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材料1
【论语原句】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新闻故事】2016年11月3日,青岛女留学生江歌在日本租住的公寓门前被杀害。犯罪嫌疑人是室友刘鑫的前男友,凶案发生时,刘鑫先江歌一步进门得以幸存,江歌在门口被杀害。在江歌遇害之后,她生前最亲密的两个人,她的母亲和室友,却在隔空的网络沟通中隔膜不断加重,甚至让悲剧带给彼此的伤害越来越深。江歌遇害后的第294天,江歌母亲和刘鑫终于见面。在近两小时的见面中,江歌母亲情绪激动,谈话多次中断。
【历史故事】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外出,子路提议说:“咱们到子夏家借把雨伞吧!”孔子连忙拦住子路,说:“不要去,不要去。子夏这个人我了解,他十分护财,他的东西别人是借不出来的。”孔子感慨地说道,“咱们不能硬让人家去干自己不愿意去干的事。只有这样,咱们大家相处的时间才能长久些!”孔子的想法是:既然子夏惜财,我们就不要难为他。否则处久了,难免产生隔阂。的确,人各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交际中,我们要顺着他人的特点,照顾别人的感受,不强人所难,不让人家做不想做的事。别人知道你体贴他,自然会反过来为你着想。
好文评讲1
距离出发 达君子之交
近日,江歌遇害一案持续在网上发酵,引发众多热议。有人指出江歌之死,是因为她生前最亲密的朋友刘鑫的出现,有人认为是因为江歌交友不慎。而我认为,江歌因善良而收留刘鑫,这无可非议,但她却因此违背了某些交友的原则而导致悲剧的发生,实在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思考和警醒。(起:由一个热点事件引出主题,表明观点
在我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待友谊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不管如何,朋友之间相处的一些基础原则不应该被淡忘,反而更应该重视。(承:通过阐述自己对这一件事件的看法,连接前文的观点与下文的议论)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并不意味着疏远、提防,反而是为了给相互之间留下一小片空间,尊重他人的隐私。
刘鑫作为朋友而长期借住在江歌家里,这本就不合乎情理,这种看似亲密的关系,反而影响
了双方的独立生活,甚至导致了江歌的意外死去。许多人都有记日记的习惯,记日记就意味着有些话我们不愿意向他人诉说。日记是每个人的隐私空间。记日记并不会影响到我们与他人的交往。如果有人偷看日记,侵犯隐私,我们会感到愤怒与侵辱,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距离之美,体现着我们对他人的尊重,让友谊的小船平稳前行。(转1:仍由新闻事件引发,提出距离产生美的分论点,进行第一层次的议论)
江歌的死令人唏嘘,我们在发现她败在交友之道上的同时,对交友之道的思考却绝不应该止步于此。孔子曾经用他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教育他的弟子们要学会包容他人,甚至像呵护伤口一样呵护他人的缺点,以保证友谊长久常新。
缺点并不等同于坏的品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去责备他人。有一天,孔子与弟子外出,天下着大雨,可大家乘坐的车子伞盖坏了。于是子路提议去子夏家借伞,却被孔子阻止。孔子说,因为他了解子夏,知道子夏有护财的个性,所以不要去向他借伞以免让他为难。正是因为孔子懂得维持情谊,才不会强人所难。“朋友数,斯疏矣”,缺点本无伤大雅,如果我们对他人要求过高,反而会破坏友谊;如果我们懂得体谅他人,包容他人的缺点,将心比心,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会更加坚固长久。(转2:跳出事件本身,往更高层面思考交友之道,这在层次上又进了一步)
“见贤思齐”同样是一种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遇到德才兼备的朋友,我们就要向他看齐。“管鲍之交”为传世美谈,当年鲍叔牙与管仲一起做生意时,鲍叔牙并没有因为管仲为持家而多拿钱责备他,反而却认为管仲为子孝顺,应当向他学习。当公子小白任命鲍叔牙为宰相时,鲍叔牙却引荐小白昔日仇人管仲为宰相,因为他认为自己的德行才能不如管仲,所以他能将宰相一位拱手相让。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友谊牢不可破。所以,当我们向朋友学习时,不仅提升了自我,还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转3:如果说前面两个分论点,是阐述交友之道的基本规则,是前提的话,那么第三个分论点,则提出了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路径,是结果。进入到了第三个层次)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朋友,而交往的方法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友谊的好坏。学会与他人交往是一种美德,林肯曾说:“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就是他同别人的友谊。”学会与他人交往,注意交往的方式,就能开出最美好的友谊之花。(圆融收束,将全文的观点阐析到位,并最终形成一气呵成,一步到位的效果)
朋友之间 距离之美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有的时候,朋友的帮助,甚至会超过亲人对我们的爱护,因为,有
些话,有些事,你不会对亲人说却可以敞开心扉对朋友讲。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也让我们知道朋友是人生进步最重要的助力。但是,朋友关系再好,也要注意把握交往的距离。(开宗明义,提出观点)
孔子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损者三友,自当远离之以免沾染其坏习气,不受其德,反受其害。而益友虽然好,但也不应该过于亲近。若是太近,朋友之间必然会有更多的矛盾和冲突,从而使之疏远起来。江歌案的悲剧,就是比较好的例证,江歌因为接纳了朋友住进自己的公寓里,最后被朋友前男友杀害,而朋友却在房内隔岸观火。从这起悲剧中不难看出,江歌所结交的朋友,在自己遭遇危难时不仅不出手相救,反而将房门反锁任事态朝恶性的方向发展,此友当可定义为损友无疑。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好朋友之间因为距离把握不当,导致分道扬镳的事件发生。想要保证良好的朋友关系。就要把距离保持好。(第一层次:由材料中的新闻事件,提出第一个分论点,为什么要保持距离)
“距离产生美”,是一个著名的哲学观点,朋友之间也因为这种适当的距离,而可以让友谊之树长青,发生在孔子和他弟子之间的一个故事,就告诉了我们,怎样去保持好朋友之间的距离。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外出,恰逢天下大雨,而孔子乘坐的车子伞盖坏了,子路提
出,可以就近到子夏家里去借伞,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建议却当场被孔子拒绝了。孔子,说,子夏有护财的习惯,如果跟他借伞,他碍于情面肯定会把伞借给我们,但是这样会使他担心他的伞受损,之后,他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再次出现,就会选择慢慢地远离我们,这难道是我们想看到的吗?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保持距离的一个方式,就是包容、呵护他人的缺点,不让自己的麻烦成为他人的难堪。(第二层次:利用材料中的第二个故事,阐述怎样保持距离)
与朋友之间的距离保持好了,就可以让朋友关系更加地稳固。管鲍之交的故事,又给了我们更进一步的启示,那就是“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在成就他人的同时,让自己的人格也得到升华。不论是做生意时在蝇头小利面前的顺手牵羊,还是打仗时因胆小而躲在背后的“逃兵”行为,鲍叔牙总在别人质疑管仲的人品时,为他打圆场,都是因为鲍叔牙看重管仲的才能,知道自己论治国安邦,经略天下,远非管仲的对手。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管仲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一番业,而鲍叔牙也因此为我们留下了朋友之交的千古典范。(第三层次:利用材料中的第三个故事,进一步明晰保持距离的方法)
无论时代之古今,还是地域之中外,没有一个人不需要朋友,也没有一个人在前进的道路上,
离开朋友独自成长的。在今天这样一个科技高度发达,世界瞬息万变的时代,朋友更是我们人生路上最最重要的助力,但惟有把握好正确的距离,才能让友谊变得更加长久。(终圆合开头部分提出的观点,形成首尾呼应的效果)
作文材料2
江歌案是怎么发生的材料1: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
材料2:5月16日,在江苏连云港,女子王某骑电动车带15岁女儿小孙上街买菜,途中王某突然得知小儿子在家受伤,竟掉转车头闯灯、逆行往家赶,被执勤交警拦下后,还无端指责交警。目睹全过程的小孙回家后后悔自己没能劝住母亲,手写了一封道歉信,第二天回到原地亲手送给了交警:“妈妈做得确实不对,逆了行还辱骂交警,虽然事出有因,但这也不能成为违法的理由……我知道您们正常执法却遭遇无端指责,心里肯定不舒服,我代我妈妈再次向您们道歉,对不起!”(据《现代快报》)。
材料3:有媒体报道,不久前在北京奥森公园,加拿大女孩西蒙发现有一位老人蹚水进入小岛,从草丛中捡起了几枚鸭蛋装在塑料袋带走。她和朋友几次要求老人将野鸭蛋放回,但遭
到老人拒绝。女孩将事情反映至公园管理处后,在工作人员要求下,老人才把野鸭蛋还给“鸭妈妈”。
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和建议,请据此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立场和观点,不少于800字。
携知耻之心 登高尚殿堂
何谓高尚?是一时兴起帮助一回他人?是幽默独饮邀月赞诗?还是坐在豪车中吆三喝回?都不是,所谓高尚,我想应是在妈妈责骂交警后主动向交警道歉,是偷了鸭蛋受指摘后主动返还,是在同学求情时拉上一把。
有此感慨,乃源于最近发生的两个小新闻,说其小,是因其过程简单,事由单一,但经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高级别媒体报道,则可见其影响一点也不小,甚至还牵扯到国民形象的大是大非问题。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中学生,我对高尚的理解,其实就是能知耻。老子说,知耻不怠,孔子也说,行已有耻,这些先贤哲思实际上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知耻的第一境界是做错了事敢于认错。在北京奥森公园,加拿大女孩西蒙发现有老人取走鸭
蛋,她强烈要求老人放下鸭蛋被拒绝,最终报告给工作人员,才成功使老人返还鸭蛋。在与加拿大女孩西蒙的对比之下,老人的行为可喻为污泥了。拿野鸭蛋本就不对,可还要偏执已见,一意孤行,未免过份,倘若此人在西蒙指责下放下鸭蛋,尚能改之,所谓可教也,但这知错不改的行为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了。 
知耻的第二境界是有羞耻之心。江苏连云港一小女孩为母亲无端指责交警的行为而道歉,不能不让人佩服小孩子的道德素养。在这种道德素养的照耀下,我们不能不深刻反省自身。为母亲的不恰当行为羞耻,这是一种怎样的修养,何况是一个15岁小女孩?一个小女孩有这样高尚的觉悟,实在惊为天人。有时别人的事我们置身事外,漠不关心,有时在一旁可以大发言辞,但当事关亲人,事关自己时,是否真的有这样的觉悟?这是值得深思及反省的。
知耻的第三境界是以不帮理为耻。马云的同学在考研时遇到困难,马云觉得此人才华不应止步于此,因此磨破嘴皮帮他考研,最后这个同学在马云的低谷时助他一臂之力,这就是帮理不帮亲,这就是真实的高尚。一片拳拳之心报以他人,尚才收获到真心实意。在这些高尚待发光的人眼中,并无亲与疏,只有对与错。
 知耻到了第三境界可谓大成,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样的境界,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一些
人有这样的知耻感,他们活得幸福又踏实,例如我的一个同学,他之前常爱骂人,但最近一个同学指出其不当之处后,他知错能改,最终成为人缘极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