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番禺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
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6小题,18分)
1.(2分)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泣(chuò)  立(zhù)  名(nì)      而不舍(qiè)   
B.干(ɡù)      菜(qí)    狭(ài)      怪不经(dàn)   
C.徘 (huái)  倜(tǎng) 缥(miǎo)  随声附(hé)   
D.开(zhàn)  咒(zǔ)    然(mù)    轻怕重(niān)
2.(2分)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宛转  嘹亮  抖擞  喜出忘外   
什么时候入伏天2022
B.茏罩  澄清  化妆  花枝招展   
C.烘托  粗犷  莅临  翻来覆去   
D.决别  憔悴  分歧  各得其所
3.(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众多市民纷纷(呼朋引伴),上山赏雪。   
B.(春华秋实),没有那海藻的春风,又哪里会有这满野秋和大好收成呢?   
C.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D.他得罪了我,当我说要告诉老师时,他变得(暴怒无常),开始向我求情。
4.(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加强居民的环保意识,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任务。   
B.通过老师的教导,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C.只有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我们才能真正拥有灿烂的明天。   
D.为防止水灾之后无疫情,医务人员日夜巡查,吃住都在堤岸上。
5.(2分)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正因为这种精神,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成为了经世治国之栋梁。
王右军临池练字,在池中洗笔,竟染黑了一池水,乃有“书圣”之美誉。
纵观历史,凡学有所成者莫不深谙此理。
古时学者悬梁刺股、囊萤映雪,故有纵横捭阖之才,经纶世务之智。
对求学的人来说,严于律己的精神必不可少。
他们这种精益求精、严于律己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A.⑤③④②⑥①    B.⑤④③①②⑥    C.④①②⑥③⑤    D.①④③⑤⑥②
6.(8分)阅读以下内容,完成各题
在数字化阅读“攻城掠地”的当下,许多实体书店正以开放变革的姿态坚守发展,将“厚重”的文化积淀和“轻盈”的生活态度结合在一起。
材料一:自2017年 7月16日合肥三孝口“共享书店”落地以来,已有三万多读者通过“智慧书房”APP进行借还书阅读。平均每个读者阅读量为7.81本,几乎达到中国每年的人均阅读量。书店客流量与上半年相比,增加了52%.未来,“智慧书房”APP 将实现读者间的书本共享,运用大数据为读者提供优质贴心的推送服务。
材料二:巴西文化书店已有60年历史,在巴西有18家门店。平均每天会有11场综合活动在各个门店举行,如文化美食活动、签售会、文化课程、儿童故事会等。
材料三:世界城市文化论坛一项研究表明,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书店之都”,每10万人拥有25家书店。政府对纸质书的保护不遗余力。每年11月30日,政府会组织“书店之夜”活动,数十条街连成一片繁华的步行街,市民们在街道两侧的书店里走走停停,享受购书和阅读的乐趣。
(1)根据以上材料,当下实体书店坚守发展的方式有:
     
实体书店与综合活动相结合。
     
(2)某书店将悬挂关于读书的古诗句,请选出下列语句中最合适的一项     
A.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B.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C.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D.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3)班级组织集体活动,前往实体书店购书,请推荐一本好书给同学,供同学们选择购买。
推荐书目
     
推荐理由
     
二、(1小题,10分)
7.(10分)经典诗文默写。
(1)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2)     ,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其一)》)
(4)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5)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夕阳西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8)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9)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10)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纪念白求恩》)
三.古诗文阅读(20)
8.(14分)阅读下面的古文,完各小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两狼并驱如故
又数刀毙
B.将隧入以攻其后
暇甚
C.恐前后受其
盖以诱
D.一狼径
待君久不至,已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狼》一文的作者是蒲松龄,选自《聊斋志异》,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
B.《狼》一文的语言生动,运用了比喻修辞和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狼的形象。
C.《狼》中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
D.《狼》一文的故事情节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9.(4分)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其财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寓意?
10.(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上阵杀敌、收复失地的情境。
C.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的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2)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拳拳爱国之心,请结合本诗后两句内容及表现手法,分析诗人的爱国之情。
四.现代文阅读(22分)
11.(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立夏就是真正入夏了吗?
朱定真
2022年5月5日,立夏。
说是“立夏”,但或许一些人体感上并不会觉得炎热,因为全国大部分地区还不是气候学意义上的夏天。这一天,常常只有福建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已经达到气候学上的立夏标准,即平均气温连续5天大于或等于22摄氏度——通常来说,全国大部分地区可能距该标准还有少许差距。
明明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天,为何这一天在二十四节气里会被称为“立夏”?
这要从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说起。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古人最终形成了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知识体系,并以此指导实践。虽然古人对世界的经验认知和现代的科学标准之间有一些差距,但最终它们在时令变化方面却精妙贴合,且与农时、物候紧密联系,显示出现代统计学的意义。
就说立夏,此时北半球随着太阳高度角的抬升,气温明显回升,昼长夜短更加明显。顾名思义,“立夏”之后,春天结束,夏天开始。自此,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移,江南正式进入雨季。
其实,二十四节气中有很多反映季节、气温、降水、天气现象等的节气,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节的变化,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的变化,白露、寒露、霜降反映天气现象。至今,二十四节气仍对现代气候学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夏季6个节气跨越3个月,人们由此认识了全年最热的季节,并可以根据节气提示的气候规律,适应高温潮湿天气进行作息,加固堤坝防范洪涝灾害,安排农事活动。
比如,小满节气时,北方的大麦和冬小麦灌浆饱满,南方江河水满;芒种节气时,我国南方主汛期已经开始,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夏至日,北半球白天最长、夜晚最短,这段时间天气最是变化莫测,高温天气、对流性天气频发。小暑节气的标志就是“出梅”和“入伏”,即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终结,伏旱天气开始;大暑则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这时,华北一带已经进入俗称“七下八上”(即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主汛期,是华北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
段,再加上气温高,“桑拿天”成为这个时段的“标配”。针对夏季的气候,各地需适时开展防汛备汛等相关工作,百姓生活宜注意防暑降温。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酷暑天,葵榴发,喷鼻香十里荷花。”四季之夏,是大自然最热情洋溢的季节。让我们走近它、读懂它,感受夏季的独特之美。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5月5日)
(1)下列对本文说明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立夏”的由来。
B.立夏就是真正入夏了吗?
C.影响立夏的因素。
D.主要介绍了“立夏”的形成及夏季6个节气的气候规律。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立夏”其实还没有进入夏天,因为各地气温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