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新版高中必修下册《庖丁解牛》教案讲义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
表现力的语言。 
2、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
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2、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3、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时候,有一位老人家很会讲故事。人们透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我们曾经听说过的“庄周梦蝶”、“东施效颦”的故事就是出自他之口,这位老人家就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今天我们来看他另一则故事——《庖丁解牛》。
关于作者及其思想主张
二、有关作者
庄子,名周,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学派”。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
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思想主张
庄子主张“天道无为”。“道”是什么?《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生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齐物论》在谈到风的时候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这是说风是自己在吹,是“自取”,并不是哪个外在的怒者使它发出不同的声音。这就是庄子“天道无为”的思想,是一种神秘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庄子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庄子德充符》说:“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观之,万物皆一也。”这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它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用“异者”的眼光去看,那么,肝与胆的距离就像楚和越那 样遥远;如果你用“同者”的眼光去看,那么,万物都是一样的。 
庄子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庄子逍遥游》中提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提出一种绝对自由的理想人格,这种人格不感到自己的存在(无己),不追求什么功名事业(无功),不顾及别人对自己的毁誉(无名),这种人在精神上才是自由的。
三、基础知识积累
通假字
砉然向然     通“响”
技盖至此乎    通“盍”,何
踌躇满志什么意思善刀而藏之    通“缮”,修治
古今异义
奏刀騞然 奏:古—进
            今—演奏 奏乐
乃中《经首》之会 会:古—节奏
                今—表示能力,会议
进乎技矣  进:古—超过
              今—动词,从外面到里面
所见无非牛者  无非:古—没有不是
                    今—只,不外乎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遇:古—会合,接触
                        今—碰见 遇见
依乎天理  天理:古—指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天道
视为止,行为迟  行为:古—行,动作;为,因此
                      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因其固然 固然:古——本来的样子
今——连词,表转折
虽然,每至于族 虽然:古——虽然这样,但是
今——连词,表转折
吴见其难为 难为:古—很难下刀
                今—使人为难
虚词
(1)为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 
依乎天理(同) 
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 
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3)于 
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特殊句式
技盍至此乎 省略句 技盍至(于)此乎
臣之所好者,道也 判断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 宾语前置 未尝技经肯綮
视为止,行为迟 省略句 视为(之)止,
行为(之)迟
积累文中成语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2、讨论本文的段落及大意。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四、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注意标出生字的读音,以及疑难的字词。
2、认读生字。
3、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初步把握寓言的内容。
问:故事寓言涉及的主要人物是谁?庖丁给你们的第一印象是个怎么样的厨师?
这里的庖丁绝不是一般的庖丁,他是众多庖丁中的佼佼者,他高超的技艺曾让梁惠王赞叹不已。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庖丁解牛的精彩表演。一起朗读一、二段。
4、学生朗读1、2段。
划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庄子、梁惠王怎样评价庖丁解牛?
教师引导:庄子从那2个角度描写解牛的精彩表演?(动作、声音)
分析第1段:
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思考: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分析: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作者通过对庖丁优美和谐的动作及悦耳的刀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急切了解其绝技如何取得的念头。同时,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所以如此做了自然的铺垫。 
5、学生朗读第3段
分析第3段
讨论庖丁对话的层次。 
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话可分六层。 
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
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