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平山(1860-1931):银行家、慈善家,对教育作出过开创性贡献
  广东新会会城浐湾街高第里人。名康,又名朝安,字昆炎,别字平山。15 岁往泰国习商。清光绪十三年(1887 年)往重庆经商,开设安记号。20 世纪初,先后与人合资在广州、越南、
香港等地开设银号。1918 年开办东亚银号,为大股东之一。清朝末年获清政府封中宪大夫光禄寺署正。1925 年任香港太平绅士。1892 年起任广州方便医院及善堂董事。1913 年为香港东华医院首任总理兼理财政永远顾问和香港华商总会值理。曾任保良局首任总理、团防局总理等。1919 年捐建新会白沙公园及象山公园嘉会亭和养拙亭。1921年为华北五省旱灾捐巨款,获北洋政府颁授四等嘉禾勋章。1922 年在会城捐建平山小学、景堂图书馆,在广州捐建高师附属高小校舍并设奖学金。在香港捐建儿童工艺院。1931 年在香港病逝。著有《冯平山记事册》,后改名为《冯平山先生自编年谱稿本》。



    冯平山:立品不让先儒 商道惠及乡梓

景堂图书馆全貌
  据各方史料记述,冯平山先生被世人公奉为“银行家、慈善家,对葵乡教育作出过开创性贡献者”。走在会城街头,从古冈市场附近的祚祥幼稚园到公园路的平山小学、仁寿路的景堂图书馆,再到象山公园的养拙亭、嘉会亭,无不与冯平山的名字息息相关。他对新会公益事业的突出贡献,不仅表现为遍布乡邑的文教基础设施,更在于引领了一批教育基业的开创者,
奠定了葵乡基础教育“活泼健劲、勤诚朴勇”的崭新学风。这一切的源头,正是崇奉孔教①的冯平山先生“立品做人”之宗旨与正直经商的天赋才华。
  纵观古今儒商,他们都有救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和忧患意识,追求达则兼善天下。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财富与成功。以此来看,冯平山正是新会近代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儒商。

                    儒者之风

  具备相当的学识造诣是一个人被誉为“儒者”的先决条件。景堂图书馆印制的《贤乔梓事略》描述,冯平山年幼好学,但家境不丰,因此15岁就外出从商。虽然生意事忙,但他毕生没有间断积攒学识以端正人格,并借此教导后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少年时期,冯平山一边“应期办货”,一边“听讲解习写信”,扎实文字功底;他还有一个出名的爱好,就是“广播格言”。冯平山从小恪守庭训,熟读《三字经》、《四书》等儒学经典,养成了默诵善言的好习惯。他看见金兰先生所辑《格言联璧》一书,心里十分喜欢,认真背诵下来,日后常以此为行事规则。所以遇事坚定,与人谦和,置纷华于不闻,处富厚若大素。
陈瑞的资料
  冯平山研读古训是为了学习做人的正当经验,不但自己恒记,还教导因繁忙没空读书的年轻人,“当取而常观之,以增进道德”。后人为此称颂他“有孟诜善言不离口之风” ②,“视宿儒硕彦,不多让焉” ③。可见后世不乏仰其儒者之风。
  64岁时,冯平山在会城梓印王中书《劝孝歌》,并为之作跋:“中国诗经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偶记少时,曾读过《劝孝歌》一首,五十年来,尚印脑中,特为刻出,分送各界。深望青年男女,熟读歌词,对父母之恩,当能发现天良,各图报答。不至转眼为人父母时,乃悔木匠担枷,自作自受,则予以甚安,即凡为父母者之心,亦无不安矣。”这段跋文不仅表现出冯平山文采可嘉,更看出他对父母讲孝道、对后辈拳拳教导。
  冯平山晚年写有一册《自记》,其行文严谨,用行家手笔征引古人之言,讲述做人处事的道理,结合自己生平故事娓娓道来,可读性颇强。阅读这本小册子,让人感触作者力行君子之人格,具有担当大义的儒者风范。

                    孝义兴学

  明代学者耿定向说:“扶义乐善,仁心为质,儒之行也。贾而有是,不亦儒乎?”他所说的“儒贾(商)”,是指诚而仁心,关心亲友和乡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儒者风度,能做到儒行与贾行的统一和良性互动的商贾。④冯平山符合这些特性,他“立品做人”,对父亲讲孝,对乡亲有义,彰显了儒商风度。
  冯平山对家乡公益事业建树良多,其父冯景堂公对此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与推动作用。《冯平山自记》开篇就说:“余少受景堂公庭训。以立品做人四字为宗旨……每出一言,做一事,期与景堂公遗训符合。”作为长子,冯平山极其重孝,他时时刻刻铭记着父亲临终前要他振兴家乡文教的叮咛,利用在世界各地做生意的机会,遍访知名学校和图书馆,了解其运作和建筑模式,再着手将父亲的叮咛一一付诸实践。
  1917年,冯平山捐赠14万元(白银)托李淡愚在会城开办平山贫儿义塾,在那个兵荒马乱、物质贫乏的年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办学热。影响所及,新办义塾达10多处,如莫晴江办晴江义塾,南洋烟草公司办南洋义塾,继起的又有七堡乡李艺池李亦梅两义塾,其后又有双水简又文办寅初学校,陈冲陈瑞祺办澄波学校等。如雨后春笋,极一时之盛。
  1925年,景堂图书馆建成开放,这一义举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同寻常的震动,时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常委宣传部长、国史馆馆长的戴季陶亲自为该馆后座二楼顶端书写“智识府库”4个大
字。从那时起,新会各校青年有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良好读书环境,得以饱受新思潮的熏陶。各中小学校、社会人士也从此得知了图书馆的重要,东门车站的中山图书馆、西山文昌图书馆随后设立。据当时新会的教育名士李钦口述:“木有本,水有源。无景堂老先生提倡文化教育事业,便无冯平山先生创办平山小学校和景堂图书馆,就很难影响新会文化教育事业飞跃发展。”这些评价,点明了冯平山先生开创家乡教育本源的功绩。
  根据《冯平山先生事略》记载,民国初期,“平山捐资兴学花费七十余万,不独为南华所罕见,即在全国亦不可多得。”冯平山在邑所贡献的文教基业设施,建筑形式优雅,供家乡一代代人使用至今,年久不衰。邑人颇感其恩德,冯平山却“不敢自以为足” ⑤,不但毕生为此尽心尽力,也对冯氏后人庭训有加,教导他们共同造福桑梓。新会的乡亲都知道,冯平山的几个儿子在邑推广教育、兴学育才方面,也像父亲生前那样不遗余力。
  冯平山逝世后,由其三子冯秉华继任平山小学校董会主席。冯秉华在《私立平山小学校概况 序言》中表述,在父亲的影响下,自己深谙振兴家乡和文教事业的重要:“夫古君子爱其乡井也,甚于爱妻孥……手植官柳,蔚然成荫,辄欣然为之加餐。树木且如此,况于树人之计乎?”
  1983年9月,冯秉芬冯秉芹昆季携带扩建平山小学蓝图回家乡新会,捐资50万港元扩建平
山小学教学楼、兴建育英泳池等;1984年,冯氏兄弟又为修理学校翼楼捐赠30万元;1986年,为解决会城读者日益增多的需要,两兄弟再捐资200万港元扩建景堂图书馆,所建新楼面积达4030平方米,并赠送冷气机、电视、音响及复印机、传真机、中文打字机等设施一批。这些事业的促成,无不得益于冯平山先生对后代所起的巨大表率作用。冯氏家族在家乡的公益事业由父亲创始,后代发扬,惠泽乡亲不计其数,传为永久佳话。李钦为此作词赞颂曰:“父作子述,百年树人,春风时雨,桃李蟠根。”

                    商道惠乡

  冯平山15岁往泰国学做生意,是白手起家。
  他对于做生意颇有天赋。16岁时,胞叔临急差遣他上柜台清点银数,没有学过算盘的冯平山心里十分忐忑,不得已之下,工作前一晚通宵研究,“登场时战战兢兢,后亦幸无错误”。 1890年渝、港始通电报,冯平山便想到通过电报在生意场上取胜。他花了一年时间,先编了一部暗码,又编一部明中之暗,其表面系明码,其内容实暗码,做生意时,自己与同事通过对码簿交流,保住商业机密。凭借这种方法,连年生意顺遂。
  冯平山经商正直守信,符合儒商的道德标准。1903年,广州三元里经营川土 ()商人诱以一年内可获利数十万,游说冯平山加入兼营。冯平山以“立品做人者系做正当事业,问诸良心,断不敢做”,严词拒之;他深知非做正当生意不能长久,因此绝不参与东洋参冒充花旗参沽售。
  多年的心血付出,冯平山铸就了一个庞大的商业王国,与人合资开设穗安银铺、岐丰行、兆丰行等多家银号,夯实了冯氏家族基业,也为造福乡梓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后人就此评述道:“先生资力既厚,乃能役其财以济人利物……余事更有重大而久远者则以兴学一事为至焉夫。”可见,在生意以外,兴学乃是冯平山最为关切的事。据新会人张大年所编《乡贤冯平山先生史略》记载,冯平山行善常常一掷千万金,却“自奉甚约,亲朋好友绝少以酒食相征逐”。这种克己奉公的品质,同样为邑人所敬仰,尽显儒者风范。
  但凡儒商,必能经商且有古仁人之心。耿定向《儒商传》所传程子仪,将共同财产尽数让给兄弟,帮扶贫困乡里,饥年购买粮食分赠乡民食用。程子仪因此被评价为“口不儒谈,而深醇隐厚,居然儒者”,冯平山亦大类如此。他在忙于各地生意之余,常常抽空回邑扫墓或省亲,并视察义学工程。其间,他见乡中有贫苦老弱者,连饭都吃不饱,心中十分怜悯。因此决定按月给养,或三五金,或十金八金,年末倍之,这样的善举持续了许多个年头。他的仁
者之心,他对家乡普通百姓的关爱,由此可见一斑。
  1922年《羊城报》云:“冯氏(平山)牺牲其少数致富之力,以贯澈千万世而无穷,其视孟尝何如也?孟尝君尚有所图,冯氏则否。讵曰古今人不相及哉?”⑥这段话充分肯定了冯平山仗义疏财的可贵精神,有超功利的最终目标,说他比起古代名君子更值得赞颂。称他为儒商,又怎能说是过誉呢?
①冯昆霭:《冯氏务滋堂家谱》
②摘自《冯平山先生七十寿庆序》。孟诜(音shēn),唐代汝州人,精通医药与养生,活了93岁。曾师事孙思邈。有人问他是怎样保养身体的,他说:“要想保身养性,必须善言不离口,良药莫离手”。
③摘自《冯平山先生事略》
④周生春,杨缨:《历史上的儒商与儒商精神》
⑤摘自景堂图书馆冯景堂雕像的碑文
⑥黎树添:《冯平山先生年表》
        知情人说:平山小学开创崭新学风

平山小学新貌
  古冈市场侧的祚祥幼稚园园址正是冯氏祚祥公祠所在, 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经冯氏家族董事会商定用作开办幼儿教育机构,由李钦的孙女李华任首任园长。李华出生于1943年,爷爷在平山小学做校长时,她正在该校就读。
  带着对往昔故事的好奇,记者到了李园长。说起儿时学习的风气,李园长特别怀念。她
说,那时候,学习是快乐的。6年制,设有劳动、自然、艺术等课程,常常需要自己动手动脑启迪智慧。学校聘请的教师普遍身兼多才,各科知识融会贯通。每天下午4点半以后,便是孩子们自选兴趣班的好时光。那时的兴趣班当真符合“兴趣”,没有强迫的压力。景堂图书馆也是孩子们爱去的地方,李园长幼时在里面阅读民间故事、做人道理,开启了阅读的兴趣,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据史料记载,“五四运动”后,新会中小学教学方法开始改变注入式传统。其中,平山小学带来的崭新学风影响广泛。该校仿效日本和欧美的“五段教学法”(预备、揭示、比较、总结、应用)或“三段教学法”(预备、揭示、应用),倡导启发式教学。当时的教育部高度评价平山小学 “教学合法,堪为全国小学楷模”。这与李园长所述情况一致,让人感受到“活泼健劲、勤诚朴勇”的崭新学风。
 
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
中学正高级教师梁卫东:
                    厚德儒商 兴学先驱
  冯平山先生是祖籍新会的香港著名实业家、慈善家,捐资兴学的热心人士。
  冯平山先生幼年熟习儒家经典《四书》。15岁随长辈到海外经商,勤勉好学。后返本土,怀着“立品做人”、诚信正直的宗旨,搏击商海,经营药材、银号,业绩颇丰。其儒商本,一是诚信为本,坚守正道。曾有商人以巨利诱之入伙,冯平山先生以“立品做人者系做正当事业,问诸良心,断不敢做”,严词拒绝。其时有商家以东洋参假冒花旗参牟利,冯平山先生亦决不效从。二是仁爱为怀,慈善济世。1921年华北大旱,冯平山先生捐巨款赈灾。回乡见贫苦老弱,饔飧不继,又拨金以按月给养。三是孝悌为先,恪守父训。孝悌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石,是仁之本。冯父景堂先生是一位孝友慈惠、仗义轻财,对乡间公益不遗余力的人,其言传身教对冯平山先生影响甚深。冯平山先生在自己生平的记述中,不时有“景堂公庭训”、“纪念先严”的字眼,“立品做人”、“提倡社会教育”等训言更是冯平山先生身体力行之事。四是兴学为务,倾情教育。在惨淡经营实业之外,他最为热心的公益事业就是捐资兴学,助推中华文化教育。
  说到冯平山先生对教育的贡献,确应大书一笔。他牢记父亲“非提倡社会教育不为功”的遗训,又在赴外国经商之时留意考察发达国家之教育,深感本土教育设备和内容之不足,于是慷慨解囊,助力港大中文学院成立、捐建港大中文图书馆;捐建香港儿童工艺院;捐建广州
高师附小。他在家乡新会,于1917年创办平山贫儿义塾,之后又捐建平山小学和景堂图书馆,对新会的文化教育有带动促进之功,称之为新会兴学先驱、葵乡基础教育奠基人,实不过誉。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冯平山先生的兴学义举,足证其远见卓识和博大胸怀。崇文重教是新会的优良传统,得力于政府重视,港澳侨同胞支持,现今的新会基础教育,已跨越广东强区之水平,向现代化先进区目标迈进。历史回眸,我们深深怀念为此献出心血的家乡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