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梨”还是“分饼”?]融四岁能让梨
无独有偶,在美国,家庭主妇们中间也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兄弟两个因为分一块饼而发生了争执,就请妈妈来裁决。可是,妈妈只给兄弟两个定了一条规则,并监督规则的执行,这个规则是:哥哥切饼,弟弟先拿。
一个“让梨”,一个“分饼”,中外这两个有趣的故事孰优孰劣?我们不敢妄加评判,可是,仅就这两个具体的故事来说,却可以引起我们很多的思考。
首先,这两个故事中的受教育者都分别学到了什么知识?
“让梨”故事中,除了孔融在分梨的过程中一定有过较为激烈的心理冲突,从而学习了一种很重要的心理技能,训练了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外,其他的受教育者学到了什么,似乎都很不确定。因为他们既可以选择学习孔融的谦让,从而使自己产生有益的改变;也可以选择无所谓的接受
谦让,从而使自己脱离这个教育过程。孔融学到了一定的心理技能,而且是主动学习;而其他受教育者学到了什么,有没有主动学习,至少在当时我们是无从知晓的。
“分饼”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知道,哥哥的平分的操作技能得到了锻炼,弟弟的辨别大小的技能也得到了强化。而且他们的学习过程都是很积极主动的,因为切得不平均或者辨别不出大小就会吃亏。
其次,这两个故事会对受教育者的将来产生什么样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呢?
“让梨”故事中,得到较大的梨的受教育者可以从中受到心灵的感化,也可以觉得无所谓而认为理所当然;而得到较小的梨的受教育者则可以冠冕堂皇地指责别人不谦让,从而逐渐产生一种遇事只知道抱怨他人的心理模式。
孔融让梨短小故事而在“分饼”的故事中,一个人得到的饼比另一个人少,责任却只在他自己,他没有任何理由去抱怨别人。这样,受教育者就会认识到自身的责任,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自己的收益是挂钩的,从而遇事就会多从自身原因,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发展。
第三,这两个故事中,“让梨”故事的核心是谦让,“分饼”故事的核心是规则,那么,谦让和规
则哪一个的效率更高呢?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交通繁忙的字路口,开车抢行固然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然而如果彼此一味的谦让,我想也会很容易造成交通阻塞。这个时候,只有统一执行“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一切才会井然有序,高效运行。
电视台曾播放过一个节目,在德国街头相邻的两个公用电话亭上,分别贴上男用和女用的标志,并悄悄进行拍摄,结果德国人先是一怔,接着就按照标志各就各位了。搞笑之余,不无深思。《中国青年报》上说:“德国人宣称,他们可以取消红绿灯了,因为规则意识已经渗透到他们民族的血液中了”。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但他们不但在战败的废墟上迅速地崛起,而且重新统一了国家,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个奇迹的创造绝不是偶然的。联想到世界杯足球赛上的德国队,虽然踢法有些单调、古板甚至不大好看,但一板一眼、坚忍不拔的德国队总是能坚持到最后的胜利,成为获得世界杯冠军次数最多的球队之一。
另外,“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中国古代的故事,古代的封建统治者为什么摧崇这个故事呢?显而易见,这里面肯定有教化老百姓做顺民来巩固其皇权统治的原因。在专制的封建社会,统
治阶级是从来都不谦让的,该谦让的总是被统治者,所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谦让是封建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愚弄。而在现代社会,在民主和法制健全的国家里,我们更应该关注公民的个人利益,倡导每个公民争取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所以,我们在继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还要注意避免其中消极的东西,并赋予它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主流的时代精神。
毫无疑问,谦让是美好的,圣洁的,尤其是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今天,进行谦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孔融让梨”的故事是我们分熟悉的一个谦让佳话,但在用它对孩子进行谦让教育时,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孔融让梨”的内涵是不是不分对象和场合的简单的一味谦让呢?如果我们不分对象和场合,只是简单地教育孩子一味谦让,那么,孩子最后得到的很有可能就是强者的嘲笑,从而使孩子对谦让产生怀疑,最终不再谦让。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真正的谦让对象应该是那些相对弱小的人和需要帮助的人。比如,我们可以教育学生把公交车上的座位让给老、弱、病、残,而不是健壮的成年人;教育学生把助学金让给那些家庭非常贫困的同学,而不是家庭富裕的同学;把自己的文具书本让给那些边远贫困地区的同龄孩子,给他们雪中送炭等等。这样,孩子们才会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赞扬,才会真正地感受到谦让的美好和价值。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