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故事会  六味地黄丸的故事:
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圆(丸),最早见于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1035~1117),字仲阳,山东郓州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他从事儿科40余年,积有丰富的临证经验。后经其学生阎季忠把他的理论和经验加以整理,编成了《小儿药证直诀》,这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儿科专著。钱乙是北宋年代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在当时他也是一个有名的孝子。
钱乙的父亲钱颢,擅长用针灸,然而嗜好饮酒,喜欢游玩。有一天他隐藏了姓名,向东行到了海上,没有再回来。钱乙当时才三岁,母亲在此前已经亡故,她姑姑嫁给了姓吕的医生,可怜钱乙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收养他为儿子。钱乙逐渐长大开始读书,跟从吕君学习医术。
吕氏将死,就把钱乙的家庭身世情况告诉了他。钱乙号啕哭泣,请求前去寻父亲,总共往返了五六次,才到父亲所在的地方。又过了几年,才把父亲接回家。这时钱乙已经三十多岁了,乡亲们对他敬叹不已,很多人赋诗赞颂钱乙寻父的事迹。后来又过了七年,他父亲寿终故去,钱乙按照礼法安葬了父亲。
张仲景的经典故事
钱乙侍奉养父吕君,就像侍奉生身父亲一样。吕君死后,没有子嗣,钱乙就为他收殓安葬服丧,又替吕君嫁了孤女,按年节祭奠供奉吕君,都和自己的父亲一样。
钱乙最初是以小儿科在山东闻名。有一年,神宗皇帝第九子仪国公赵仪患瘛瘲(手足痉挛之疾),太医不能治愈。长公主入朝见神宗时,推荐钱乙,说他虽然出身民间,却有奇异的医术,神宗就立刻召钱乙入宫。钱乙就给皇子服用黄土汤而痊愈了。
神宗皇帝召见钱乙,夸奖钱乙的医术并晓谕众人,并且又询问他用黄土汤治愈疾病的原因和情况。钱乙说:“瘈瘲病多属于风邪,因为肝木(风)犯脾而患瘈瘲,故在上须平肝木(风)。黄土汤的作用主要是温阳健脾,脾属土,脾土旺即能制胜肾水,肾水受制,则水生木的力量减弱,于是肝木自平,风邪自息。况且通过以前几位医生的已经接近痊愈,我来时,是恰逢皇子病快要好的时候。”
医技高超的钱乙在治愈皇子后,没有将功劳通通揽在自己身上,没有说自己的“效如桴鼓”、“如影随形”、“立竿见影”之类,也没有去贬低同行,而是充分地肯定了其他医生的作用,这在“同行相轻,相煎何急”的社会环境下,的确难能可贵!也是值得今天的医界同仁所学习的。
治愈了疾病,又如此谦恭,解释得当,神宗皇帝自然是很满意他的回答,提拔他担任太医丞的官职,赐给紫官服和金质鱼符佩戴,官至四品。从此,皇亲国戚、贵族之家,以及下层官吏、百姓人家,谁有个头疼发热、拉肚泄泻的,都愿意请钱乙来疾病,钱乙的府上是门庭若市,就没有闲暇的日子了。钱乙谈论医道,那些学有成就有名望的医家,问难钱乙,没有人能够难倒他。(宋·刘跂《钱仲阳传》)
有一天,钱乙和弟子阎孝忠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讨教”。他略带嘲讽地问:“钱太医,按前贤张仲景《金匾要略》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你这方子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遗忘了吧?”钱乙笑了笑说:“没有忘。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您以为如何?”这位大夫听了,恍然大悟,连声道:“原来如此!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令人佩服!”
阎孝忠赶紧把老师的话记载下来,后来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就这样,钱乙所创制的“地黄丸”流传下来。直到今天,仍广泛运用于临床,成为众所皆知的著名中成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