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地名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第一篇: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地名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地名文化:给学生一点乡土气息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地名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摘 要】本文试图从当前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方式日益封闭的现状出发,以乡土化的地名为契机,结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来引领学生,参与乡土历史的开发和利用的活动,不断收集来自长辈的关于乡土地名的故事,并积极参与各种游走活动(参加户外活动等),从而在地名文化中挖掘来自村落或者城镇的各种历史信息,形成一种文化自觉,积淀更多的乡土文化气息,不仅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更是改变了语文学习方式,从封闭走向开放。
【关键词】地名文化 校本课程 乡土气息 改变 语文学习方式
富有历史文化内蕴的地名潜藏于城市乡村,显现于历史传说中,它既是丰富的历史矿藏,也
是学生走出书斋贴近自然的百科全书,更是改变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努力拓展课程资源的利用内容与形式,给地名文化渗入课程的价值。
一、走近地名:认识乡土历史的契机
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看到了课程体系的极大变化,特别是三级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改变以往的纯粹的课本学习方式,而走向更为广阔的学习时空。但是,我们也发现,三级课程的实施受制于学生的学习目的,单一的考试目的严重的制约着学生对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积极投入,无疑影响了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对乡土的情感印象。正是这样的背景促使我们力图改变这种不利因素,将地名文化与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地名文化的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影响价值是可以预知的。
(一)地名:与本土历史的对话
并不是有利于学生身心之外的产物,而实际上恰恰如血溶于水一般,本土历史文化潜藏于学生的身边及内心世界,只不过还没有被开发利用而已。一旦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被唤醒,本土文化的价值就会凸显于学生的行为之中。
而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地名,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透过地名,可以看到乡土历史的渊源,透过地名,又可以领略历史的沿革,透过地名,还可以激活富有彩的历史想象。地名,是与本土历史对话的最佳契机。
1.走近地名,让学生对本土历史明朗起来
既然地名蕴含着本土历史的渊源、沿革及传说等,那么,透过对地名文化的探究,就有可能了解本土历史的发展脉络。
案例一:“富阳”的由来
关于“富阳”这个县级市的地名,让学生去查阅,去探究,就有可能不仅仅是现在的一种解读——富裕阳光,而能够从历史的深处去寻其根源——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派遣大将王翦平定江南,后又统一中国,结束了封建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郡县制。次年,置富春县,归属会稽郡。东晋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富春县改称富阳县。这次改县名的原因,是为了避晋武帝妻、母的名讳。因为晋武帝之母文宣太后小名阿春,其妻宣穆皇后小名春华,都有一个“春”字。这就是富阳县名的由来。而这个县名之中的“阳”,又暗合了地理方位的特点,水之北岸为“阳”,富阳县治恰恰位于富春江的北岸。
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不仅仅只立足于现代,更是回望于历史,将现代的解读与历史的沿革发展融为一体,就能够将本土历史变得更加明朗清晰。
一个土一个于2.走近地名,让学生感悟本土历史的彩
地名文化不仅仅蕴含着历史,还蕴含着历史的传说、故事,那是富有彩的,是令人回望不厌的,地名因为有了传说故事,就更加具有想象力,更具有文学的魅力,对学生的学习来说也就更有吸引力。
案例二:“秦望浦”和“放马沙”
有一个秦望广场,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一个广场而已,而实际上,就在这个地方,原来就有地名“秦望浦”和“放马沙”,这可是有美丽的传说的。相传秦始皇南巡时,要到会稽山祭拜大禹陵,来到钱塘江以后却无法过江,秦始皇就溯江而上来到富春江边,抬头南眺,等待渡江的时机,由此留下了“秦望浦”“放马沙”的地名。美丽的传说让地名富有彩,也让历史更加生动可人。
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在每一个地名的背后去寻其生动可人的故事,其历史文化的知识会不
断丰厚,其学习的文化意识会越来越深刻。
(二)乡土:穿透村落的文化自觉
乡土是什么?是历史的根源所在,是本族生命之根。现代化的进程打破了历史的程序,土屋变高楼,粮田变高速,山野变别墅,如果再不把乡土还原,我们的学生将不知自己从何处来,又走向何处?那将是可怕的。透过地名,能够给学生带来村落的文化底蕴,透过地名,可以给学生以丰富的地域文化,透过地名,还能够带领学生走向文化自觉。
1.走近村落,让学生感悟生命承续的可贵
要还原乡土,不可能再走回到原始状态,没有与时俱进的思想与精神,将被历史所淘汰,但是,忘记历史,忘记自己的根,也会被历史所唾弃。走进村落,这是一个极其简洁方便的方法,可以在地名中寻历史的痕迹,可以在历史的尘埃中感悟生命的可贵。
案例三:龙门与孙氏家族的渊源
走进龙门,走进孙氏后裔的聚居地,看到的不仅仅是那些留存了历史的古建筑,更重要的是可以透过古建筑以及各种遗物看到了孙氏生生不息的精神。
少年孙坚白手起家,“勇挚刚毅,孤微发迹”,勇于开拓,敢闯敢拼,在富春江边智斩海贼,崛起于富春江畔,开创了富阳孙氏兴旺的先河。“小霸王”孙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能够抓住机遇,以独特的战略眼光,敏于创新立业,率军转战江东,用了不到六年的时间,以迅雷之势,据有江东六郡之地,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为东吴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孙策短暂一生的业绩,可以抵得上曹操、刘备大半辈子奋斗的功绩。弱冠孙权
和博大的胸怀,使得东吴的事业日益壮大,成就了一代霸业。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两代三世,锐意进取,勇于开拓,敏于创新,一棒传接一棒,终于打下了一片江山,创建了东吴王朝。
这种生命的承续已经深深地根植于当代富阳人的心中,完好地继承了孙氏父子刚勇坚毅,勇于开拓,善于捕捉机遇,敏于创新的传统。学生如果能够透过这样的地名去探究村落文化,便能真切地感悟到生命承续的可贵价值,使得自身的生命意识也会得到提升。
2.走进村落,让学生的文化自觉贯穿于学习
透过地名,走进村落,去寻一代代名人学者,也是启发学生文化自觉的手段之一,让他们
在一种浓浓的耕读遗风中去学会学习,比起谆谆教诲更有灵性的力量。遍布于村落的文化中,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吸取的精华,是能够给学生带去引导的力量的,这样的村落文化便会永恒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案例四:龙羊南安白马村与一代大师钱弘道
龙羊南安白马村,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但它位于南天目山麓,地名便有了些许的历史痕迹,而出生于此的钱弘道因是中国第一届西方法律思想史专业博士,中国第一位跨法学经济学博士后尔声名鹊起。但更可贵的不在于他的各种头衔,而在于他,虽身处在一个功利主义日嚣尘上、浮躁心态弥漫法学界的大环境下,不少学者孜孜以求的是工作成效的立竿见影和各种场合的掌声陶醉,而钱弘道却渐生归隐田园之心。在自己故乡南天目山构筑当代法学、经济学学者的第一个书院,很让人钦佩他的卓尔不,别具一格。社会需要富有创造力和个人特的大师,而大师、天才需要自由的土壤。钱弘道的一首诗可以映照他的一生情怀:读书弘道畅心胸,纬地经天致用同。穷可修身行独善,达来兼济两从容。读书、修身、做学问能到这个份上,没有悟的工夫恐怕真是不行的。
在一个地名的背后寻村落文化,直击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从他们的心灵深处感悟他们的精
神内质,将对我们学生的学习状态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并有可能改变他们的学习观,甚至是他们的人生观。
教师即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既然三级课程之一的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的手中,那么,我们作为一线教师的主动者,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及其综合实践活动的需要,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探索既适合学生需求,又能够融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于一体的课程内容,以求教师即课程的精神贯穿于自己的专业之中。为此,我们选择了地名文化作为课程内容来寻求实施之路。我们将通过听长辈讲地名故事、游走乡土搜集地名故事、展示地名探究成果等策略来转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内容,形成全新的学习观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