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见字如面》观后感800字五篇
  《见字如面》就如同开出一部时光穿梭专列,大千世界,人生百味,云集至此。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19《见字如面》观后感8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2019《见字如面》观后感800字
  《见字如面》也好,《朗读者》也罢,都在——读,这种读,是有声音的读,是有情感的读,也是有选择的读,选择语速、选择重音、选择声调,等等。这是节目的亮点,可能也是和正常读书最大的不同。
  比如,电视节目节奏的推进是线性的,而读书则是可以跳跃的,甚至是可以停驻的、反复的、回旋的。比如读信,我不知道怎样的声音可以读出“意映卿卿如晤”,怎样的心情才能读出“少卿足下”,我不知道“醒来觉得甚是爱你”应该怎么表达,“我的良心就是你”应该怎么寻重音。可是我知道,在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每个人的体验可能都不一样。
  如果把电视和读书比作两个人,那么,电视读书节目就是电视在亲吻读书。只是,如钱钟书先生所说:这吻的分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像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指,一种敬而远之的亲近。
  所以,像一些乐观者预计得那样,指望一两个电视节目来激发起国民的阅读风潮,改变目前的阅读现状,拯救日渐稀薄的读书,实在是一种天真的乐观。阅读的几乎带有宿命的衰落,远非一时一事所能改变。
  再者,读书被现代媒介裹挟的固然是走在时代潮流中的尴尬,但媒介的弊端却不是影响国民阅读水平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谈到中国令人尴尬的国民阅读现状,有一组被经常引用的数据:中国年人均读书4.58本,和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相比,相距甚远。
  这些国家,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都属于发达国家了,其国内的媒体不可谓不发达,其市场化、娱乐化的倾向,相比于国内来,不说高到哪里去,至少也不会低。实际上,国内的许多娱乐性综艺节目正是借鉴自这些发达国家的文娱市场。
  但是,为何他们在一种高度发达的大众传媒生态中,仍然能保持高水平的国民阅读状态。
  这里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中国古语说仓廪实知礼节,同时,从现代人类世界的国民阅读经验看来,也可以说一个,仓廪实而知诗书。良好的国民阅读习惯固然跟文化心理、公共文化服务有关,但另一个更具决定性的因素却是人。
  阅读是需要时间和闲暇的,若一国民众还处在一种大范围的疲于奔命状态,为基本的物质
条件和保障殚精竭虑,要求他们多花些时间读书,终究显得强人所难。反过来,那些表现出很高国民阅读水平的国家,无不是经济条件较好、财富分配较佳的地方。人的生存境况与国民阅读之间,虽说不上严格的充分必要关系,但至少也是非常强的因果关系。
  电视读书节目于国民阅读习惯的塑造固然有益,但根本之策仍是在电视之外,在宣教之外。欲解读书之愁,需解人民之困。
  2019《见字如面》观后感800字
  一个演员,一个讲台,一封信。一档读信节目,录制现场只有这些,却格外纯粹精致,收获了现场观众最由衷的掌声和喝彩声。
  11月28日,这档名为《见字如面》、号称纯美网综的节目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开机。
  这是国内首档也是全屏唯一一档明星读信节目。这档新颖的节目由成功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两档“国民文化节目“的实力文化,联合黑龙江卫视和环球网等共同制作。
  《见字如面》总导演、实力文化创始人、人称“文化顽主”的关正文,继玩转汉字和成语之后,这次又将目光聚焦在书信上。
  《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也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节目总导演
  这一回,“文化顽主”带领他麾下这支国内顶尖的文化节目制作团队,把中国从古至今的书信做了一次集中大扫描和大梳理,开始了在书信文化领域新的征程。
  关正文说,这档节目绝不是为了怀旧——尽管在手写书信传统悄然逝去的今天,一档专门朗读书信的节目肯定会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而是为了那些值得中国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实的中国故事,让更多人的知道。
  本季节目邀请了林更新、何冰、张国立、王耀庆、归亚蕾等8位友情出演。记者了解到,所有明星都是抱着热衷文化传播的公益心参加节目录制。
  他们用声音扮演那些写信人,在现场几百位观众的注视下,一封封读出那些可以窥视中国历史、名人往来以及普通人生活场景的信件
  节目开机发布会上,由左二起,分别是人大家书博物馆馆长张丁、节目总导演关正文、环球网副总经理兼总编辑朱研、黑龙江卫视节目部副主杨巍
  关正文介绍,因为绝大多数都是私人信件,写作时并不是为了发表,所以这其中包含了更多真实的信息和更加自然生动的情感。每一封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而演员们用声音表演,更是让那些写信人好像就在现场,而信中所描述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仿佛都触手可及。
  参加第一天节目录制的是当红小生林更新和实力演员何冰。对于这档全新的节目,他俩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每人足足读了12封信。林更新更是表示,他为《见字如面》贡献了从艺以来最走心的节目表演。
  林更新深情读信
  开机当天,还举办了新闻发布会,环球网副总经理兼总编辑朱研、黑龙江卫视节目部副主编杨巍,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馆长张丁,演员何冰、林更新与节目总导演关正文一起出席了全国三十多家新闻媒体参加的开机发布会。
  据悉,共有一百余封经过精心挑选的书信陆续在《见字如面》被朗读。
  2019《见字如面》观后感800字
  关正文说,筹备《见字如面》,最艰难的莫过于信件选择,最让人惊喜也是这些入选信件。几乎每一封信件都会让人感到意外,每一封信都有一种特殊的力量敲击人心。
  数十位文化名人和信件收集家、多家信件博物馆和档案馆参与了节目所需的信件收集推荐工作。
  节目入选的一百多封信件,跨越古今,涵盖中国历史的诸多阶段。从春秋时代的第一封私人家书,到魏晋唐宋,从晚晴民初一直到现在。
  关正文介绍,最终入选信件强调了关涉历史的重要性、当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内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标准最终其实只有一个: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
  最终入选的信件,包括那些影响世界、影响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包括已成历史的社会生活的有趣片段和截面。
  一百多封信件呈现出对应复杂历史的丰富的多样性。有求爱信也有分手信,有战争中敌对双方的平静通信,也有父子间唇舌剑的激越交锋,有名人不为人知的心事,也有荒唐年代的锥心往事。无论是情感状态、价值观念还是文字风格,都是多元呈现。
  历史的不断重复,人性的善恶交织,让信中的生活跟今天的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所有的历史因此也都成了当代史,成了人们身边的历史。
  入选的那封2249年前由秦国将士黑夫和惊两兄弟写的家书中,已然定型了今天信件的模样。
  兄弟俩除了殷殷问候家人之外,也毫不隐晦地直接向家人要钱要新衣服,此外还告知,官府因为他俩卫国有功已经给家里授予爵位,文书应该已经送到。
  这封信是黑夫和惊的大哥衷的陪葬品。用两封信陪葬,其中的兄弟情深可见一斑;此外,从信中也可看出:分封授爵光宗耀祖从来都是将士敢死的动力;即使强盛如秦,也管不起将士的
衣服和零花钱。
  记现场宣读的所有古代书信都被翻译成了生动的白话文。古文变得亲切,也变得陌生。
  在关正文眼里,这是一个回到常识的过程。“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是异常丰富的,不然也活不到今天。我们今天世界几乎所有的遭遇、所有的情感,古人全都经历过。大家未必要去爱古文,但通过读懂他们写的那些信,大家一定不会感觉那是发生在古代,一定会感同身受,也一定会爱上古人。”
  2019《见字如面》观后感800字
  近期,一档读信的节目火了:一封封信,几位老戏骨的深情讲述,使得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引起观众的共鸣。
  随后,央视的《朗读者》火热开播。3月4日,麦家登上讲台,现场朗读了他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并分享自己与儿子麦恩的一段往事,让观众不觉间涕泪俱下,有人甚至将这封信封为“2017最感人家书”。
  《查令十字街84号》里写道:“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不被察觉。”而书信,正是这样的保留情意和时间的特别方式。
  书信,历来是人们流露真情的方寸之地。家人之间,通过家信能够淋漓畅快地表达真切的
关爱;情人之间,有时候当面无法表述的情感,通过书信就能够向对方表达出口语无法传递的细腻、动人的情感。
  当人们在电视上津津有味地聆听一封书信时,他们聆听的是什么?其实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一种心理的共振。
  巴金“请买几包碎米芽菜”
  “每次翻看巴老给我写的这些信,就感觉好像他坐在我面前,跟我说话。”
  李致把巴老写给他的300多封信原件正文,一封封放在一个大文件夹里,保存得很细致。
  2017年春天的一个上午,年近90岁的李致,小心翼翼拿出厚厚的文件夹。在铺展得平平整整的信纸上,在或有《收获》杂志的字样的信纸,或是出版社名称抬头的稿纸上,巴老的书信字迹轻盈,穿越几十年时光,更显出特别的韵味。
  成都,美好的17天“李致:我已回到上海。正点到达。眼前全是上海的景物,仿佛做了一个美好的梦。十七天过得这么快!我说我返川为了还债,可是旧债未还清,我又欠上了新债。多少人,多少事牵动着我的心。为了这个我也得活下去,为了这个我也得写下去。代我谢谢所有被我麻烦过的人。短短的十七天,像投了一粒石子在池水里,石子沉在水底,水面又平静了。但是我心里并不平静。我相当疲劳,这几天什么事也做不了,但不会病倒的。后天要去
医院拿药并检查。结果怎样,下次告诉你。寄上小书六册,每人一册,已在扉页上写明,书寄在国炜处,有一册是宋辉要的。祝:好!芾甘廿四日问候秀涓。”
  1987年10月,巴金从上海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成都。在侄儿李致的接待安排下,度过美好的17天。返回上海后,意犹未尽的巴金给李致写了这封充满感情的信。
  李致是巴金大哥李尧枚(小说《家》里觉新的生活原型)的儿子,是巴金的亲侄子。按父辈排行,李致叫他四爸。巴金住在上海,李致在成都工作,叔侄之间有长达30多年的通信来往。
  想念,那碎米芽菜
  巴金著述颇丰,但在他写的私人信件中,依然传达了很多重要的信息。“除了日常的情感交流,巴老在他给我写的信中,提到不少他的重要观点:比如反对浪费国家财产在成都重建他的故居,反对出版他的日记单行本,他认为没有必要。他说他不要当欺世盗名的"骗子"。”
  见字如晤。往事溪流般缓缓地从眼前流过。从巴老手书的信中,李致还能辨认出巴老的身体状况变化,“他写信的字很端正,但是有一段时间,他在信里写的字,越来越小,还超出格子。我就问他,是不是身体怎么了?他说患了帕金森氏综合征。后来病情得到控制,他又能把字写进格子里了。”
  在1989年1月24日的一封信中,正文末尾,他特意加了一句备注:“请买几包碎米芽菜,谢
谢!”这表明,巴金想念家乡的味道了。李致解释,巴老很喜欢家乡味道,喜欢听川剧,喜欢吃川菜,“尤其喜欢吃二兔丁、夫妻肺片、碎米芽菜这些。巴老的要求,我肯定会满足。二兔丁、夫妻肺片不方便寄,碎米芽菜寄过几次。辣椒面、花椒面比较好寄,寄的次数最多。”
  笔触,如性格照片
  巴老给李致写的这些书信,有很大一部分被影印成册,以《巴金的内心世界:给李致的200封信》为书名公开出版。当笔者看到这些书信原件时,强烈感到手写笔迹的那种历史感不可复制、无可替代。除了传达内容,书信的笔迹、笔触,一起一落间仿佛能看到落笔者眉宇间的舒展与凝结,犹如一张承载写信人表情的“性格照片”。
  晋女书法家卫夫人曾经教导少年王羲之如何写字:“点”应如“高峰坠石”,“横”应如“千里排云”,“竖”应如“万岁枯藤”。
lingengxin  笔墨纸张凝结着写字者的思想与灵魂,并被时间封存。这种“精神的书写”变成了一个时光琥珀,蕴藏光芒。
  2019《见字如面》观后感800字
  今日下午观赏了《见字如面》,尤在读闻一多信件时不知觉潸然泪下。节目制作方成功地
营造出文学氛围,让人确是搭载着信件,穿越时空,对话于古人。在现实生活中,也许你是理性的经济学家,也许你是严谨的科学家,也许你是只跟数字说话的程序员,但在这个节目中,导演成功地将你拉入一个充满文学气息的殿堂。
  除却节目配以优秀的朗诵者、合适的灯光、精挑细选出的信件这些因素,我谈谈让我深有感触的两点。
  一、100%的真实感;唯有当事人亲身经历的、最真实的情感足以感染他人。信件乃当事人所写,不假他人之手,不被粉饰涂改,所以显得真诚厚重。我们发现,当一个人的心不同意他口中所言时,他的姿态与表现是令人尴尬的,而这种尴尬断难使旁人产生共鸣。今年春晚许多人在回忆陈佩斯,有这样一则评论让我印象深刻:“那时的演员表演时透出一股子自信,把自己内心认同的观点、现象幽默的表达出来,自然能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现在的演员机械式的演绎、生硬的情感切入,脱离了实际,他们现实生活中会是这样吗?肯定不是的。”这评论恰是精辟,真实是真人秀的实质,共鸣因它、尴尬也因它。
  二、历史的交互;这样一封信件,它不是来自于这个时代,它描绘的不是这个时代的物欲纵横、房价飙升,而是浓缩了那个时代,或是抗日将领的民族大义,或是五四青年的高远志向,或是三毛的爱情与孤独......这些信与我们隔了一个时代,或是一段历史,我们感觉新奇,
更甚至,它使我们感觉清醒。活在当下历史前进步伐当中的你我,通常无法突破时代的限制,因此我们的认知、思维、价值观都刻上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烙印。那么,同样的事情,不同时代的人是如何地思考与选择呢?因此,这种历史的交互确是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