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土中国Autumn
乡土中国Autumn
“人治”和“法治”相对称。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实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的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如果我们在行为和目的之间的关系不加推究,只按着规定的方法做,而且对于规定的方法带着不这样做就会有不幸的信念时,这套行为也就成了我们普通所谓“仪式”了,礼是按着仪式做的意思。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孔子一再的用“克”学、日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孔子一再的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和由个人好恶统治的所谓人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法治是通过国家的权力推行其所支持的法律规则来维持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治理方式,其实质是“人依法而治”,并非不靠人来执行。
B.人治只是把统治者个人好恶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来进行统治的一种治理方式,它不需要法律,以统治者所掌握的权力作为推行的力量。
C.礼治是按照整个社会历史累积形成的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人们经过教化,依照某种仪式去指导自己的行为。
D.法是依靠国家权力来保障其效力,礼维持规范的力量则来自于传统。法治和人治的区别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没有法律并不影响乡土社会下的秩序。它自有一套规范人们行
为的规范,无需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B.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依靠礼加之于人来限制人的行为的,一个人如果失礼,不仅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会在道德上受人唾弃。
C.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社会,人口流动小,土地也很少变动,所以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可以凭借自己和前人的经验、规定的方法行事即可。
D.乡土社会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因为环境的改变会产生新的问题,过去证明有效的生活方法无法应对这些问题,无法保证传统的效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所谓“学而时习之”,乡土中国时代,一个人只要能学到社会所累积的有效经验,就能应对人生道路上可能发生的问题,获得满足需要的愉快。
B.所谓“言必尧舜”,乡土中国是个崇古的社会,这是因为生活环境变化不大,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经验可以作为后代生活的保障,值得保守下去。
C.所谓“富而好礼”,人对礼的服从是主动地,只要是主动服礼,就可以形成敬畏感,使人服膺,为人所好,从而内在地限制人的行为。
D.所谓“克己复礼”,礼的养成并不是由本能或天意自动形成的,要求自我的克制与约束,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不能离开社会。
【答案】1.B 2.B 3.C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2题(18分)
涉世安石榴
①大学实习阶段,我了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地方。姑姑把我叫到她家去,晚饭之后,客厅里只留下我们两个人。姑姑清了嗓子,竖起食指,对我说,我来给你上社会的第一课:
②十年前,我在乡财政所。我们为一项工作去石砬lá子村,然后,去另一个叫做四里半的村子。
③我说的我们是我和一个刚刚经过公务员考试取得这个职务的大学生,青青。
④事情办得不顺利,村里很不配合。这种事情我司空见惯, ,但经验告诉我们不能很好地、可持续地解决问题。但是青青表现得相当激烈,这个初登社会舞台的姑娘热血贲张,最后我已经不能掌控局面,所以当机立断,决定暂时放置,之后研究协调。双方战局好歹才算进入僵持。
⑤村干部热情,他们一贯这样,非要送我们。从这儿到四里半村要跨越小半个莲花湖,坐自行改装的柴油机动小船要走两个小时。书记、村长、会计送我们到湖边,船是会计家的,此刻不在,说是正往这边赶。旁边是西瓜地,村长摘下两个足有四十斤重的西瓜,说:吃吧,老蔫儿家的西瓜是绿的。会计就从他的万能兜子里取出折叠刀,一会工夫,三角形的西瓜片就摆了一地。
⑥他们四个人就大吃起来。青青很时尚,也很朴实,并没有嫌恶农村脏什么的,也坐在地上一边叫着甜一边大吃。还抽空鼓动我,王,你怎么不吃呢?我告诉她我不吃西瓜。
⑦我告诉她我不吃西瓜的时候,地上已经全是西瓜皮了。他们可真够猛的,一个西瓜二十斤,
两只西瓜四十斤,你说他们每个人吃了多少?书记还问青青,还吃吧?管够。青青拍着肚子说,不行了,已经满满一肚子了。那三个人就哈哈大笑了半天。这时候,船也来了。我们就一起上了船。
⑧接下来就出现了状况。
⑨西瓜这个水果非常的利尿,他们又吃了那么多。那三个人也不在乎,有内急时就大叫一声,背转身子往湖里尿。后来干脆也不用发出大叫的警示,背过身子就来。他们是男人,天生就有方便的条件。
一个土一个于⑩青青起初还好,又说又笑还唱了几支歌配合山水的心情,渐渐的,青青沉默起来,一直四处观赏美景的眼睛收了回来,而且黯淡无光。她坐在船舷上,合上眼睛,紧闭嘴唇,佝偻着身体,胳膊抱着双膝,一声不吭。
11我于是担心起来,小声说,不行你就解吧,让他们背过身去,我挡着你。青青坚决地摇了头,事实上的确那很难,船非常小,人挨着人。我只好转而敦促会计把船开快点,我知道说也是白说,那种船我坐过多少次了。果然,他慢悠悠地说:也得能够啊,这是最大马力了。说完,那三个人又一次大笑了起来。
12两个小时之后,我们终于到了四里半村,但是,青青狼狈透顶,她的水磨石浅牛仔裤湿了一大片。我叫四里半村的妇女主任取来裤子的时候,青青终于大声痛哭起来。换了裤子之后,她坚持回乡里,改乘另一艘船,船开动起来时,她看了我一眼,我看到一种幽怨和敌意。
13说实话,我心里很不好受,所以没理睬那三个人就往村里走,远远地听见他们说:还大学生呢,这不吗?自己是什么鸟不知道!
14我回到乡里之后,最先听到一个惊人的消息,青青辞职了。她再也没回来过,辞职手续都是她的父亲代为办理的。
15姑姑讲到这儿就沉默下来。我问姑姑:
16现在她怎么样了?
17不知道。没有她的任何消息。姑姑回答。
18我又问:你当时知道这种结果,是吗?
19姑姑带着明显的悔意说:我没有估计到会这么尴尬,这么严重。
20我沉静下来,细细地揣度这个故事。
21这可真是很好的一堂课。直到我坐在火车上奔赴我的舞台——每个人必须亮相的舞台时,我还这样想。
22需要补充的是,我的姑姑的确不吃西瓜,家族的人都知道。
8. 以下填入第④段画线处最合适的一项是( A )。(3分)
A.用规章制度不是不能解决问题B.用规章制度虽然也能解决问题
C.用规章制度不但不能解决问题D.用规章制度固然可能解决问题
9.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3分)
A.用“战局”“僵持”这样的战斗词汇,表明青青和村里之间,是坚持规章制度与否的正邪斗争。
B.用“幽怨和敌意”告别不吃瓜的“我”,表明青青未能从这次难堪中吸取到最关键的人生教训。
C.情节不曲折起伏,事情不惊天动地,没有一个坏人,本文表现的是这样一种近乎无事的悲剧。
D.“姑姑”用“我”的口吻向“我”上社会第一课,这既使故事真实自然,也令叙述简约流畅。
10.本文叙事运用铺垫手法颇为成功,请举两例并作简析。(4分)
两次提西瓜重量、全程所需时长2小时、船在吃瓜后才来、“我”确实不吃瓜,(说出其中一种即可),都为下文青青最终的尴尬作了铺垫。
“青青”的名字、大学生身份、着装、处理公务情绪激烈,(说出其中一种即可),都表明她涉世未深,也为她后来辞职的尴尬结局作了铺垫。
11.文末八个段落都独行成段,请分析这样分段的表达效果。(4分)
⑴末八段,写“我”听完姑姑的“课”后,与姑姑对话,深究姑姑在西瓜事件中的内心世界和责任定位(1分);说明姑姑“这一课”起到了启迪“我”深思的作用(1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