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中国古代建筑(二)
第三节古城、古镇古村与长城建筑
一、古城
二、古镇古村
三、古长城建筑
一、古城
1.城池的含义
城池指的是城和池两部分。
城,即城墙。旧时,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城垣。一般有两重,里面的称城,外面的称郭,城墙上有城楼、角楼、墙台、垛口等防御工事,构成了一整套坚固的防御体系。
池,即护城河,是城垣外的壕沟。护城河是都邑的又一道防御屏障。所以,我国古代城市有城郭、城池之称。
2.城池的主要组成部分
自城市出现后,就产生了城防问题,古代上自都城,下至郡、州、府、县的治所,都有城墙和护城河围绕。有城墙、城门、城楼、角楼、敌楼、垛口、瓮城、箭楼、千斤闸、吊桥、护城河等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构成了一整套坚固的防御设施。
3.我国现存著名的古代城市建筑
(1)南京城墙
建于明代,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城垣内侧周长33公里,不仅是全国第一,而且为世界第一。聚宝门是我国现存最大、最为完整的堡垒瓮城,在我国城垣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西安城墙
建于明代,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
(3)平遥古城
位于山西平遥县,建于明洪武年间,是我国现存完好的古城之一。平遥古城是研究我国明代县城建置的实物资料。
(4)丽江古城
位于云南西北部,是融合纳西族民族传统建筑与外来建筑特的城镇。始建于南宋末年。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建城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城墙。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被分成众多的支流,形成水网,入墙绕户。
二、古镇古村
古镇古村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好人原始空间形态。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自20 年开始评选。现有500多个,包括太湖流域水乡古镇、皖南古村落、川黔渝交界古村落、晋中南古村落、粤中古村落等。这些名镇名村既有乡土民俗型、传统文化型、革命历史型,又有民族特型、商贸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域历史文化村镇的的传统风貌。
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0个:山西灵石县静升镇,江苏昆山市周庄镇、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浙江嘉善县西塘镇、桐乡市乌镇,福建上杭县古田镇,重庆市合川区涞滩镇、石柱县西沱镇、潼南区双江镇。
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2个: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山西省临县碛口镇西湾村,浙江省武义县俞源乡俞源村、武义县武阳镇郭洞村,安徽省黟县西递镇西递村、黟县宏村镇宏村,江西省乐安县牛田镇流坑村,福建省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镇张谷英村,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鹏城村,陕西省韩城市西庄镇党家村。
三、古长城建筑
1.长城的历史沿革
长城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宏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均选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据文献记载,春秋时楚国最早修筑长城数百里,称“方城”。战国时齐、魏、燕、赵、秦等国相继兴筑。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在北边与游牧民族接境地带筑过长城。
长城修筑过程中的三次高潮:秦、汉、明等时期。
秦西起临洮,北傍阴山,东至辽东,俗称“万里长城”。秦代开万里长城之始。
汉代长城东起辽东,西迄莆昌海(亦名盐泽,即今罗布泊),长10000公里,规模最大。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剌的侵扰,曾多次修筑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鸭绿江,全长6000公里以上。
2.长城的主要结构
长城是一组有机的防御体系,这一防御体系以城墙为主体,还包括敌台、关隘、烽火台等一系列城防建筑。
(1)城墙。长城的主体是城墙,城墙多建在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
(2)敌台。城墙上每隔一定距离建有敌台。敌台有实心、空心两种。实心敌台只能在顶部瞭望射击,而空心敌台则下层能住人,顶上可瞭望射击。
2.长城的主要结构
(3)烽火台。烽火台又称烽堠,是报警的墩台建筑,都建在山岭最高处,上建雉堞和瞭望室。雉堞是城上排列如齿状的矮墙,做掩护用。台上贮薪,遇有敌情,日间焚烟,夜间举火,依规定路线,很快传至营堡。
(4)关隘。凡长城经过的险要地带都设有关隘。关隘是军事孔道,所以防御设置极为严密。一般是在关口置营堡,加建墩台,并加建一道城墙以加强纵深防卫。重要关口则纵深配置营堡,多建城墙数重。
3.现存著名的长城景观
长城沿线形成众多的著名景观,有老龙头、山海关、八达岭、居庸关、嘉峪关、玉门关、慕田峪、九门口、大同长城等。浙江临海有“江南长城”,湖南湘西有“苗疆边墙”。
(1)八达岭长城
位于北京西北延庆区境内,是明长城中保存最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段落之一。因地势险要,历代都设重兵把守。
(2)居庸关
位于北京昌平区境内。居庸关的得名始自秦代,相传因秦始皇“徙居庸徒”(佣工)到此修筑长城而得名。现存关城建于明初,是北京西北的门户。
3.现存著名的长城景观
(3)山海关
位于河北省山海关境内,万里长城第一关。其北踞燕山,南抵渤海,位居东北、华北间的咽喉要冲。山海关筑于洪武年间,关城平面呈方形,有城门四座,各门之上高筑城楼,现仅有东门保存完好。老龙头长城是长城入海的端头,有“中华之魂”的盛誉。
(4)嘉峪关
位于甘肃嘉峪关市,明代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丝绸之路的交通咽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有“河西第一隘口”“天下第一雄关”之誉。
第四节陵墓建筑
一、封土
封土是帝王陵园的主要标志。大约从周代开始,出现“封土为坟”的做法,即“垒土成邱”。春秋战国后,坟头封土越来越大,形状似山丘,把墓地称作“邱”,并在坟土上植树立标志,以便祭祀拜奠。
封土形制是关于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来,其沿革的变化:秦汉的“方上”、唐代的“以山为陵”、宋代的“方上”、明清的“宝城宝顶”。
垒土成邱,方上。
考导游证
以山为陵
宝城宝顶
二、陵园的建筑布局
帝王陵墓地上除主要标志封土形式外,在陵前还有一大片建筑物,形成陵园,其面积之大,建筑之豪华,较之生前的人间宫阙毫不逊。帝王陵园建筑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祭祀建筑区,主要建筑物是祭殿,秦始皇陵开帝陵设寝的先例。
第二部分是神道,神道是通向祭殿和宝城的导向大道,供摆排场、壮观瞻之用。到唐朝,陵前的神道石刻得到很大发展,大型的石像生石刻已经完全形成,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第三部分是护陵监,护陵监是专门保护和管理陵园的机构。每个帝陵都有护陵监,监的外面有城墙围绕,里面有衙署、市街、住宅等建筑,似一个小城。
明长陵——宏伟的地面建筑
神道
三、墓室结构
1.土穴墓
在原始社会早期,墓葬形式非常简单,只是在地下挖一土坑。
2.木椁墓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墓葬制度中存在着严格的阶级和等级的差别。统治者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建造宏大坚固的大型木椁玄宫。“椁”是盛放棺木的“宫室”,为棺之外套。至今考古发现,从春秋到西汉初的地宫绝大多数是木椁墓,如长沙马王堆汉墓。
3.砖室墓
汉代开始抛弃了木椁玄宫,逐渐以砖石砌筑的地宫取代,这是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西汉晚期开始出现石室墓,墓室中雕刻着画像,故称“画像石墓”,墓室的结构和布局也是仿照现实生活中的住宅。
从汉到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砖石砌筑的墓室和玄宫不断发展,明清帝陵地宫,规模更宏大,犹似人间宫殿,最著名的地下宫殿是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
四、中国现存的著名古代陵墓
1.秦始皇陵。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的陵墓,位于陕西临潼,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陵墓。
2.汉茂陵。汉武帝刘彻陵墓,位于陕西兴平县,是西汉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
3.唐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陕西乾县城北的梁山,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一座两个帝王的合葬陵。大量石刻。无字碑。
4.北宋陵。位于河南巩县境内,共七帝八陵。
5.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南麓,明孝陵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
6.明十三陵。是明代13个皇帝的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下,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