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配套练习册文言文答案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于身。其阴逾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选自《中华寓言故事》)
【注】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席子。④濡(rú):沾湿。⑤逾:通“愈”,更加。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衽以从阴________
②其阴逾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   
【答案】 (1)移动;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4)要随机应变,顺应变化,不能仅凭经验办事,不要墨守成规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他也挪动着自己的卧席随着树荫走。徙:移动;
②句意为:树影越移越远了:去;离开。
(2)句中重点词语有:是,这;于:在;夕:晚上。句意为: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文中郑人“拙”具体表现在“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
(4)此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移动;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②是/吾剑之所从坠
(3) 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 ;
(4)答案示例:①情况总是在不断变化,不能只用老眼光、老办法去解决新问题,不然就
会碰壁。②拘泥固执,不知变通,是不能办成事情的。③客观世界在不断运动、发展、变化,我们也一定要认识并适应这种发展变化。
【点评】⑴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
⑷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沧州刘士玉孝廉,有书室为狐所据。白昼与人对语,掷瓦石击人,但不睹其形耳。知州平原董思任,良吏也,闻其事,辄自往驱之。方入书室,忽檐际朗言曰:“公为官颇爱民,亦
不取钱,故我不敢击公。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公休矣,毋多言取困。”董狼狈而归,咄咄不怡者数日。刘一仆妇甚粗蠢,独不畏狐。狐亦不击之。或对语问其故,狐曰:“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刘乃令仆妇居此室。狐是日即去。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有删改
【注】①知州:官职名称。②取困:自取尴尬。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有书室狐所据________
公爱民________
自往驱之________
④公矣________
(2)用“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然 公 爱 民 乃 图 好 名 不 取 钱 乃 畏 后 患 耳 故 我 亦 不 避 公。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
(4)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述刘士玉“令仆妇居此室”的原因。   
【答案】 (1)被;然而;就;停止
(2)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3)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4)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为”是“被”;“休”是古今异义词,“停止”的意思。
(2)语句“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取钱乃畏后患耳故我亦不避公”的意思是:但你爱民是为了图
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故正确的句读是: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3)在此题中,要注意“犹(还)、敛避(收敛躲避)、况(何况)”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4)依据“彼虽下役,乃真孝妇也。鬼神见之犹敛避,况我曹乎?”这一语句可知: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才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故答案为:⑴① 被 ;② 然而 ;③ 就 ;④ 停止 。
⑵ 然公爱民乃图好名/不贪钱乃畏后患/故我亦不避公。
⑶ 鬼神见了你都要回避,何况我呢?
⑷ 因为刘士玉想让狐离开自己的书房,而狐遇到真正孝顺的妇人会躲避,所以为了赶走狐狸就让妇人住书房。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
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的朗诵节奏一般按意义划分,以不破句为原则,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按词语断,主谓之间断句;语词后停顿;句首表连接的词后停顿;介词前停顿。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沧州孝廉刘士玉,有间书房被狐精所占据,狐狸白天和人作答对话,还向人投掷瓦石,但却看不到他的形貌。时任沧州知州的平原人董思任,是个优秀的官吏,听说这件事之后亲自前往驱赶作怪的狐狸。刚刚开始口若悬河的大谈特谈人妖不属同类应该互相回避的道理,
就听见房檐间朗声说道:”你作官很爱民,也不贪取钱财,所以我不敢用瓦石砸你。但你爱民是为了图一个好名声,不贪图钱财是怕以后被追究罪责,所以我也不回避你。董大人你差不多就可以了,再不要多言自取尴尬了。”董思任听后狼狈而归,好几天都闷闷不乐。刘士玉的一个女仆很是粗拙愚蠢,但偏偏她不怕狐狸,狐狸也不用石头投掷攻击她。有次对话的时候,有人因为这事向狐狸询问其中的缘由。狐狸说:“她虽然是个卑下的奴仆,但却是个真正的孝妇。鬼神见了都要回避,何况我这样的狐怪呢?”刘士玉就命令这个女仆住在这间屋子里,狐怪当天就离去了。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犀怪
    余乡延溪有石犀牛,其来颇久。近岁居民艺。麦,被邻夜食几尽。牛主惧其讼己,乃故言曰:”早见收儿,吉石犀牛汗如喘,又口有余青。食邻麦者,殆是乎?”众皆信然,谓石犀岁久成怪。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嗟夫,邻牛食麦,石犀受击。石犀之形,以一击坏,而名亦以众口神。凡事何可不揆诸理?
【注】①延溪:地名,在湖南桃源东。②艺:种植。
(选自《雪涛小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其家穿井________
之于宋君________
③乃言曰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食邻麦者,殆是乎?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4)【甲】、【乙】两文讲述了一个类似的道理,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1)等到;使……听到;故意
七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册答案(2)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
(3)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4)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
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到、等到;
②句意: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闻: 使……听到 ;
③句意:于是故意说道。故:故意。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食:吃,殆;大概;句意为: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于是种麦子的这家人把犀牛的腿打断了,不再怀疑邻居家的牛。故停顿应为: 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出共同点,分析其类似的道理。 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
证,就信以为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故答案为:⑴等到;使……听到;故意;
⑵ 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
⑶ 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
⑷ 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本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
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