智慧与力量的崇拜,对冒险的渴望,对革命岁月的向往等等。在观众白日梦的体验中,谍战剧成功地创造出革命英雄的大众神话,去除遮蔽,引领大众的心灵。
        它通过所提倡的集体价值、牺牲精神、坚定信念和革命忠诚,在一定意义上承担了激发大众在国家民族走向辉煌过程中的主体意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