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信仰的⼒量:揭秘深圳南澳龙舞
【编者按】
这段由⼤鹏古城博物馆拍摄的视频,是关于南澳⽕龙舞(草龙舞)最新、解读最详细的作品。
西葫芦在2⽉8⽇发布了深圳⼤鹏半岛南澳镇惊现⼀条“⽕龙”!不少朋友留⾔,希望看到更精彩的画⾯,读到更详细的⽂字。
南澳⽕龙舞第三代传⼈何连胜先⽣提供了上⾯这段视频,也特别鸣谢⼤鹏古城博物馆。
我们同时转发深圳著名民俗专家廖虹雷先⽣关于⽕龙舞来龙去脉和保护现状的⽂章《深圳南澳草龙舞》,以飨各位关注深圳地⽅民俗和历史⽂化的朋友们。
•廖虹雷 | 深圳南澳草龙舞
深圳市舞龙,民间有布龙和草龙两种。⼤鹏半岛上的南澳草龙舞,是我见过诸种舞龙中颇有南⽅沿海特⾊的⼀种民间舞蹈。我听说过西南有⽵龙舞、⼴西宾阳炮龙舞,见识过江南的绸龙舞,⽬睹过⾹港的⾦龙舞,近距离欣赏⼴东新会纱龙舞和湛江东海岛上的⼈龙舞表演。这些龙舞的“龙”都是需要较长时间制作,并且可以反复使⽤;⽽南澳草龙舞最⼤的特点——从制作草龙⾄结束焚化,只⼀天时间,也就是当天割草,当天扎龙,当天舞龙,当天送龙(⼜叫化龙,即是将龙焚烧送进⼤海,拜祭升天),俗称“⼀天龙”。
1
草龙舞的历史
《辞海》⾥对舞龙有这样的阐述:“龙,古代传说中⼀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的神异动物。”“龙舞,也叫‘龙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流⾏于中国很多地区。在传统习惯中,⼈们把龙当作吉祥的化⾝。每逢喜庆节⽇,各地都有‘玩龙灯’的习俗。‘龙’的形象各有特⾊,⼀般⽤⽵、⽊、纸、布等扎成,节数不等,但为单数。每节内能燃烛的称‘龙灯’,不燃烛的,称‘布龙’。舞时,由⼀⼈持彩珠戏舞作舞。此外,还有⽤荷花、蝴蝶组成的‘百叶龙’,⽤长板凳扎成的‘板凳龙’等多种形式的龙舞。”
龙舞,流传历史悠久,上古黄帝时代⼀种叫《清⾓》的⼤型歌舞中,就有由⼈扮演的“龙头鸟⾝”形象。汉代的《春秋繁露》等史籍就有舞龙的记载,到唐宋时期则更为盛⾏,唐代⽂学家张说有“龙街⽕树千灯艳”诗句,南宋词⼈⾟弃疾有“风箫声动,⽟壶光转,⼀夜鱼龙舞”的名句,都是描写节⽇龙灯的盛况的。宋代吴⾃牧著的《梦粱录》记载龙舞更为细致:“以草缚成龙,⽤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之状”。
到清代,制作龙灯的技艺更加成熟,舞龙的场⾯也更加盛⼤。据清代《沪城岁事》记载,舞龙灯“环⽵箔作龙状,蒙以洛,绘龙鳞于上,有⾸有尾,下承以⽊柄旋舞,街巷前导为灯牌,必书‘五⾕丰登,宫清民乐’。”舞龙发展到今天,据说中国龙舞有110种,常见有地⽅特⾊的也有⼏⼗种,如纸龙、布龙、⽵龙、
草龙、绸龙、⽊凳龙、⼈龙、⽕龙、滚地⾦龙、舞醉龙和“铁⽔花龙”。⼈们⽤舞龙的⽅式来祈求⼈畜四季平安和风调⾬顺丰收年景,是我国⼈民众创造的聪明智慧的⽂化习俗。
2
南澳“疍民”舞草龙的来由
丁亥年⼤年初⼆,我和深圳市⾮物产⽂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的⼏位同事,驱车60多公⾥来到南海之滨的⼤鹏半岛南澳镇,观看南澳渔民扎草龙、舞草龙和送(化)草龙的整个表演过程,数千众围观,⼀条长街,龙舞之处,鞭炮礼花冲天,春节⽓氛⼗分热闹,场⾯⾮常壮观。
南澳舞草龙,始于何时?陆地上⽆半⼨⼟地的渔民,不舞海鱼,不舞豚鲨,唯独舞草龙,何因?我⾛进南澳舞草龙的⽼艺⼈李容根和何连胜等⽼⼈中间探访后,略解疑团。 
南澳镇,⾄少有⼆百多年历史。《宝安县志》记载:“清嘉庆年间有南澳村。因西部海澳(海边弯曲可以停船的地⽅⽈澳)海⽔蓝绿,初称‘蓝澳’,后以地理位置易名。今镇府驻地旧⽆圩。从⼤鹏析置后,沿称‘南澳’。”
南澳渔民,旧称“疍民”,⼟称“疍家佬”。清康熙年间重修的《新安县志》载:“粤东地⽅四民之外,另有⼀种名为疍户,即猺蛮之类,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粤民视疍户为卑贱之流,不容登岸。居住疍
户亦不敢与平民抗衡,畏威隐忍,局促⾈中终⾝不获安居之乐。”
古时南澳渔民,受世⼈歧视外,还要受海啸、台风的威胁。“渔民对海具有⼀种既亲切⼜惧怕的⼼理,故在出海前要到附近的神庙祭祀后,才扬帆出海;每只渔船都安置海神位,若遇风险便点烛、烧⾹、祈祷。”(《宝安县志》。新安县、宝安县同属深圳市旧称。)渔民崇拜海神除妈祖之外,⾮海龙莫属。
南澳渔民⼀出港湾,就是⼀望⽆际的南海。旧时⽆雷达,⽆⽓象报告等现代设备,海上突然刮起龙飓风,巨浪瞬间把船翻沉,⼀家⼤⼩丧⽣⼤海。因此,每逢初⼀、⼗五,疍民在船上架起⾹炉,燃烛烧纸,朝天跪拜,祈求妈祖保佑平安。当地渔民代代相传有个晚上,妈祖显灵托梦给南澳的⼀位渔民⽼⼈,说每年的正⽉初⼆晚上,众⼈合⼒⽤舞龙和⾹⽕的⽅式,压制龙飓风,可保出海安全。渔民把梦当真,当年的⼤年初⼆就由有威望的⼈家,组织青壮年渔民
上⼭割野草,扎成草龙,插满⾼⾹,晚上数⼗⼈在沙滩上舞动草龙,奉上祭品,随着震天的敲锣和鞭炮声,向海祭拜。
主持人大鹏
由于他们以船为家,岸上没房没地,只能年初⼆那天就近到⼭头割草,稍晒半天,黄昏将草扎成龙,晚上插⾹舞龙。舞完后不可能把草龙搬回船上贮放,就地在海滩上将草龙焚化,意指龙归⼤海,希望龙王爷保佑来年风平浪静,四季平安,鱼获丰收。
当天割草,当天扎龙,当天舞龙,当天化龙,俗称“⼀天龙”的祭海习俗就这样形成了。据陈新娇⽼⼈(87岁,1992年去世)说过,她10岁时,⼤约民国初期(1915),因官府征税过多,渔民负担过重,迫于⽣计做年他们也要出海。这⼀年的南澳舞草龙祭海推⾄正⽉⼗五才进⾏,结果就在这⼀年内,有⼀户渔民出海打鱼遭受海难。从此,南澳渔民定在⼤年初⼆舞草龙祭海,不敢随便变更。
南澳的舞草龙习俗,全靠⼝⽿传授,没有⽂字资料传承。据原南澳公社渔民⼤队⽀部书记李容根(现年74岁)讲述,他8代前由福建沿海飘泊过来,他⽗亲说过南澳舞草龙有⼀百年历史。解放前,在他⼋九岁时看过⽗亲(李丁,1872年出⽣,1944年逝世)舞草龙祭海。记得他母亲还说过他的祖⽗也是舞草龙活动的⼈。到了上世纪五⼗年代,李容根他亲⾃在海边沙滩上舞过草龙;六七⼗年代渔民新村建起来了,渔民上岸,他当上渔业⼤队书记时还带领草龙队,在渔村每条⼩巷为家家户户拜年。现在,他三个⼉⼦都是舞草龙的⾻⼲。三代舞龙,四代相传。
舞草龙习俗,曾经在“⽂⾰”时期被迫中断10多年。开放改⾰后⼜恢复、建⽴了新的舞龙队伍,特别是2004年春节,祭海场⾯隆重,草龙舞得⾮常热闹,不单本渔村渔民参加,镇上的⼈参加,许多从⾹港回来的原南澳籍渔民和镇外⾯的⼈,也赶来看热闹,观众熙熙攘攘,⼈数达到上万。
3
⼤年初⼆扎草龙 
南澳渔民,历来重视过年舞草龙的习俗。传统的南澳蜑民过年风俗很独特。他们认为春节是神圣⽇,不能喝粥或饭汤,否则出海遇⼤风⾬。吃鱼忌翻⾝,担⼼海上翻船。除⼣晚祭祖要吃斋,因为此⽇弥勒佛坐位。这天最重要的事是祭海神,拜祖先。吃完年夜饭洗“柚⼦叶⽔”,“柚”“佑”谐⾳。零时放鞭炮,叫做“试年更”,⼀年更新。渔民过年⾮常敬重渔船,除“令旗”外,全船重要部位都要装饰⼀番。船头贴福字,船眼贴“龙睛神采”,主桅贴“顺风得利”,船尾贴“海莫扬波”,舵上贴“万军主帅”,船舷两侧货物进出⼝处插上系着红线的树枝以驱邪。船仓门贴上喜庆春联、挂灯笼、摆年桔,整船装扮⼀新。
然⽽,南澳渔民过年最热闹的莫过于舞草龙。⼤年初⼆那天,威风锣⿎敲响,鞭炮此起彼伏,船船户户喜⽓洋洋。港湾⾥青壮年渔民不再出海,也不探亲访友,全天做好各项准备,专门晚上耍⽕龙祭海。
年初⼆打早,渔民们到三四公⾥远的⼭坳割来两种野草,⼀种叫剑草,较长、较硬,便于稳固“龙节”长度;另⼀种是净草,较柔软,便于插⾹,也使⾹⽕舞动时不容易散落下来。割好了10多担草挑回村东头,在天后宫门前稍作晾晒。下午5时左右,⼀百多位渔民们穿上绣着龙图案的黄⾊唐衫裤,腰束红绸,在⼀阵阵锣⿎声中来到天后宫门前的路上,⼀字排开。130多⼈以三五⼈为⼀组,纷纷⽤咸草绳把野草扎成每节长1.2⽶、直径25厘(带有弧度),中间穿⽀⼩⽵⼦的“龙节”;然后再⽤⼀条1⽶多长带桠叉的⼩⽊棍,牢牢把“龙节”撑住。别的地⽅扎“龙⾝”9⾄18节,最长24节。⽽南澳草龙节数达33节,由33⼈舞,意指“⽣⽣猛猛”。扎的节数不能随意,需按当年村中出⽣男丁多少⽽定,最少33节,如果全村有男丁百余⼈便扎60节以上,但必须是单数,历史上曾扎过60多节。节与节之间⽤红绳⼦连接起来,这样
形成⼀条⼋、九
男丁百余⼈便扎60节以上,但必须是单数,历史上曾扎过60多节。节与节之间⽤红绳⼦连接起来,这样形成⼀条⼋、九⼗⽶的长龙。整条草龙由龙头、龙⾝、龙尾和龙珠组成。最难扎的要算龙头了,需⽤直径80厘⽶的⼤箩筐做底衬,四周扎上密匝匝的草,草龙的眼睛⽤⼀⼤把⾹⽕捆扎装点,如今改装两⽀⼤⼿电筒,强光耀眼。龙头额前挂上⼀个5⼨⼤圆镜⼦,以作照妖驱邪。龙头还要配上红红绿绿的⼀堆饰物,使龙眼、龙须、龙⾓、龙鳞活灵活现。此外,还要⽤⼲草扎成圆滚滚的龙珠和三叉形的龙尾。这样,扎成⼀条上百⽶的长龙便活灵活现。
4
熄灯舞草龙
南澳“舞草龙”⼜称“舞⽕龙”,南澳渔民这个风俗,《宝安县志》就有记载:“⽕龙(⼜叫草龙)只流⾏于南澳镇的渔民区。每年正⽉初⼆晚进⾏表演。”。
晚上7时正,舞龙开始。这时天慢慢⿊下来,舞龙队主持⼈何连胜虽已年届花甲,但⾮常壮实,他带领⼏位渔村长者,在龙头前⽅摆上⾹案、⽔果供品,点燃⾹烛、元宝纸钱,向⼤海合掌祈祷,拜祭天神和海龙王。拜毕,请渔村⼀位德⾼望重⽼渔民进⾏点睛仪式,向龙头三鞠躬,并将作眼睛的两扎⾹⽕或⼿
电筒点亮。与此同时,⼤家⼀起点燃数10万⽀⾹⽕,密集插在龙头、龙⾝、龙尾和龙珠上;⼀溜长的⽕龙,顿时烟雾腾腾,⾹⽕闪闪,极为壮观经精选的130多位渔民汉⼦,威风凛凛地在草龙旁就位。随着舞龙队主持⼈何连胜⽼⼈⼀声:“起舞罗!”⼀百多名队员跟着欢呼,两套⼤锣⿎敲起,锣⿎声震天,长串鞭炮,⽕光闪闪,冲天鸣响;接着,⼀位舞艺娴熟的渔民师傅⾼擎⽕龙头,向着天后庙俯⾸三拜,此时,长3公⾥多的街灯全部熄灭,⼀⽚⿊暗中,只见擎起的龙头两眼射出亮光,龙须飘逸,龙⾝点燃的⾹⽕闪闪发亮,形成⼀条长长的⽕龙向着渔民村进发(当时渔民村还没有⼤街,只有⼀排向海的房⼦,⽕龙穿着⼩巷向家家户户拜年。1962年前未建渔民新村时,便在海滩上舞)。⼿擎插满⾹⽕的龙珠,边倒退边引导⽕龙头前⾏。
为引路安全,何连胜等⼏位壮汉⽤⼿拉护着龙珠舞者,同时护送着龙头,跟随锣⿎节奏⾛⼋字马步,进三步,停⼀步;⽕龙珠引诱着草龙去扑抢、玩耍。戏耍是模仿想象中的蛟龙扑抢宝珠的动作,忽左忽右,忽⾼忽低,或摇头,或摆尾,或矮步⾛,或踮脚舞动,舞成蛟龙出⽔,戏珠漫游,摆尾脱⽪,特别是龙珠戏舞,龙头跟着舞动,龙头舞向右,长长的龙尾就摆向左,龙头舞向左,长长的龙尾就摆向右。为使⾸尾长达百⽶的舞龙队员听见锣⿎,步伐协调,安排龙头⼀套锣⿎队,龙尾⼜⼀套锣⿎队, 全体舞龙者合着锣⿎点,逶迤曲折地舞动前进。
龙头所到之处,临街的渔家门⼝或商后,各⾃点燃1万响⾄10万响的鞭炮,在鞭炮⽕光中,龙头趋前拜年,鞭炮越多越响,龙头舞得越来劲。⼀路鞭炮在近⾝炸响,毫不畏惧的舞龙头者,以最敏捷的⾝⼿和
熟练的技巧,左右虎步前⾏。这优美的舞步、强健的体魄和敏捷⾝⼿的龙头师傅,往往被⼈们视为英雄。
龙头插的⾹⽕多,加上本⾝的重量,⾜有六七⼗⽄。所以舞龙头者花⼒⽓⼤,需准备15⼈轮换,每⼈舞5⾄10分钟就会⽓喘吁吁,加上鞭炮浓烟熏焗,必须换⼈。龙珠准备5⼈换舞。第⼆节也要配2⾄3⼈,因为龙头插的⾹⽕多,温度⾼,烟雾浓,⽕龙向前舞动,⾼温浓烟向后飘,第⼆节舞的⼈也⼗分⾟苦。⼀条焰⽕闪闪的长龙伴着锣⿎声,且舞且进,浩浩荡荡,不时有⼤⼈⼩孩从龙⾝底下穿过,以求龙马精神,新年⾏运。只因为没有街灯,容易发⽣安全问题,龙岗区公安分局调来150名警察,沿舞龙队伍两侧拉起警察警戒胶带,才没有让⼤量众穿插。⽕龙舞⾄渔村前街⼗字街⼝,龙头转向⼴场,龙⾝⽴即转成⼀个⼤圆圈。龙头向南⽅拜三拜,(传说龙是从南海跃起),接着,再沿沿海码头⽅向舞去。
本来⽩天天晴⽇朗,谁知,草龙⼀“起舞”时,洒下了⽑⽑细⾬,舞到⼴场时,⾬点变⼤,但是到海边化龙时,⼩⾬停了。⽼百姓说“龙”显灵了,龙从海上带出⽔来,像北⽅瑞雪兆丰年⼀样,南澳渔民会获个丰年。主持⼈何连胜告诉我们,更巧的是有⼏年眼看着要下⼤⾬,⾬⽔会把草龙的⾹⽕浇灭,舞不舞?舞!他们决定风⾬⽆阻。结果,当把草搬出来扎龙时,乌云散开,滴⾬未下。
5
海边送草龙
晚上8时左右,舞草龙的队伍来到⼤海边⽉亮湾码头,渔村男⼥⽼少⼏千⼈,围住⾼⾼的堤坝围栏,⼀起观看送龙仪式。
在锣⿎声中,⽕龙向西北⽅向拜三拜(传说龙归西北⽅安⾝),燃放鞭炮,然后把龙头放在海边码头⽔泥地板上,⼀节⼀节“龙⾝”依次叠上,最后龙尾放下时,主持⼈何连胜领着舞龙队友,⼀边燃烧纸元宝、蜡烛和龙⾐(纸上画的龙⾐),⼀边祭拜。然后点燃草龙。站在海堤上的渔村众,也把⼿中各⾊彩珠、鲜花、祭品抛向⼤海。刹那间,海边锣⿎威震,草龙燃烧,焰⽕冲天,鞭炮齐呜,烟花绚丽,⼈们欢呼呐喊,祝福新年“风调⾬顺”、“鱼虾满仓”!当草龙化为灰烬时,何连胜等⽼⼈喃喃细语,轻轻把草龙的灰烬扫进⼤海,⽬送着它随那海浪飘向远⽅。
这时码头、街灯全部亮了起来,舞龙队员和渔民们带着欢乐、吉祥慢慢离开码头。
草龙舞从扎龙、舞龙到送龙整个过程,历时三四个⼩时。南澳渔民⼜热热闹闹地耍乐了⼀个⼤年初⼆草龙舞节。
6
南澳草龙舞的特征和价值
南澳草龙舞,于2006年12⽉被批准为深圳市⾸批⾮物质⽂化遗迹保护项⽬,2007年6⽉⼊选⼴东省第⼆
批⾮物质⽂化遗产代表作。我认为南澳草龙舞有3个明显的特征:⼀、源于渔民⽣产习俗特征:舞草龙习俗源于南澳渔民在海上⽣活和作业的需要,希望舞⽕龙能镇住蛟龙,出海捕鱼时风平浪静,合家平安。由于渔民贫困,只能廉价取材,上⼭割草扎龙;因为疍民船艇如蛋壳般⼩,岸上⼜没地没屋,不能⼤量贮放舞草龙的物资,所以产⽣了当天割草、当天扎龙、当晚舞龙和化龙的独特舞草龙习俗。⼆、蕴涵民间信仰习俗特征:当南澳渔民在旧社会⽆法征服海洋的时候,只有借助神的⼒量,增强⾃⼰的信⼼和勇⽓,因⽽就想到龙。通过舞草龙的形式和⼀整套祭拜程序,祈求海神和妈祖保佑,寻求和激发⼀种精神⼒量。三、充满节⽇喜庆⽂化特征:南澳舞草龙习俗固定每年⼤年初⼆的时间、固定在天后宫⾄海滩⼀带的地点,百年不变;既是娱神、娱⼈的民间狂欢,⼜使传统的春节,增添龙的图腾和地⽅祭典风情的民俗⽂化含量。
今天传承和研究南澳草龙舞,有如下三⽅⾯价值,⾸先,历史价值。舞草龙祭海习俗,体现了南澳渔民的传统社稷⽂化,承载着南澳渔民历史⽂化信息和原始记忆。南澳渔民长期在海上飘泊的历史,和不稳定的⽣活环境,通过“⼀天龙”娱神及祭祀天地神的形式,使古⽼的渔民⽂化得以保持和延续。这对研究南海渔民的⽣产、⽣活历史演变,具有⼀定的参考价值。
其次,民间艺术价值。舞草龙祭海活动,是深圳典型的渔民⽂化风俗,它较突出地反映了解放前渔民的社会地位、⽂化思想、民间信仰和⽂化内涵;通过扎龙、舞龙和祭海形式的民间艺术展现,对挖掘和弘扬深圳地区沿海渔民传统的⽂化艺术,具有较好的参考作⽤。
再次,社会价值。舞草龙活动固定在春节期间,和中国传统的喜庆⼤节相结合,除了展⽰南澳渔民的智慧以外,还给地处边远的渔村营造喜庆热闹的节⽇⽓氛;万民同乐,丰富众精神⽂化⽣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