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论雅俗共赏
第1课时导学与探究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寒碜.( ) ②陈寅恪
..( )
③一语破的.( )        ④有同嗜.焉( )
⑤譬.如( )
2.辨形组词
①②
③④
3.词语释义
①雅俗共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②蜕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③寒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④一本正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谈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气盛言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两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蜂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迁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诲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义词辨析
(1)不但·不单
“不但”通用于书面语体和口头语体。“不单”多用于口头语体。“不单”还有一个
意思:不止。“不但”没有这个意思。
例句:
①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________不爱,并且嫌恶它。
②组织一个体育锻炼队,这________是我一个人的意见。
(2)功夫·工夫
“功夫”一般说的是本领、造诣。“工夫”一般用来指时间、时候。
例句:
①这幅画________很深。
②我现在没闲________和你说这些事。
(3)经心·精心
“经”是“用、通过”的意思,“经心”是动宾式合成词,是“在意、注意、留心、用
心”的意思。“经心”的侧重点是是否用心。“精”是“细”的意思,“精心”是偏正式合成词,是“细心、特别用心”的意思。它经常用在动词前面起修饰作用。例如:精心、
精心培育、精心护理。“精心”的侧重点是用心的程度、细心的程度。
例句:
①你做事总是这样不________。
②这个礼物是我花了一天时间________制作给你的。
一、整体感知
1.总结出文章中标注社会发展的词语,谈谈这样组材的好处。
2.通读全文,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二、深层探究
1.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
2.为什么说雅俗共赏的趋势是从唐传奇开始的?
3.在讨论“雅俗共赏”时,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通俗化”与“大众化”
的区别。“通俗化”与“大众化”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三、技法迁移
引、析、评统一
[文本回顾] 这篇文学评论在写法上是先引述材料,然后进行分析,最后加以评论,三者有机统一。
[技法点拨] 文学评论是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文章。它包括的范围很广,
对中学生来说,主要指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
文学评论常采取引述、分析、评价结合的方法。引述,是指对作品的内容的复述、介
绍或引用。分析,是指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进行解剖、说明、揭示的过程。评
价,则是对作品成败、优劣及其意义的看法,是分析得到的结论。
引述与分析、评价的关系,实际上是议论中论据同论点、材料同观点的关系。引述要为分析、评价服务,是分析、评价的前提和依据;分析、评价建立在引述的基础之上,对引述
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分析与评价的关系,是论证同论点(或结论)的关系,分析是为评价服务的,评价是分析的结果。
文学评论结构方式和基本写法,仍然是论据、论证与论点的选择安排和确定问题,即引述、分析和评价如何结合统一的问题。
初学文学评论,应当从引述、分析、评价如何处理、结合入手。
[技法运用] 运用上述技法的特点,针对下列诗歌,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评论。
听张立本女吟
无名氏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
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第2课时测试与反馈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蜕.变(duì)陈寅恪.(ɡè)寒碜.(c hen)
B.一语破的.(dì)  柳耆.卿(qí)  两橛.(jué)
C.有同嗜.焉(shì)  譬.如(pì) 颐.和园(yí)
D.奴婢.(bì)  鞭笞.(chī)  衣钵.(bō)
2.下列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赏奇析疑寒渗笔记出奇制胜
B.一语破的蜂拥而上悔淫出奇不意
C.人之常情买账凑合持之一恒
D.迫不及待词谱倒退披沙拣金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________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________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________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________,情感还没有凝练。
A.所以必须表现透彻
B.虽然必需表示精确
C.虽然必须表现精确
D.所以必需表示透彻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
A.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让肤不同、语言不同的人们在
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上共同寻答案。
B.“低碳生活”这一理念,经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功和失败的实践,无
可争辩地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
C.刘老先生热心支持家乡的教育、慈善等公益事业。他这次返乡,主动提出要与部分
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合影留念。
D.成千上万的亚运志愿者都在忙碌着,他们在共同努力,完成举办一次令亚洲乃至全
世界都瞩目的文明亚运的理想。
踌躇满志什么意思
二、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8题。
这里我们得特别提到唐朝的“传奇”。“传奇”据说可以见出作者的“史才、诗笔、议论”,是唐朝士子在投考进士以前用来送给一些大人先生看,介绍自己,求他们给自己宣传的。其中不外乎灵怪、艳情、剑侠三类故事,显然是以供给“谈助”,引起趣味为主。无论
照传统的意念,或现代的意念,这些“传奇”无疑的是小说,一方面也和笔记的写作态度有
相类之处。照陈寅恪先生的意见,这种“传奇”大概起于民间,文士是仿作,文字里多口语
化的地方。陈先生并且说唐朝的古文运动就是从这儿开始。他指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韩愈的《毛颖传》,正是仿“传奇”而作。我们看韩愈的“气盛言宜”的理论和他的参差错落的文
句,也正是多多少少在口语化。他的门下的“好难”“好易”两派,似乎原来也都是在试验如何口语化。可是“好难”的一派过分强调了自己,过分想出奇制胜,不管一般人能够了解欣赏与否,终于被人看做“诡”和“怪”而失败,于是宋朝的欧阳修继承了“好易”的一派
的努力而奠定了古文的基础。——以上说的种种,都是安史乱后几百年间自然的趋势,就是那雅俗共赏的趋势。
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
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指出了这条路。自然,这条路上还有许多曲折,但是就像不好
懂的黄山谷,他也提出了“以俗为雅”的主张,并且点化了许多俗语成为诗句。实践上“以俗为雅”,并不从他开始,梅圣俞、苏东坡都是好手,而苏东坡更胜。据记载梅和苏都说过
“以俗为雅”这句话,可是不大靠得住;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
重的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说是“举一纲而张万目”。他将“以俗为雅”放在第一,因为这实在可以说是宋诗的一般作风,也正是“雅俗共赏”的路。但是加上“以故为新”,
路就曲折起来,那是雅人自赏,黄山谷所以终于不好懂了。不过黄山谷虽然不好懂,宋诗却
终于回到了“做诗如说话”的路,这“如说话”,的确是条大路。
5.第一段提到的“传奇”指的是什么?试举出两篇代表性的作品。(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传奇为什么能称得上雅俗共赏?(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二段中的“黄山谷”“梅圣俞”各指哪一位诗人?苏门“四学士”指哪些人?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二段中“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你能列举一首明白如
话的宋诗吗?并体味它的语言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梁实秋
李白句:“燕山雪花大如席。”这话靠不住,诗人夸张,犹“白发三千丈”之类。据科
学的报道,雪花的结成视当时当地的气温状况而异,最大者直径三至四寸。大如席,岂不一片雪花就可以把整个人盖住?雪,是越下得大越好,只要是不成灾。雨雪霏霏,像空中撒盐,像柳絮飞舞,缓缓而下,真是有趣,没有人不喜欢。有人喜雨,有人苦雨,不曾听说谁厌恶
雪。
但雪虐风号之际,饥寒交迫,就许一口气上不来,焉有闲情逸致去细数“一片一片又一片,,飞入梅花都不见”?晋王子猷居山阴,夜雪初霁,月清朗,忽然想起远在剡的朋
友戴安道,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假如没有那一场大雪,他固然不
会发此奇兴,假如他自己粥不继,他也不会风雅到夜乘小船去一遭。至于谢安石一门风雅,寒雪之日与儿女吟诗,更是富贵人家事。
一片雪花含有无数的结晶,一粒结晶又有好多好多的面,每个面都反射着光,所以雪才显着那样的洁白。我年轻时候听说从前有烹雪论茗的故事,一时好奇,便到院里就新降的积雪掬起表面的一层,放在瓶里融成水,煮沸,走七步,用小宜兴壶,沏大红袍,倒在小茶盅
里,细细品啜之,举起喝干了的杯子就鼻端猛嗅三两下——我一点也不觉得两腋生风,反而觉得舌本闲强。我再检视那剩余的雪水,好像有用矾打的必要!空气污染,雪亦不能保持其清白。有一年,我在汴洛道上行役,途中车坏,时值大雪,前不巴村后不着店,饥肠辘辘,
乃就路边草棚买食,主人飨我以挂面,我大喜过望。但是煮面无水,主人取洗脸盆,舀路旁
积雪,以混沌沌的雪水下面。虽说饥者易为食,这样的清汤挂面也不是顶容易下咽的。从此我对于雪,觉得只可远观,不可亵玩。苏武饥吞毡渴饮雪,那另当别论。
雪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广被大地,覆盖一切,没有差别。冬夜拥被而眠,觉寒气袭人,蜷
缩不敢动,凌晨张开眼皮,窗棂窗帘隙处有强光闪映大异往日,起来推窗一看,——啊!白
茫茫一片银世界。竹枝松叶顶着一堆堆的白雪,杈芽老树也都镶了银边。朱门与蓬户同样的蒙受它的沾被,雕栏玉砌与瓮牖绳枢没有差别待遇。地面上的坑穴洼溜,冰面上的枯枝断梗,路面上的残刍败屑,全都罩在天公抛下的一件鹤氅之下。雪就是这样的大公无私,装点了美好的事物,也遮掩了一切的芜秽,虽然不能遮掩太久。
雪最有益于人之处是在农事方面,我们靠天吃饭,自古以来就看上天的脸,“天上同云,雨雪雰雰,,既沾既足,生我百般。”俗语所说“瑞雪兆丰年”,即今冬积雪,明年将
丰之谓。不必“天大雪,至于牛目”,盈尺就可成为足够的宿泽。我自己也有过一点类似的
经验,堂前有芍药两栏,书房檐下玉簪一畦,冬日几场大雪扫积起来,堆在花栏花圃上面,
不但可以使花根保暖,而且来春雪融成了天然的润溉,大地回苏的时候果然新苗怒发,长得十分茁壮,花团锦簇。我当时觉得比堆雪人更有意义。
据说有一位枭雄吟过一首咏雪的诗:“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出门一啊喝,天下大一统。”俗话说“官大好吟诗”,何况一位枭雄在夤缘际会踌躇满志的时候?这首诗不是没
有一点巧思,只是趣味粗犷得可笑,这大概和出身与气质有关。我们这位枭雄的咏雪,应该算是很出的一首歪诗。
9.阅读文章二、三段,回答问题。(6分)
(1)文章第二段写几位古人与雪有关的逸事意在表现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三段写出了雪的什么特点?作者想借此说明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指出第四段画线部分的描写顺序和修辞手法。(4分)
答:(1)描写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