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兴趣是如何产⽣的?
兴趣产⽣的基础有三个:
第⼀,兴趣产⽣源于认知。
兴趣是⼀种积极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只能建⽴在⼀定认识的基础上,没有⼀定的认识(或称之为知识),再奇特的现象出现在⾯前,也会熟视⽆睹,毫⽆兴趣,即使有瞬间的兴奋,也会因知识的贫乏⽽稍纵即逝。⽇本的教育⼼理学家⽥崎仁认为:“兴趣不是原因,⽽是结果。”那原因是什么呢?是知识,任何兴趣都根植于⼀定的知识的⼟壤中,因此,知识是兴趣的媒介。许多事实告诉我们,⽆知便⽆趣。当⼈对事物⼀⽆所知的时候,⼀般不会对它产⽣任何兴趣;当对某种事物具备了⼀定的认识后,知识会为⼈拨开弥漫于事物表⾯的迷雾,使⼈认清隐藏在奇异现象背后的更加奇丽的东西。
第⼆,兴趣产⽣于需要。
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逐渐产⽣和发展的。需要激励⼈们积极⾏动,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是⼈从事活动的基本动⼒。⼀个⼈只有对某种客观事物产⽣了需要,才有可能对这种事物发⽣兴趣。⽐如,某⼈感到了物理知识的重要,有了学习物理知识的要求,才产⽣了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当⼈的某种需要满⾜之后,他⼜会产⽣新的需要,这就使原来的兴趣也得到丰富和发展。
第三,兴趣产⽣于好奇。
⼼理学家告诉我们,好奇⼼是兴趣的起点,孩⼦出⾃对某种事物的好奇,在这种好奇⼼的驱使下去探索、去学习。研究发现,⼀个⼈的兴趣源于好奇,⽽每个⼈都有好奇⼼。因为好奇,才希望去探索,才需要去发现。⼀旦失去了好奇,就失去了探索的动⼒。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师,兴趣是学好任何东西的原始驱动⼒。那兴趣究竟是怎么产⽣的?为什么有的⼈似乎天⽣就对某些事物感兴趣?有什么⽅法可以培养学英语的兴趣?今天我们来重新认识⼀下“兴趣”。
什么是兴趣?
海蒂和贝尔德把兴趣分为个⼈兴趣和情境兴趣两⼤类。个⼈兴趣是指那些与个⼈价值取向相吻合的⽂本所引起的兴趣,是内在的、积极的,并且与特定的主题联系在⼀起的兴趣形式。个⼈兴趣主要以个体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以及情感为基础。通常来讲,个⼈兴趣是⼀种长期兴趣,它往往较为持久,已经达到了稳定状态。⼈们讨论的通常意义上的兴趣则属于这⼀类别,⽐如⽣活中各种“爱好者“和“发烧友”对事物表现出的兴趣就属于个⼈兴趣。
情境兴趣是⼀种短暂的、由环境引发的并与特定的上下⽂密切相关的认知状态。举个例⼦,很多⼈在看
完魔术师表演之后会觉得魔术很有意思,会产⽣学习魔术的兴趣。这种短暂引起的兴趣即情境兴趣,它⼀般难以持久,需要经过⼀定的条件才能转化为个⼈兴趣。
从情境兴趣到个⼈兴趣的形成需要经历以下过程:在环境的作⽤下,对某⼀领域的知识产⽣了短暂的兴趣——深⼊了解该领域知识,并认识到该领域知识的价值——进⼀步学习该领域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正反馈,产⽣成就感——兴趣逐渐趋向于稳定,不断精进该领域的知识。
兴趣如何产⽣和维持?
我们可以将兴趣的产⽣(激发)和维持视为两个独⽴的过程。影响兴趣激发的因素主要有⾃主选择权以及环境因素。
你可能会注意这样的现象:⼤学⾥的通选课⽆论是上座率还是学⽣的认真程度都要好于必修课程。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不仅仅在于通选课程更有意思,还在于通选课程可以由学⽣⾃主选择参加,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我们更加喜欢在⽆拘⽆束的状态下接触新事物,⽽不喜欢带着任务和压⼒去学习。这⼀点可以解释为何很多中⼩学“兴趣班”培养不出真正的爱好者,因为参加兴趣班的孩⼦往往不是出于⾃愿,⽽是在家长的要求(甚⾄是强迫)下才参与学习。这种⾃主选择权的缺失很容易让学⽣产⽣抵制情绪。正确的兴趣培养⽅式应该是让孩⼦能够⾃主选择所学课程,其他⼈起到的只能是引导作⽤。
好的环境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糟糕的环境同样会产⽣负⾯影响。⽐如⼀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的理⼯科成绩总体上会⽐男⽣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真的是智⼒⽔平⾼低吗?⼼理学家在调研后发现,造成这种差异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社会⼤环境。传统的社会观念认为,⼥⽣在理⼯科上的潜⼒不如男⽣,这种观念会对她们造成消极的⼼理暗⽰,打击她们的学习兴趣,导致成绩下滑。
江歌案是怎么发生的情境兴趣的激发只是兴趣产⽣的第⼀步。要维持情境兴趣,并在最后将其转化为个⼈兴趣,还要经过持续的训练。在这其中,有两个重要因素在起作⽤:对兴趣价值的认识以及正向反馈机制的建⽴。对兴趣价值的认识可以让我们明⽩为何要培养⼀门兴趣,⽽正向反馈机制的建⽴能让我们对其持续投⼊时间精⼒,使兴趣达到稳定状态。
对兴趣价值的认识有助于内向驱动⼒的产⽣,从⽽让我们维持对兴趣的热度。⽐如,西⽅有研究者发现,认识到数学基础重要性的⾼中⽣往往会对数学选修课更感兴趣,也更加容易学好数学。意识到“这个兴趣很有价值”这个事实就有助于我们投⼊更多时间精⼒到其中。
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正向反馈起着⾄关重要的作⽤,它甚⾄能决定兴趣是否能最终成型。
⼈的天性决定了,我们喜欢安逸和享乐,⽽不喜欢思考和⼯作。任何⼀门兴趣从产⽣到稳定必然要经历⼤量的练习与思考,⽽这在本质上是与⼈的天性相悖的。
是什么能够⽀撑我们不辞⾟劳,经年累⽉地练习精进⼀门兴趣?
是意志⼒吗?
答案是否定的。
观察⼀下⾝边各个学科领域的资深爱好者,你会发现,真正能让他们坚持到今天的,并不是意志⼒,⽽是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的正向反馈——⽐如进步带来的成就感,他⼈的认同与赞美,物质上的激励等。凯利·麦格尼格尔在她的《⾃控⼒》中提到⼀个观点:意志⼒也是消耗品,会越⽤越少。如果⼀门兴趣需要消耗⼤量意志⼒才能完成,那么它到最后往往难以为继。决定我们能⾛多远的,并不是勤奋和意志⼒,⽽是由正向反馈带来的持续努⼒。
我们可以⽤这样⼀张图来描述正向反馈机制:
这是⼀个⾃我加强的过程:兴趣会促使我们不断对⼀项技能进⾏精进,对技能的精进可以让我们获得成就感等正向激励,正向激励的获得反过来会增强我们的兴趣,从⽽进⼀步精进技能……从⽽形成正向循环。
根据上⾯的分析,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种⽅式来培养并建⽴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1.重新认识英语学习的价值
培养兴趣的第⼀步,是让学习者真正意识到兴趣的价值。只有兴趣的价值对学习者⽽⾔⾜够⼤,才能产⽣⾜够的驱动⼒。很多不想学英语的⼈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不出国不参加考试,学英语有什么⽤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最简单的⼀个回答是:它可以让你更加⾃由。⽐如,不⽤忍受糟糕的中译本,直接阅读原版书的⾃由,与占全球⼤多数⼈⼝的英语使⽤者⽆障碍沟通的⾃由,拥有更多信息接收渠道,获取信息的⾃由。这种⾃由本⾝就⾜够吸引⼈。
要真正认识⼀件事物的价值,最好的⽅法是动⼿尝试。不知道学英语有什么⽤?去读⼀读原版书,去听⼀听有声读物,去英美⼈⼠聊⼀聊,这样尝试下来,相信你对这门语⾔会有不⼀样的认识。
2.建⽴正向反馈机制
仅仅认识到“学好英语很重要”还不够,要培养持久⽽稳定的兴趣,⼀定要建⽴正向反馈机制。⽐如,我们可以使⽤更为有效的⼯具和材料来增加英语学习中的正反馈。
君⼦⽣⾮异也,善假于物也。好⼯具最⼤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减少技能习得过程中的⽆⽤功,让我们以更为轻松的⽅式达到⽬标。⽐如使⽤Kindle 更有利于培养初学者对阅读原版书的兴趣,因为它很好地解决了⽣词问题;使⽤Mdict或欧路词典可以让单词的查询、记忆和整理更为简单;选择适合⾃⼰⽔平的材
料可以克服学习的恐惧感,让学习者更加容易进⼊状态……关于这样的⼯具和材料,我在以前的⽂章⾥推荐过很多,可以查看这⼏篇⽂章:
3.将英语⼯具化
对⼀门技能建⽴持久⽽稳定的兴趣,⼀定离不开⼤量的实际应⽤。在我看来,学习英语最好的状态并不是时时刻刻提醒⾃⼰“我在努⼒学英语”,⽽是将学英语当成⼀种⽣活习惯,将其作为⽇常⽣活的⼯具。在语⾔学习上,潜移默化,细⽔长流的坚持要⽐劳⼼费神的勤奋更为有效。
尝试着将英语作为⼀种获取信息的⼿段,在使⽤中发挥它的价值。举个例⼦,获取国际资讯时优先选择英语新闻报道(⽐如阅读卫报或BBC 新闻),这样往往能接触到第⼀⼿信息。阅读书籍选择原版书⽽不是中译本,这样对原书的理解会更为准确。基础较好的同学还可以尝试听有声书,TED演讲,甚⾄是美剧和脱⼝秀。
结语:
对兴趣价值的认知,⾃主选择权以及学习环境会对兴趣的激发产⽣重要影响,正反馈机制则对兴趣的定型有关键作⽤,它能让学习者持续对兴趣投⼊时间精⼒,不断精进技能。培养英语学习的兴趣关键在于认识到英语的价值,以及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学习⼯具和材料,并且在⽣活要有主动使⽤语⾔的意识,将英语作为⽣活的⼀部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