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SocialAngle  社会广角
Cutting Edge Education    教育前沿  31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探析
文/李岚
摘要: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精准扶贫的全面收官,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胜利意味着中国基本摆脱绝对贫困的状况,但是乡村仍是发展的薄弱环节,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有着巩固脱贫效果和推进乡村进一步发展的双重作用。本文在梳理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面临的困难并进一步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融合;路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农村的建设和农民的贫困问题,十八大以来,实现了近1亿贫困人口的脱贫,农民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农村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脱贫攻坚战的打赢表明农村已经完全消除绝对贫困。但是相比城市和国家的总体发展水平而言,农村的发展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解决,同时现在的脱贫存在收入分配不平等、贫困标准低、贫困人口规模大等问题,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的脱贫并不意味着完全摆脱贫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必须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
效衔接,在脱贫攻坚的成果基础上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因为自然环境和地理地貌、人的先天缺陷以及不可抗力因素,贫困会长久地伴随着人类。不仅如此,后小康时期我国的农村反贫困工作更加具有复杂性、艰巨性,不仅要解决当前贫困治理没能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更要解决产生的新问题,处理全新的未知的新情况。为了能够在2035年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现代化,进而在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1.1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必要性
(1)后小康社会农村面临相对贫困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农村取得重大发展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推动、区域性的扶贫开发的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兜底、普惠性的农村政策的广泛受益,尤其是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脱贫以来,针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攻坚等一系列超常规政策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到了后小康时期,绝对贫困已经基本消除,解决相对贫困的任务更复杂,加之先前在减贫方面起巨大作用的因素发生改变,如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这都对后小康时期农村发展带来了诸多挑战,农村相对贫困存在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动态性要求进一步实施乡村战略,以实现农村全方面、高水平的脱贫。
落户时间(2)实现农村脱贫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没有农村地区的脱贫,就没有乡村振兴”,农村脱贫事关民生福祉大计,解决乡村的贫困问题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侧重点不同,但在理论和现实上都有有效衔接的必要性。在理论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走中国特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脱贫攻坚给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可参考性经验,产业建设、人才建设、文化引领、生态恢复、组织建设多方面提供经验借鉴和实践指南,有助于乡村振兴的稳健推进和有效开展;在现实中,如何将脱贫攻坚积累的经验用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又如何利用乡村振兴的政策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还有待实践。如果不能将二者有效衔接,将会导致资源的重复使用和浪费,也不利于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进行。发助手
红岩主要写了什么1.2 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可行性
(1)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基础
党的十九大做出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其依据主要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实现乡村振兴内在包含着乡村摆脱贫困的这一层含义。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前提条件。脱贫攻坚的重点区域是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这些地区通常来说都是乡村地区,于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自然存在双向任务的重叠。虽然乡村
振兴作为管长期、覆盖面广的长
期战略,脱贫攻坚作为 “运动式”脱贫工程,二者存在长期与短期、整体与局部的区别,但二者在宏观指向和微观举措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目标指上总体一致,在实施路径上协同运作,在具体举措上交错整合,让二者有效衔接才更能推进脱贫地区稳步进入振兴阶段。
(2)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提供可参考性经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农村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离不开农村产业、金融、旅游、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振兴,离不开因地制宜发展农村经济、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改变贫困地区人口的精神文化风貌、价值理念以及生活方式。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意味着农村减贫工作的结束,也不意味着农村不再进一步的发展,乡村的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脱贫攻坚战积累的贫困理论和实践经验能为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指导。
2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融合面临的困境
如何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对贫困地区是一个重要问题,衔接的好,事倍功半,可以
快板的打法
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的稳步进行;衔接的不好,反而会加大乡村振兴的压力。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论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在有效衔接过程中面临的困境。2.1 资源开发不足
贫困地区多为落后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地质敏感脆弱,面临着资源短缺、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大型机械难以用于农业生产,难以发展重工业和机械化农业生产。但这样的地区往往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同时多为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富含特,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是不错的选择。目前,许多特乡镇已经开始发展特产业,但是产业基础薄弱、交通不便、宣传不足等导致资源开发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特的产业链,使得通过产业扶贫,形成“产业兴旺”还需进一步努力。2.2 生态治理问题
许多乡村是深度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远、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发,生态治理问题突出。生态环境的脆弱,人口增长和贫困之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贫困导致人口增长和生态环境趋向脆弱,反过来,人口增加又使贫困加聚,致使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贫困主体难以摆脱贫困的陷阱。同时加上治理贫困问题时留下的遗留问题等,已经脱贫的农村贫困人口仍然面临着返贫风险,不利于乡村的进一步振兴。另外很多乡村由于农药等有害化学物的过度使用和生活垃圾的不当处理,导致环境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严重,村容村貌受到严重影响。加之一些城市和企业转嫁污染,将废弃物和垃圾填埋场转移到郊区或乡下,乡村地区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甚至居民生命健康受到威胁,这些都对建设生态宜居的文明乡村造成了不便。2.3 人才问题
梦见别人生小孩
贫困地区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只有打破人才瓶颈,才能更好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事实上,脱贫地区目前面临着严重的人才不足问题,一是教育事业落后,人口素质低下,精神生活匮乏,存在大量“文化贫困”现象,文化贫困与我们平时说的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底下,并不完全相同,指的是相对于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形态的
社会广角  TheSocialAngle
32
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
文化,某一社会体在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信仰、知识、观念、习俗和技能上的滞后与贫乏现象。文化上的贫困致使农村人才面临严重不足;二是人才和劳动力大量流失,许多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大学生前往农村的十分稀少,技术性、专业性的人才则更为稀少;三是一些乡村干部能力欠缺,素质不高,未能很好地推行相关政策。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离不开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回流,“人”的因素得到改善,才是发展的关键,有了人才的支撑,乡村振兴才能更为稳定的推进。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探析
针对上文有关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存在的几点困难,着眼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分别从产业基础、环境改善、文化挖掘、人才加强和治理长效五个方面提出对策,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3.1 产业基础
产业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建立良好的产业基础,提高产业化水平,有助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首先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资源现状和特制定契合的产业规划,将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相结合;其次,尽可能地发挥原有优势,延长现有产业链,依靠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产品经济效益。脱贫攻坚地区的乡村大都交通不便,但是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民俗文化丰富有特,十分适合发展特乡村旅游业,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资源等可以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耕体验和手工艺体验等产业,进而打造乡村旅游这一可持续产业发展方式,提升脱贫攻坚地区可持续创收和脱贫能力的提升,使贫困人口从旅游文化产业中获得收益持续发展,推动乡镇企业和乡村产业的发展。3.2 环境改善
对环境的改善既是建设生态宜居新乡村的要求,也是生态扶贫的重要方面。环境的改善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环境的修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采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等措施,提高脱贫攻坚地区的生态承受力。另一方面是生活环境的改善,既要改善乡村的住房、交通和公共设施建设,也要加强乡村的卫生医疗、路灯、健身设施等的建设,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同时加强对垃圾分类、农产品废弃物处理等观念的普及,改善乡村的居住环境。可以完善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立法,
加强监测和考核,加大保护力度和惩罚力度,同时加强宣传和教育,促进文明观念的传播。3.3 文化挖掘
加强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挖掘,结合文化扶贫,推动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打造文明乡风。一方面是将乡村旅游开发和特文化结合起来,使用“旅游+文化”发展模式,形成特旅游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强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目前,由于农民整体经济水平不高,旅游文化开发还不够完善,文化资源还有很大空间有待发掘。另一方面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既要重视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承,加强引导,使之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又要注重革除陋习,改善农民的落后观念,加强农村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建设乡村图书馆等。文化挖掘既能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文化资源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又能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促进传统优秀的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形成文明的乡风。3.4 人才加强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职业农民和乡村能人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整体全面提高地提高农民的素质,完善就业体系,加强职业培训积极培训职业化农民,让他们有“一技之长”能够通过技能获得可持续创收能力,可以对一些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职业农民进行一定的奖励,形成刺激机制。另一方面要注重农村教育,刺激脱贫内生动力,改变部分贫困体“等靠要”落后思想,这种教育的落后会影响贫困家庭后代的生存能力和生活水平。消除精神贫困,必须重视教育。通过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的精神文化水平和风貌,只有使贫困人口从精神上
实现脱贫,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的恶性循
环,提高他们的人生追求层次,改变落后思想,使他们不仅仅寄希望政府和社会的帮扶,而是不断寻求自我突破和完善,乡村振兴才有希望。3.5 治理长效
脱贫攻坚政策是基于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限时性攻坚政策,是“运动式”的,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需要与乡村振兴战略、城乡一体化等长效机制相结合。进行治理长效的乡村脱贫工作和建设,一方面需要加强基层党建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培养一高素质、有能力的干部,发挥好基层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建立长效贫困机制,构建制度化、常规化的贫困帮扶机制, 现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只是解决了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问题,并不意味着中国农村减贫工作的结束,如何进一步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巩固现有的脱贫成果,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具有重大的影响。在脱贫攻坚工作完成后,要注重建立健全长效扶贫机制,完善贫困考核机制和退出机制,进行系统化的制度建设,发挥社会扶贫的作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将促进治理贫困与区域发展有机衔接,同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其兜底作用,提高乡村振兴的水平。
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是为了根据国家不同阶段所实行的政策,结合各个地区的地方特,加速实现贫困落后地区的脱贫和振兴。从农村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因地制宜是首要原则,离不开发挥“人”的关键作用,同时还要注重总结和吸收以往的经验。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有助于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区域协调,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参考文献:
[1]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 作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邹波.中国绿贫困问题及治理研究以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区为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4] 张琦,万君.脱贫攻坚保障 完善创新贫困考核与退出机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7.
[5] 王小林.贫困测量 理论与方法 第2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6] 张琦等.完善扶贫脱贫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7] 向德平,黄承伟.社会工作硕士专业丛书减贫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8] 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9] 黄承伟.中国反贫困 理论·方法·战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0] 任福耀,王洪瑞.中国反贫困理论与实践[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
[11] 郭晓鸣,张耀文.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与对策[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8(04).
[12] 胡东生.实施差异化金融精准扶贫模式 助力打牢乡村振兴战略基础的对策建议——以三明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为例[J].经济界,2018(05).
[13] 徐虹,王彩彩.乡村振兴战略下对精准扶贫的再思考[J].农村经济,2018(03).
[14] 豆书龙,叶敬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J].改革,2019(01).
[15] 张虎天.远谋乡村振兴 近克脱贫攻坚——浅析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透出的“三农”发展新希望[J].甘肃农业,2018(09).
[16] 姜列友.正确理解和把握支持脱贫攻坚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8(06).
[17] 管前程.乡村振兴背景下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18(10). 
(下转98页)
名师指导Famousteacherguidance
98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 班级在“奔跑”中茁壮成长
文/时春霞
摘要:教育部多次发文强调,要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活动时间。结合学校课间跑操活动,从班级文化呼号、教师跟操、评价激励到家校联合,多措并举,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间跑操,提高学生的精神面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最终推动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体育锻炼;评价;家校联合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每次经过操场大门,看到这幅标语,我都会感慨这句话的伟大。的确,生命在于运动,良好的身体是一切学习的前提。虽然操场并不大、班级众多,但学校重视孩子们的身体素质,见缝插针地为各个年级安排了跑操活动。我们老师也格外珍惜这难得的运动场地和锻炼机会,希望它能为孩子们的体育锻炼贡献力量。
体育课人人都爱,可跑步却几乎没有孩子喜欢。在老师看来弥足珍贵的一周两次跑操,在孩子们眼里却是有苦又累的抱怨。开学初,跑操的音乐一响起,教室里总是“唉”声一片,被逼无奈得下楼集合,拖拖拉拉的脚步,少气无力的口号,还有我分辨不清真假的请假理由��这一切让我忧心忡忡。如何转变孩子们的思想,让他们从被动到积极主动地跑步锻炼身体呢?几番尝试摸索,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 个性口号  呼出班级精气神
在跑操音乐中,只有传统的“一二三四”口号,略显单调。为了彰显班级特,我让同学们大声呼出班级的目标:“四九四九,勇争一流”。果然,在口号的激励下,孩子们好像充满了力量,精神也变得更加饱满。过了一段时间,在班会课上,我又让孩子们分小组讨论新的口号,被选中的小组有丰厚的奖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些新颖有力的口号脱颖而出,如体现我们班级家名称的口号“团结奋进  平步青云”,体现体育精神的口号“实小少年 勇往直前”。奔跑着呼喊自己制定的口号,骄傲和自豪油然而生,呼出的不只是口号,而是满满的成就感。
更重要的是,口号喊在嘴上,昂扬的斗志留在心底,孩子们一整天的学习都精神饱满,上课听讲更专注了,积极举手发言的孩子也多了,整个班级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2 率先垂范  跑出师生好身体
每次出操,我总是带队和孩子们一起步入操场。伴着节奏明快的音乐,呼喊着班级的特口号,我和孩子们一起奔跑在长长的跑道上。虽然双腿又酸又沉,汗水湿透衣背,但我从没有掉队,因为我是班主任,我要时时处处做孩子们的榜样。李岚升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今天跑操好累啊!才第二圈我就坚持不住了。刚想走几步,但看到樊老师还在跑步,我立刻意识到自己应该咬牙坚持。”渐渐地,跑步掉队、生病请假的孩子越来越少,班级队伍逐渐整齐起来。而我得益于和孩子们一起坚持跑步锻炼,身体素质也逐渐提高,整个冬季,感冒咳嗽也离我们远去。既锻炼了健康的身体,又给了孩子们精神力量,谁说这不是跑步的馈赠呢?
3 及时评价  奖罚分明士气高
要想持续地提高跑操质量,光靠鼓励和榜样的力量还是不够的,我还让孩子们自主制定了合理的评价制度。跑操步调整齐,呼号响亮的孩子可以被评为跑步监督员,还可以做每一小队的“领头羊”,监督员每一小队前、中、后个一个,便于及时发现跑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些监督员继续发现表现好的孩子,给予小脚丫或者优先挑选图书权的奖励。每次跑操结束,跑步监督员都会及时总结跑步情况,表扬一直表现优秀的孩子和取得进步的孩子,对于跑步说话,随意步行的孩子进行批评。靳志飞同学在日记中写道:“作为小小的跑步监督员,站在讲台上发言可真紧张啊!,以后,我要大胆些才行。”原来,做跑步监督员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跑操的纪律性,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胆识呀!这可真是一举两得。
4 家校联合  共同重视效果好
对于跑操纪律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开学初,我就在班级里与家长们沟通,并取得了家长们的一致认可。我明确告知家长跑步时间:每周二的下午第三节,如有身体不适不能参加的同学,必须持有家长签字的请假条。有一次,袁峥和刘博同学躲在厕所里逃脱跑步,立刻被监督员发现了。征得家长的同意后,我在班里对两位同学通报批评,同时责令他们在体育课上弥补锻炼,全班同学共同监督。
得益于学校跑操的带动,有些家长会抽出时间利用早上或者周末陪伴孩子跑步,我鼓励他们在班里晒出这些正能量的照片,激励更多的家庭和孩子投入到锻炼身体的队伍中来,实现了教育部要求“学生离开学校后,回到家里也要参加一小时室外活动”的文件要求。天长日久,孩子们积极参加学校的跑操活动就更不在话下了。
多想办法,多措并举,孩子们在奔跑中锻炼体魄,塑造品格,班级在“奔跑”中茁壮成长,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期中测试,长跑比赛,孩子们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真可谓是学习和身体共同成长,快乐和收获交相辉映。在今后的征程中,我愿和孩子们一起奔跑拼搏,挥洒汗水,让我们跑向成功,跑向卓越。
台湾组合(作者单位:河南省新郑市实验小学)
(上接32页)
[18] 钟韶彬.深化精准扶贫 助推乡村振兴[J].南方农村,2018(01).
[19] 叶兴庆.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改革,2018(01).
[20] 夏一璞.试论精准扶贫的创新价值与实现路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01).
[21] 龚亮保.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J].老区建设,2017(21):1.
[22] 徐静,黄信.乡村振兴视域下打赢凉山彝区脱贫攻坚战的对策思考[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4).
[23] 邓永超,付强.乡村振兴下精准扶贫的机制创新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山西农经,2019(01).
[24] 梁铭豪.乡村振兴战略下精准扶贫的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3).
[25] 王超,蒋彬.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精准扶贫创新生态系统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3).
[26] 闫丽华.试析如何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J].法制博览,2019(10).
[27] 周翀.浅析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9(06).
[28] 冯丹萌.国际视角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融合的探索[J].当代经济管理,2019(05).
[29] 刘奇.乡村振兴需要第三次动能转换[N].湖南科技报,2018-02-06(001).
[30] 朱羿.乡村振兴是精准扶贫的2.0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3-23(007).
[31] 王建兵.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精准扶贫机制创新[N].甘肃日报,2018-10-30(005).
作者简介:李岚(1996—),女,湖北武汉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