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山村支教感人事迹精选篇1
在十七年的从教生涯中,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热爱学生、团结同事,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这么多年来,我他深受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的赞许。从教十七年来,始终奋斗在教学第一线,从周围的教师和学生中学到了很多东西,这对他来说是一笔财富,是人生最宝贵的经历。
一、锤炼思想、提高境界
作为一名教师,他深知学习是终身的事,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思想上与时俱进、在业务上强人一筹,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在十七年的教学工作中,他忠实于党的教育事业。平时注意学习党的各项时事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并运用学到的政治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在五尺讲台上,他认真执行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按照党的教育政策、教学大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全心全意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无论在任何岗位,他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已任,志存高远、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
二、钻研业务、更新理念
他作为一名一线的英语教师,积极改进和完善英语教学方法,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努力提高全体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开动脑筋、钻研业务,虚心向同行请教;及时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对学生严而有度,与同学们真诚相处,用爱与学生沟通。同学们都认为他是值得依赖的教师,又是亲密的好朋友、值得尊敬的长者。因为有了爱和喜欢,同学们都比较喜欢上他的课。
他勤于学习,精于业务,乐于奉献。教书时间越长,他越感觉自己的知识匮乏,学习自然成为头等大事,所以他总是利用工作之余,多方搜集材料,阅读报刊,更新教育理念,了解课改的新动向。多年来,他持之以恒地主动学习课改理论,掌握《新课标》的基本精神,阅读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书籍,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
三.踏实工作、取长补短
夫妻间最平凡感人的话走近他,你会发现,他的工作作风就是无论做哪一项工作都是脚踏实地、尽心尽责,都是高标准严要求,每一项工作都是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他把自己学到的班级管理经验与学校的实际工作密切结合起来,促使班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他不分昼夜的辛勤工作,
仔细阅读分析其他老师的创新课、研究课,并和其他教师一起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每次听课后,他都会认真评课,帮助授课者出优缺点,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也使自己学得了不少经验。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他不但教给学生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技能。几年来,他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争取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虽然学生的智力水平千差万别,但他相信只要我努力了,他会让每一个学生学到应该学到的知识。在工作中认真分析不同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班级采用不同的方法授课。在教学中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工作的重点,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把学习变成快乐的情感体验。
四、创新教育、不断进取
做为一名教师,要有勤勤恳恳的创新意识,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这么多年来,他给大家的印象是,言语不多,做人低调,为人谦逊。但是,在工作上,却是善于动脑,乐于挑战。多年的工作中,经常从小处着手,从学生关心的事寻求最佳教育时机,给学生春风沐浴般的教育。热爱学生,讲究工作方法,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有总结。重视班干部的作用,能针对不同时期学生思想的变化采取相应对策。
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经常与学校、组长、其它科任老师、家长沟通,使对学生的教育趋于同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治能力。多管齐下,分层推进,在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中付出了艰苦努力。同他们促膝谈心,解决他们生活上、思想上各种实际困难,体现出教师同学生同甘共苦,肝胆相照。使他们跟上全班的进步步伐。认真写好心得体会,积极参加县市省组织的教育论文比赛,教研成果突出。
作为一名教师的他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珍重合作。与学生、家长、教师都能很好相处,达到工作所需要的环境,在工作中能和每位教师和睦相处,精诚团结,共同把工作做到最好。“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罗丹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这句话。工作着,快乐着。
偏远山村支教感人事迹精选篇2
专题片从侯长亮选择支教的原因、教学育人方法以及他与妻子相识相爱携手守护山村孩子的读书梦三个方面展开故事。侯长亮小时候家里非常拮据,他个人艰难的求学经历让他坚定了毕业后去支教帮助更多贫困学子的志向。他说:“因为自己这样的成长经历,我深知穷人家孩子读书的不易。对于那些偏远山区的孩子来说,更需要老师去引导他们变得坚强自立。”
谈到支教的育人感受时,侯长亮认为,教育学生最重视的应该是孩子心灵和精神方面的教育。他希望大山里的老师有更多的机会外出学习充电,这样他们才能更快地成长起来,优秀的师资才是山区教育的根本。谈到支教地点的选择时,侯长亮表示哪里缺老师他就往哪里去,“我通常都是在网上寻教师资源紧缺的地区和学校,支教一段时间后,学校的师资力量改善了,学校不缺老师了,我就离开,去寻下一个紧缺教师的地方。”
而在山区支教的经历,让侯长亮收获了一份美丽真挚的爱情,而他与她的妻子正是因为有着共同的支教梦想而结缘。如今,侯长亮夫妻两人相互支持和帮助,共同致力于大山深处的教育事业,陪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虽然条件艰苦,可他们甘之如饴。侯长亮希望他们的支教故事,能让更多人了解山村教育,吸引更多人为偏远山村的孩子们而坚守三尺讲台。
2011年毕业于湖南文理学院计算机与电气工程学院的侯长亮,同年6月他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前往广西瑶族大石山区开始了长达10年的支教生涯。他2015年至2017年在贵州苗族山区支教,2017年8月至今一直在云南山区支教。
2021年11月,侯长亮十年如一日坚持到山区支教的感人事迹,先后被新华网、人民日报、人民网、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主流媒体报道点赞,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为青年学子
树立起了励志榜样。
偏远山村支教感人事迹精选篇3
一副银边眼镜,脸上微笑淡淡,破旧的深蓝T恤领口还有些参差不齐的线头,脚上泛白的粗布鞋,右脚大拇指处,一道小口子若隐若现。
看到鞠英年的第一眼,你不会想到这个朴素的中年支教老师,曾拥有如下头衔——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摩托罗拉天津厂制造总监和总经理、UT斯达康全球供应链高级副总裁、创科实业有限公司制造运营副总裁。
脱下西装,换上布衣;走出都市,走进大山;当“高大上”的写字楼转换为山乡小学的三尺讲台,优渥生活变成了粗茶淡饭,他只用一句话诠释:“我选择支教,不只是为了实现年轻时的情怀和梦想,也想尽微薄之力,为山区的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让他们成为飞出大山的‘金凤凰’。”
选择——做一点贡献 圆一个梦想
鞠英年,天津人,今年57岁。数年前,为孩子前途,前往加拿大陪读。去年,小孩子已如愿上了大学,他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使命”,自身也已年近花甲。“人生到了这个阶段了,我得做点自己想做的事。”
做什么?鞠英年心中并没有想好,但他决定了一件事——回国,到了国内走走看看再决定也不迟。
回到祖国,鞠英年到了重庆,先后到石柱县和潼南区走访调研,最开始,他准备选一些扶贫类的事情做,但2020年全国已经宣布脱贫,经过多年奋战,如今的扶贫工作中能做的事情已经不多,他开始转变思路。
多方走访,他发现了一个现象。现在的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缺失,孩子们接受到的音体美等教育也十分缺乏。看见这些懵懂、稚嫩的脸庞上透出的过早的懂事与成熟,看到他们课后服务不足,放学后无事可做,鞠英年总有抑制不住的心疼。他想,他必须做点什么。
怎样帮助他们?朋友帮忙捐助资金?这只能帮一时。如何才能给他们带来真正的长久的帮助?鞠英年在寻答案。
“我们差的不是物质,差的是老师。”一次走访中,他听到某学校负责人这样说,这让他一下子打开了思路——支教!
此刻,儿时想成为老师的梦想再次被唤醒,那颗被深埋的种子一抓住这个机会就破土而出,它要开花结果的劲头再也无法被阻挡。
“从小就想要做一名教师,一晃这么多年,再不去实现这个愿望就来不及了。”鞠英年下定了决心。
逐梦——到最偏远的地方 授生以“渔”
说干就干,鞠英年一直是一个行动派。多方打探后,鞠英年联系到了重庆小书包公益助学中心,了解其教学理念后,加入了这个团体。
“我想,我要去,就去最远的山区。”与中心沟通交流后,鞠英年被派到城口,成了一名不要一分报酬的支教老师。
他“支教生涯”的第一站在高燕镇第一中心小学,担任6年级数学教师。在顺利交完毕业班后,他于今年9月份“转战”左岚乡第一中心小学。
“以前没有教过书,所以我一边教书一边在思考。”鞠英年说道,在高燕小学,他发现学校主要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水平都还不错,但音体美和课后服务明显缺乏,这让他觉得自己应该转变思路,从这些方面为孩子们服务。
定下了目标,到左岚小学后,他没有选择教授语文、数学等主科,与学校领导商量后,成了3、4、5、6四个年级的英语老师,3、4两个年级的自然科学老师。
在教学的同时,鞠老师还想方设法开展课后服务,在孩子们放学后,他每天都会辅导愿意留下的孩子完成作业,并且开设了国际象棋兴趣班,教授孩子们下国际象棋。他还积极与学校老师沟通,引导其他老师开设不同类型的兴趣班,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今年暑假,他自费组织了杭州绘画夏令营、北京航空航天夏令营,带领山里的孩子们到外面“开了开眼界”。
“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是知识教育,还要素质教育,拓宽他们的眼界。”鞠英年的这句话就是他所做一切最好的解释,他说,要让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且有足够的眼界,学生才能真正成人,而不是成为“书呆子”,这就是他的教育初衷。
偏远山村支教感人事迹精选篇4
乔冬梅,女,1973年出生,大学本科学历,1991年参加工作,中小学一级教师。
她从教以来一直在本村教学,默默耕耘,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她在教育战线上已经工作了26个春秋,26年如一日,以校为家,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一直担任小学班主任并任教语文。
“爱”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对班主任来说又是一个应该时刻铭记的话题。“爱”是教育的纽带,“爱”是沟通的桥梁,“爱”是转化的前提,“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爱”不应该只是提供给优等生的温床,而应该是培养所有学生茁壮成长的土壤,为了把“爱”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育教学中她力求使每一类学生都能得到愉快的心境,巨大的动力,充足的机会,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