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著名乐队排名
世界最佳艺术家:猫王   
世界四大乐队:Thestones(滚石乐队) 
            Thebeatles(甲壳虫乐队) 
            eangle(老鹰乐队) 
            BEYOND(超越乐队)   
世界第一吉他手:艾力*克普敦(吉他皇帝) 
世界第二吉他手:黄贯中(吉他至尊) 
世界第三吉他手:桑塔那(吉他高高手)   
终身金针奖:Thebeatles乐队主唱:约翰*列农   
          BEYOND乐队主唱:黄家驹   
最佳歌曲:老鹰乐队:<<加洲旅馆>> 
        甲壳虫乐队:<<黄潜水艇>> 
        BEYOND乐队:<<光辉岁月>> 
        猫王:<<何去何从>>
欧美十大摇滚乐队排名
欧美十大摇滚乐队第1名:The Beatles(披头士乐队)
上榜理由:他们用音乐改变了世界,让我们的行走不再孤单
经典指数:★★★★★
欧美十大摇滚乐队第2名:Rolling Stones(滚石乐队)
上榜理由:摇滚不仅仅是音乐,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经典指数:★★★★
黄贯中
欧美十大摇滚乐队第3名:U2乐队
上榜理由:人类的灵魂囿地在U2摇滚的烘衬下澄静绽放
经典指数:★★★★
欧美十大摇滚乐队第4名:Queen(皇后乐队)
上榜理由:它让摇滚穿上了华丽的衣裳招摇过市
经典指数:★★★★
 永不凋零的艳丽花朵
  (文:游萦)
基本信息
  乐队名称:Queen (皇后)
  组建时间: 1971
  国 籍: 英国
  风格类型:Album Rock(专辑摇滚)、Arena Rock(舞台摇滚)、British Metal(英国金属)、Glam Rock(迷惑摇滚)、Hard Rock(硬摇滚)、Pop/Rock(流行/摇滚)、Prog-Rock/Art Rock(前卫/艺术摇滚)
引子
  无数摇滚乐迷怀念着六七十年代,那一个灼烧般的,带着炽烈与灰烬气息的疯狂年代。二战后的平静是一个愈伤期,也意味着一大片迷茫的浓雾,所有人在压抑中迷失方向,空气中封存着躁动的危险因子,一切显得那么陈腐可憎,一切等待着被破坏,被覆灭,被重建。
  一愤青们首先拖着他们肮脏破旧的牛仔裤,被着一把随时有可能被砸碎的吉他跳上街头,狂笑着嘶吼着,挥舞着愚蠢而有力的拳头消耗他们的青春。英国,这个由危险而冷峻的物质构成的孤岛,这个大西洋中显得阴郁而溢满火药味的古老战舰,成为这场躁动的舞台。披头士的蘑菇头引来少女们的阵阵尖叫——但这不是全部,The Who用吉他残片引爆了全场的疯狂 ,Rolling Stone孜孜不倦地甩着蓬乱浓密的长发在街头的舞台上咆哮着,Sex Pistols
坏笑着给专辑封面上英国女王的耳朵别上别针…… 一切在不安与死寂中开场,若干年后以决绝的姿态扑向覆灭。其间,英伦三岛的肥沃土地上疯狂滋长着各种植物——苔藓还是向日葵,荆棘还是紫罗兰,这都不重要。它们都以自身的存在继续着那个时代的疯狂,其中,有一朵花最为艳丽,盛开的也最为放肆。
  它的名字叫Queen。
  之所以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渲染那个由嬉皮士运动,朋克运动等等交织的时代,是因为那一切都是Queen,这朵艳丽花朵的温床。它吸收着那些带着腥味与热度的养料,却绽放出有别于粗糙朋克们的华美与优雅。Queen,这是一支风格无法被界定的摇滚乐队,它有着招牌式的华丽吉他Solo,却不似一般金属乐队的繁冗嘈杂,而是在宏大与华丽中渗出一丝规整与隽永;它早期的作品泛着些许实验味道,却不似Pink Floyd般空荡清冷,而是沾着人间烟火的暖意;它也曾有过自省与探讨末日的歌词,却并非哥特乐队般整日沉在凄绝(或是故作凄绝)的异世界里。它属于人间,扎根尘俗,却透着超尘脱俗的芬芳。
 
主唱Freddie Mercury
 华美,就连四位成员的面容也一样,有时你很难从他们秀丽的脸蛋上相信他们是实力派。主唱Freddie Mercury有着波斯血统,骨骼奇骏,狭长的眼梢泛着一丝阴柔;吉他手Brian May则是一位标准的英式美男——挺拔的鼻梁,分明的轮廓透着高贵的忧郁;贝司手John Deacon的微笑永远是个谜,柔和的面部线条在寂静中熠熠生辉;鼓手Roger Taylor的美已经无法形容,芭比娃娃般无懈可击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热情的笑容。
发展
  追根溯源,Queen的诞生是建立在乐队Smile的基础上的。1968年,英国伦敦帝国大学的Brian May带着他自制的吉他Red Special与医学院学生Roger Taylor,以及同学Tim Staffell成立了Smile。乐队风格主要为硬朗的重金属,Brian富有感染力的吉他solo在这个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oger有力而具爆炸性的鼓点也初具端倪。而这时的Freddie Bulsara,后来的Queen灵魂主唱刚从伊令大学毕业,并在毕业后的服装生意中认识了Roger Taylor,也因此成为Smile第一批听众。不过,这个时期的Freddie辗转于数只乐队中,并未加入Smile,值得一提的是,那时的他与乐队的每名成员都私交甚笃——生意伙伴Roger Taylor后来干脆让Freddie搬进了自己的公寓,Tim Staffell更是他多年的同学。或许正是这为日后Queen的默契奠定了基础。
  不久,Tim Staffell决定离开Smile,从另一支乐队Sour Milk Sea解散风波中出走的Freddie在Tim走的同一天便加入了Smile。这一成员变动对于日后的Queen是有里程碑意义的。而后Freddie决定将乐队名改为Queen。1971年2月,毕业于伦敦大学切尔西学院电子工程系的John Deacon正式加入Queen。乐队宣告诞生。
  John Deacon花了些时间融入Queen这个团体,他的加入有些阴差阳错的味道。招贝斯手时,Freddie的一位朋友Chris也参与了竞争,Chris同样技艺精湛,又与Freddie交情不错,眼看天时地利人和的事情被Chris的发挥失常搅黄了。吉他手Biran May最终选择了更为稳重严谨的John,Freddie本人自然有些失望。John这个“外人”的身份变得很微妙。不过很快,John以实力赢得了信任,他沉静稳重的bass line给Queen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曲风一条准绳,使得Queen的作品曲折多姿而又不显凌乱。另外,这位理科高材生深谙理财之道,在成功炒掉两个只关心如何压榨乐队利益的猪头经纪人后,他开始打点起Queen的内外事务来。
 
吉他手Biran May
 说到理科高材生,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位成员,吉他手Brian May了,这个乐队基石式的人物是Queen“高贵血统”的一大源头。Brian后来成为英国伦敦帝国大学星体物理学博士,精密的理性思维却毫不妨碍感性灵感的发挥,他的吉他solo不再只是歌曲的点缀——若把Queen比作一个人,Roger的鼓点与John的bass line是筋骨,Brian的吉他solo就是其间的血肉。
  而主唱Freddie,则担任了灵魂的角。
  说到这里,该解释一下为何之前称他为Freddie Bulsara了。事实上,Freddie Mercury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艺名,Freddie原名Farrkoh Bulsara,少年时代得到了“Freddie”这个外号,17岁到英国时便以Freddie自居。再后来,Freddie创作歌曲《My Fairy King》时得到一句歌词启发,决定将姓改为Mercury(这也和Queen所属厂牌Mercury一拍即合),故而有了后来为人熟知的Freddie Mercury这个名字。
  在1973年推出的处女作《Queen I》中。可以明显听出Led Zepplin对Queen曲风的影响(Led Zepplin和Jimi Hendrix是Queen的偶像),曲风虽在华丽风格上初显端倪,但Freddie高音段的叫喊有些模仿Led Zepplin主唱Robert Plant的痕迹。不过,这张处女作总算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1974年,Queen推出第二张专辑《Queen II》,在这张专辑中,Queen迈出了非常可贵的一步,他们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Freddie原本略显单薄的嗓音处于疯狂的蜕变中,它变得更为丰盛多姿,也更具有内在的爆发力。进步更明显的是Queen整体富有奇幻歌剧彩的编曲,其中吉他手Brian May的solo个人认为在这个时期已开始走向成熟。当然,这一时期的编曲制作有些花哨浮躁之感——像一个刚步入文坛的青年作家,拼命在行文中显露辞藻一般。
 
贝司手John Deacon
 《Queen II》诞生出了Queen的第一首热门单曲《Seven seas of rhye》,除此之外,有一首歌很值得一提,它并非热门歌曲,却为后来Queen的传世经典《Bohemian Rhapsody》奠定了基础,那便是《The march of the black queen》。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Bohemian Rhapsody》就像是《The march of the black queen的究级进化版。泛着超现实主义气息的歌词,集诡异、黑暗、精致为一体的曲风,还有华丽又略显俏皮的吉他solo与Bass line——或许最大区别的便是演绎了,《Bohemian Rhapsody》中间部分的歌剧彩更浓,主唱Freddie的驾驭也更为精彩绝伦(甚至可以说,Freddie在《Bohemian Rhapsody》中的演唱
盖住了其同样出编曲的光芒。)。
  紧接着,Queen推出了第三张专辑《Sheer Heart Attack》,这是Queen辉煌的真正开始。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便是Freddie声线上的破茧成蝶,无论是轻灵婉转的《Killer Queen》《Mis Fire》,还是金属风格强烈的《Stone cold crazy》,他都驾驭的游刃有余。真正到达炉火纯青地步的,还有编曲制作。此时的Queen已经在磨练中懂得取舍,不在过于泛滥的叠加花哨的段子,而是明了在美轮美奂中寻求一种和谐与整体感。在热门单曲《Killer Queen》中,Freddie光洁顽皮的声音巧妙地穿梭于Brian May灵动轻快的吉他solo中,配以诙谐的和声,使得这首歌在悦耳的同时充满了黑幽默。《Killer Queen》从一定程度上已经达到了Queen的巅峰水准,它的大热似乎也预示着一个华丽王朝的到来。
巅峰
  1975年,Queen凭借巅峰之作《A Night At The Opera》皇袍加身。这张专辑不但是所有Queen迷顶礼膜拜的传世经典,也是摇滚史上一座光彩夺目的里程碑(若是初次接触Queen的朋友,不妨从这张专辑听起,因为它从任何一个角度都代表Queen的最高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