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玉门关的诗句18篇
春风吹度――玉门关
摘自:《塞外地图》
荒凉的边塞大漠,让你想到的是“孤烟”还是“落日”?是黄沙还是咆哮的战马,或是将士们的奋勇厮杀呢?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在《出塞》一诗中是这样描绘大漠边关的景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春风不度的玉门关,就是出了敦煌,丝绸之路在天山以南分南北两路的一个分叉口,即丝绸之路北路必经的关隘。它是中国汉代长城关隘及障塞烽燧(烽火台)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约80公里处。据传,著名的和田玉就是从这里输入中原的,故名玉门关。自汉魏起就是中西方交通的主要门户之一。
河西走廊归汉以后,内地通往西域的印度、伊朗、西亚以及欧洲诸国的通路被打开了,中西开始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中国特有的丝绸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音乐、宗教以及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也从此传入中国。人们把东起长安西安,联络亚、欧、非三大洲,遥遥数千里的交通大道称
为丝绸之路。这条路自敦煌以西分为两路,一条出敦煌向西北经玉门关、鄯善北行,叫天山北路;一条出敦煌向西南经阳关、安南坝,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行,叫天山南峰。因此,玉门关和阳关也就成为丝绸之路上通往西方的重要关卡,是西行商旅和文臣武将的重要停息站。
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
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东西走向的长城蜿蜒逶迤,一望无际,
每隔5里或10里,就筑有一座方形烽火台,在长城烽燧的周围,还有明
显房屋遗迹。在东西长城之南,另有一支南北走向的长城,绕过玉门关西侧,向南直达阳关,关城北坡东西走向车道直通西域。玉门关关城全用黄
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残高9.7米,城墙上宽均为3.7米,东西墙下宽4米,西北墙下宽4.9米,开西、北两门。城顶四周有宽1.3米的走道,设有内外女墙。城内东南角
有一条宽不足1米的马道,靠东墙向南转上可直达顶部。
整个玉门关呈方形,所以又名小方盘城,东西长24米,南北宽24.4米,墙残9.7米,西北各开一门,东南角有马道通达城墙顶,顶宽尚存
3.7米,墙体保存完整。北望长城,犹如龙游翰海,俯仰关外,大地茫茫,人迹罕至。
我们到达玉门关已是午后,强烈的阳光照耀着城堡和黄土。我缓缓地
通过关口进入堡内,伸出手轻抚着2000多年前的黄土,稍一用力,它们
就已经轻轻地洒落下来。堡内堆放着一根枯萎的树干和几扎野草,与整个
环境形成和谐的情氛。阳光投射下来,在城墙上落下斑驳的阴影,隐约可
以在明与暗的对比中感觉到天上云朵的飘动。除了风声,除了自己低沉的
脚步声,再没有其他声息。我在城堡内闭目凝神,瞬间,一种心绪强烈地
要求穿越时间与空间,把我带到“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年代。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理解
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
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
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的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这
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值得细
细揣摩品味。
或许,玉门关太简约太微小了;或许,应该在残红如血的时分到此遐想。然而,当我置身于一片空旷之中,与一个伟大时代的遗存两相面对时,强烈的感应使所有的“或许”都显得无足轻重了。在孤独的玉门关,我分
明感觉到了一份历史的厚重,这份厚重来自于自然与人文与人类活动的巧
妙结合。
有关长城的诗句西汉后元三年(前141年),15岁的汉武帝刘彻登极,在54载的执
政生涯中,开创了西汉最为辉煌的时代。他一生致力于解决西北边陲的游
牧民族问题,可是,纵使他的军事行动一再获胜,纵使他有功炳赫赫的霍
去病,纵使他设立了玉门、阳关,在去世前他的目的仍然没有达到。
1000余年前,唐人王之涣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句中赋予了玉门关新的生命和意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了“旗
亭画壁”的故事,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以诗会友,“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曲“凉州词”
唱出了盛唐气度,让玉门关成为国人心驰神往的地方。
随即盛唐边塞诗人岑参也写下了关于玉门关的著名诗篇。
从军行七首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这首诗写了西北边塞的烽火台,戍楼,黄昏秋风,但他的注意力不在
对征战生活和边塞风光的描绘上,而在征戍将士的思想感情上,即主要着
眼点还在那个在戍楼上独坐思家的士卒身上,尤其是在他的心理活动上。
诗的一、二两名“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写了在广漠的边
塞上,在一座边城的西边,矗立一座了望和报警兼用的烽火台,一位戍卒
在战斗和执勤之暇,迎着从湖上吹来的带有苦涩味道的海风,独自坐着。
在王昌龄的笔下,这些边塞环境只是提供了人物心理活动的背景,中心却
在这个背景上活动的戍卒的内心历程上。“独坐”两字透露了戍卒的孤独
和思绪。戍卒吹奏起了“伤别离”的乐府歌曲《关山月》。从戍卒呜呜咽
咽的羌笛声中,传递了思乡念妻的浓烈情绪。他纵然想以笛声来平息思绪,但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愁容,怎生消得。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延,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有了很大的突破。
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
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最喜
欢的是其中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一句。
李白似乎对玉门关有着特别的偏爱,还留下了一首《子夜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就是让人遐想的关隘。我在堡内转了一圈,从东侧的关口步出,极
目四望,竟然一派大好河山。玉门关似乎是一道地理上的天然分水岭:不
远处是一座古代的烽燧,在风雨的侵蚀下黄土已经渐渐在脱落。玉门关之
东北一隅是处低地,绿草如茵,一牛羊正低头悠闲地吃草。目光随着这
片草地向远处延展,则是连绵的沙地和更远处的山。往正北是一面湖水,蓝得眩目,平静的样子让人顿时进入忘我之镜,这个湖形的水系便是疏勒河。河旁是瘦削的汉长城,像一道道马的脊背曲折地延伸着,历经风雨,
它们还在坚强地抗争着。玉门关南侧,则是低矮的芦苇吐着青枝迎风摇摆,在黄的荒漠中给人诧异之感,生出许多揣测。从放牧的牛羊可以得知这
里还有人住的,一座简陋的房子相伴着玉门关悄悄地挺立着,好像在尽着
某种责任。飞翔的云朵、青翠的芦苇、碧蓝的河水、黄的土地、长城、
古关以自己的方式展现着各自的美,黄、绿、蓝三种调在古老的玉门关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