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谣教案(最新4篇)
 
《长城谣》说课稿 篇一
    大家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现代诗《长城谣》,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长城谣》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现代诗单元,作为诗歌单元,它力求唤起回忆,引起共鸣。诗歌作为一种特别的文学形式,有着极其鲜明的文体特点。其体现在各个层次的美感是极具感染力的。而本诗中表达的乡情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普遍情感。我们在七年级课本中选编的余光中的《乡愁》一诗里已经沐浴了这种情感的光辉。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据此,结合诗歌本身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准确认读生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义。
    2、了解现代诗的语言、结构特点,懂得断句。
    3、朗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诗悠远的意境和作者的思乡之情。
    过程与方法:按照倾听配乐诗、反复诵读、分析探讨艺术特的程序进行,培养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激发爱国、爱乡情感。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
    1、 在诵读中培养对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力。
    2、 体会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思念与热爱,激发爱国、爱乡情感。
    3、 本课的难点:理解意象对于抒情的作用,并能够运用恰当的意象来表达某种情感。
    二、说教法:
    需要指出的是,所教的`班级有相当数量的外来工子弟,诗中渲染的乡情无时无刻不在他们心中激荡,这是可以好好利用的。还有就是学生层次参差不齐,来自农村小学,整体基础比较薄弱,文学功底较浅。但学生比较活跃,上课积极,对朗读有浓厚的兴趣。在初一时已经经过了一个单元现代诗的学习,其中有余光中的《乡愁》,主题和本诗相近。在本班已经实行了近一个学期的小组学习模式,同学熟悉分组讨论的形式。因此在教学中,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创设情景,引起共鸣,充分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协作解决具体问题。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诵读法——多层诵读,逐渐深入。
    3、小组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加深理解。
    其中小组协作学习主要用来解决本课的难点——意象的理解与运用。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
    另外,本课还要运用多媒体来展示字词,提出问题,提供示范指导学生诵读。
    三、说学法:
    在本课开始阶段,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习兴趣之后,还要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通过指导学生采用某些具体做法来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并积极地解决问题。
    本课中指导学生运用的学法具体如下:
    1、诵读法——诗歌以情动人,文质兼美,适合诵读,在诵读中体味诗歌情感及意境。
    2、勾画圈点法——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勾画,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讨论法——对某些难点,通过同学间的积极讨论参与,不仅能够加强协作,也能从其他组员那里得到启发。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训练学生
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作者及作品。通过展示图片,激起同学的爱国爱乡情感,引导同学体会主要意象——长城的内涵。
    (二)掌握生词,齐读全诗,再默读,整体感知,把握各节内容,理解情感,从而整体把握诵读感觉。
    (三)课件展示,朗诵欣赏。
    (四)分节赏析。
    (1)第一节:刻画长城。
    小组讨论,明确内涵——对长城的描述,对历史的观照。
()    语调深沉、舒缓。
    男生齐读第一节,体会情感,并做读后点评指导。
    (2)第二节:依恋长城。
    小组讨论——不能成诗、成篇的内涵;意象。
    女生齐读本节,体会由抑而扬的语调变化。
    (3)第三节:梦回长城。
    小组讨论:“应”字的理解——向往与想象;不眠的梦——希望有梦但好梦难成。
    语调深沉悠远。
    齐读本节。
    (五)再度诵读感悟。
    (六)总结全诗: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
    (七)作业布置:1、制作读书卡片,收集表达乡愁的名句;
    2、仿照本诗,运用典型意象写一首小诗表达对家乡或母亲的赞美。
    (八)板书设计。
    思乡之情
    第一节:刻画长城(舒缓悠远)——观照历史
    第二节:依恋长城(由抑而扬)——集中抒情
    第三节:梦回长城(深沉悠远)——好梦难园
    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言质朴
 
长城谣教案设计及反思 篇二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感悟,获得审美愉悦。
    2、通过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会欣赏诗歌,更好地品味诗歌。
    3、在学习诗歌中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4、学习会仿写诗歌。
    【教学流程】
    一、以“境”导读
    1、有一种情感,曾经流淌文人骚客的笔端,像涓涓的细流汇成的江河。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吟唱)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而现在,
    乡愁是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这是一种什么的情感?(乡愁 乡思)
有关长城的诗句    2、作者简介
    席慕蓉,台湾女诗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祖籍内蒙古,长在台湾,20世纪八十年代回故乡。
    二、以“法”引读
    1、你们以前读过诗吗?读诗有什么方法?
    2、先学生读,再教师范读,让学生作比较,谁得更好?好在哪里?
    学生给生字注音,学生讨论划分节奏,教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体解决难点。
    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焚起 敕勒
    3、推荐学生朗读。
    三、以“情”赏读
    1、你认为应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
    2、教师范读
    ⑴学生关上课本,体会诗的感情。(思乡)
    ⑵从哪些诗句可看出?(第三节)
    ⑶要做梦,须入睡;无眠,则未入睡。那作者说“无眠的梦”,不矛盾吗?如何理解这样的矛盾呢?(作者想回家乡想得夜不能寐,希望自己能早日回到家乡。)
    四、以“议”品读
    1、诗的感情如何表达呢?(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
    2、男女生轮读,想象。借助了什么事物?(敕勒川 阴山下 月 黄河 长城)
    3、为什么要借助长城?有何深意?(组织学生讨论:因为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长城是祖国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作者的心灵深度更是故乡的象征,是自己的爹娘。)
    4、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教师朗诵第一节,学生想象,想到了什么?
    5、这种爱国之情非常非常的浓烈,你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第二节)
    6、自由朗诵第二节诗,说说要读出什么样的味来。
    7、比赛朗诵,互相评论。
    五、以“听”背读
    1、学生推荐一个学生来范读,其他同学关上课本听读,准备背诵。
    2、学生背诵。
    3、假如席慕蓉就在我们教室听课,你想跟她说些什么?提些什么问题?
    六、以“仿”创读
    1、假如要我跟她说,我想说下面的话,同学们想听听吗?那下面我说了,你们把你们自己当作席慕蓉,那想又会跟我说些什么呢?
    “慕蓉奶奶,我读了你的诗,我为你浓浓的故乡情节打动了,我也想学写一首诗,你能帮我指点点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写作要求。
    ⑴诗句形式:
    ⑴尽管……
    尽管……
    你……
    ⑵为什么……
    而……
    有……
    有……
    有……
    ⑵可以将“⑴⑵”连起来写,也可以分开来写,也可以写一句二句。
    ⑶要传达一种感情。
    ⑷要有具体可感的事物。
    2、学生朗诵自己的作品,师生赏析。
    【板书设计】
    板书1: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焚起 敕勒
 
长城谣阅读答案 篇三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
    尽管夺了焉支(1)又还了焉支
    多少个隘口(2)有多少次悲欢啊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
    蹲踞在荒莽的山巅
    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
    写你不能成篇
    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
    有你千年的面容
    有你的云 你的树 你的风
    敕勒川 阴山下
    今宵月应如水
    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
    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注:(1)焉支山,一称燕支山、胭脂山。在甘肃永昌县西、山丹县东南。山势险要,历代驻兵防守。(2)隘口:狭窄的山口。
    6、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节刻画了长城的形象,“无情”“蹲距”“冷眼”都是写长城是历史的见证。
    B、第二节“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抒发了凝聚于长城的炽烈的民族情感。
    C、第三节写诗人对故乡和长城的遐想,月如水,黄河入梦,吟唱的都是思乡的深情。
    D、这首诗再现了长城脚下不断争战的历史,歌颂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长城“冷眼看人间恩怨”,它冷峻、无情,诗人借刻画长城,抒发了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
    B、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咏叹历史的短暂与长城的永恒,给人以凝重苍凉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