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古诗词
摘要:1.我和数学的交流史;
2.数学与古诗词的意境美联系。中国的古诗词流传下来的,数不胜数。而其中的名诗名句,大家从小耳濡目染。对于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语文中研究很多。而这次,我们一起从数学的角度来这文学瑰宝中的数学知识。
关键词:古代诗词  数学美  数学四要素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结局首先,我还是想谈谈我跟数学这个科目之间故事。
台湾艺人王阳明在我小学的时候,盛行奥数华赛,于是,赶上流行,我也去报了奥数班。然后本来就很稀少的周末时光就又减少了很多,就泡在那个奥数的培训班。不过值得欣慰的是,在临近小学毕业的最后时刻我还是得奖了,好歹还是为升学做了点贡献。
上初中咯,就是天天的耍,数学老师又是个女的,所以一直都是不温不火。对于一个快更年期的数学老师的莫名其妙的生气,我们都是很淡定的把数学学的很淡定。后头中考咯,发现
不得行咯,还是要好好的学哈数学,跑去到一个年轻的男老师那里补课。我估计异性相吸这个也算是个理由,所以初三下半期对于初中的那几个重要题型掌握的还不错,所以中考数学还是将就的满足。
高中,嘿,运气好,遇到整个学校最有趣的数学老师。所以,这个数学就学的一点都不被动。平时对数学的积极性很高。反正高中数学就是各种题各种公式,所以经常会花相对更多的时间来做数学题,而且乐在其中。反正高考下来,相比较最满意的就是数学。
大学,有幸遇到一个好老师。不仅教会书本的数学知识,更让我觉得之前学习数学,完全是在应试,所以,就开始留心生活周围的数学。
那么接下来,我想跟大家讨论一下在我国古诗词中,数学的美。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艺术中,医疗中,文字中,都有数学的身影。华夏五千年悠悠历史,各种文化瑰宝更是耀眼。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无价的文化宝物。
我个人觉得我们国家的古诗词是最美的!而又是能把数学运用进去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美!这就是数学在古诗词中的完美与巧妙地结合!诗与数学之间最深刻的关系莫过于数学
概念或意象与诗歌的结合。
刘亮白鸽离婚
诗句中,在描写景的诗句中,很多都是夹杂着很多数学的问题。诗词中更不乏数字美的佳句。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其中,颈联这一句,被古来今往的无数数学家和文学家一致认为是最美的数学诗句。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最美的是圆形”。为什么呢?这与圆形所固有的自然属性如对称、均衡、和谐、完善等是分不开的,而直线、角等也会有美的感觉,这与直线、角给人以锐利、刚劲、简洁、有力之感是分不开的。
上面的诗句中,“大漠”正是数学中的平面的化身,多么洁净的世界;“孤烟直”也正是数学中的直线的表示,多么宁静的画面;“长河”数学中的曲线;“落日圆”数学中的圆。这些数学中枯燥、简单的元素,已经被诗人化为美妙、精巧,给人们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记得当时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语文老师要求我们画出这个意境。很奇特,就这么短短的十个字,却真的让我们好像亲眼看见了无垠沙漠上的一幅景象。数学与古诗词的碰撞,火花如此惊人。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是首公认的长江漂流的名篇。诗仙李白后两句在描写江岸两边的景,但是山的数量再怎么多,也不会有万座啊?当时我以为仅是修辞手法,后来,发现,之所以是“万重”,那是因为,轻舟随水流行进的速度很快,所以诗人在船上,就看到的是不停经过的山脉,这一个万重,仅是两字,却展示了一幅轻快飘逸的画卷。相似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是借助数字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夸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圣杜甫的这首诗同样脍炙人口。我们知道,构成空间图形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点、线、面、体”。这首诗中,景物的描写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幅优美的水墨画,站在数学角度来看,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描写的是两个“点”;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描写的是“一条线”;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一个“面”;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一个“空间体”。 此处表现的时空之幽远, 数字深化了时空意境,与平面的无限延伸有异曲同工之妙, 数学美由此凸现一斑。正是由于这首诗概括了几何的四个基本要素,才构造出了一幅完整的画卷,创设出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美妙意境。你能说这些数学符号、图形不美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的这首诗中,一个“千山”,夸张写出整个空间的安静,所有山的鸟都飞走;一个“万径”,将空间的空旷之感再次突出。用文学角度的赏析,便是用两个极大的数字凸显出环境
的静谧和空洞。这样的环境烘托的是,诗人的寂寞。所以说,数学用在这里,让整首诗都更深层次的显现出寂寥之感。
 除了这些名扬千古的诗,还有一些状似打油诗之作,也含有一定的哲理。如唐诗《题百鸟归巢图》:“一只一只复一只,五六七八九十只,凤凰何少鸟何多?食尽人间千万石。”传说郑板桥见人赏雪吟诗,戏作:“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读来妙题横生。
再比如,以数字入诗的唐诗“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三山半落青天外”(李白)、“四边伐鼓雪海涌”(岑参)、“五湖烟水独忘机”(温庭筠)、“六年西顾空吟哦”(韩愈)、“七月七日长生殿”(白居易)、“八骏日行三万里”(李商隐)、“九重谁省谏书函”(李商隐)、“十鼓只戴数骆驼”(韩愈)、“百年都是几多时”(元稹)、“万古云霄一羽毛”(杜甫)等等,数字和文学语言的结合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引人入胜。
我国古代诗词和对联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学的瑰宝.在文学这个百花园中,有些诗和对联同数学时有联姻:有的一副联、一首诗就是一道数学题.。古时候,每到过节,繁华
的城镇都会有些花灯或者其他活动,猜字谜等都是将问题嵌入一两句古诗中,这种文字与数学题的结合在现在看来,是多么有趣。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这首诗。快乐男生 张杰
元朝时,著名数学家朱世杰的名著《四元玉鉴》中有一首诗:
    我有一壶酒,携着游春走。
    遇店添一倍,逢友饮一斗。
    店友经三处,没了壶中酒。
    借问此壶中,当原多少酒?
你能解开这道题么?不妨设成未知量,利用已知条件,解方程,答案就出来了。
瞧,多么有趣。
广为传颂的《秀才进京赶考》与《文君复书》,把数字用活,体现了数字别具一格的神韵美。
《秀才进京赶考》,是说明朝时有一位穷书生,历尽千辛万苦赶往京城应试,由于交通不便,赶到京城时,试期已过。经他苦苦哀求,主考官让他先从一到十,再从十到一作一对联。穷书生想起自己的身世,当即一气呵成:
一叶孤舟,坐着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几十载的人生之路,通过十个数字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了。主考官一看,拍案叫绝,并把他排在榜首。
而《文君复书》说的是司马相如赴长安赶考,对送行的妻子卓文君发誓:“不高车驷马,不笔此过。”多情的卓文君听说后却深为忧虑,就叮嘱他:“男儿功名固然很重要,但也切勿为功名所缠,作茧自缚。”说完,司马相如便上路了。他到了长安,由于在家勤奋读书,终于官拜中郎将。从此,他沉湎于声犬马、纸醉金迷,觉得卓文君配不上他了,于是就处心积虑想休妻,另娶名门千金。
一转眼五年时间过去了。一天卓文君暗自垂泪,忽然京城来了一名差官,交给她一封信,说司马相如大人吩咐,立等回书。卓文君接过信又惊又喜,拆开信一看,寥寥数语:“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卓文君乃一代才女!怎会不解其意:从一到万惟独无“亿”!即是无“意”!卓文君一下子明白了,当了新贵的丈夫,已有弃她之意。于是她回信写道:
一别以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月,又谁知五年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又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思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九月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火红偏遭阵阵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三月桃花随流水,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读后十分羞愧、内疚,良心受到了谴责,他越想越对不起这位才华出众、多情多义的妻子。后来他终于用高车驷马,亲自登门接走“糟糠”之妻卓文君,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读上面这些诗,每个人都能明显感到,诗的意境全来自那几个数词,无论是数词的单个应
用,重复引用,抑或是循环使用,看似毫无感染力的数词竟也都能表现出或寂寥,或欣然,或恬淡,或伤感的思想感情。
化妆品在哪进货曾经有两位非常著名的诗人这样写道:像直线一样,爱也是倾斜的/它们自己能够相交在每个角度/但我们的爱确实是平行的/尽管无限,却永不相遇!
爱情,向来是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一个名词。作者用读者都熟悉的平行线,借助数学丰富的意象,巧妙地向读者准确地传达了自己的意思。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想起我在天涯论坛上,看到的网民写的这样一首诗,来调侃数学和诗词的碰撞。那么就以这首《沁园春 数学》来结束我的这篇文章。
              《沁园春 数学》
数苑飘香,千载繁荣,万世流芳。读《九章算术》,何其精彩,《几何原本》,意味深长;复变函数,概统理论,壮阔雄奇涌大江;逢盛世,趁春明日暖,好学轩昂。
难题四处飞扬,引无数英才细参详;仰枷罗华氏,煌煌论,陈氏定理,笑傲万方;一代天骄,A*怀尔斯,求证费马破天荒;欣昂首,看数学发展,无可限量!
参考文献:《情真意切话数学》,张景中  主编,科学出版社。
    《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学术期刊,2011年第6期,张少伶
    《古代诗词与中学数学美》  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