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复习资料
古希腊音乐:
目前留下有大约四十段左右的残篇。古希腊音乐是单声部音乐,有自然音类型以及自然音与各种变化音(半音或小于半音)混合的旋律风格,音乐同舞蹈、诗歌紧密结合,歌唱时可以有乐器伴奏,用字母记谱,歌词往往是当时一些重要的诗篇。
古希腊的乐器:古代希腊主要有弦乐与管乐两类乐器,里拉和阿夫洛斯分别是这两类乐器的代表。里拉琴据说由宙斯授予,因此演奏里拉常常与崇拜联系。阿夫洛斯管常常用于敬奉酒神狄俄尼索斯。
诗歌的繁荣:公元前9~8世纪,盲人诗人荷马写下了不朽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这是古代希腊最早被记录下来的大型史诗。贵族诗人萨福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缪斯。抒情诗来源于民歌,最早是歌唱的,常用里拉伴奏,抒情诗(lyric)一词因而与lyre有关。较早的抒情诗人有特尔潘德。
音程和音阶理论、毕达哥拉斯:是西方第一个以理论方式来说明和解释音乐现象的人。毕达哥
拉斯学派认为宇宙和谐的基础是完美的数的比例。
四音音列:是阿里斯多塞诺斯音乐理论的最核心内容之一。古代关于旋律、音阶、调式的理论都建立在四音音列基础之上。四音音列建立于一个固定四度框架,中间的两个音不固定,它们可以灵活变动,形成三种类别的四音音列,即自然音列、变化音列以及更细微划分的四分音音列。阿里斯多塞诺斯著有《和谐的要素》,他深入到音乐构成的具体要素,在音程、调式、旋律中讨论音乐的理论问题。
完整音列体系:根据古希腊理论,若干四音音列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音列,阿里斯多塞诺斯提出了两大完整的音列体系,即:大完整音列体系、小完整音列体系。代调式都是把多利亚调式置于中心。
卓越吉他手调式:古希腊调式体系是以古希腊几个重要氏族部落,它们分别是多利亚、弗里几亚、利第亚及各种变体。
格里高利圣咏:宗教仪式中使用的音乐称为圣咏。格里高利圣咏使用于罗马教会礼拜仪式,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因表情肃穆、风格朴素也被称为素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西方中世纪教会音乐的历史是围绕着建立、修饰、扩展格里高利圣咏而展开。
基本特征: 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为主)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 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之上;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功能是服从宗教礼拜活动,它肃穆、节制,最大地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
弥撒:在音乐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弥撒是天主教会最重要的崇拜仪式。
以下是最一般的形式:
福音礼仪:专用弥撒(根据时节歌词变动):进台经、特用祈祷文、升阶经、哈利路亚、福音书、常规弥撒:慈悲经、荣耀经、信经
领受圣体礼仪:专用弥撒(根据时节歌词变动):奉献经、序祷、圣餐经、常规弥撒:圣哉经、羔羊经、会众散去。
哈利路亚:来自古老犹太语,意为“主啊,赞美您”。这是应答圣歌类,是整个弥撒仪式中最具装饰性的花唱段落。
音乐美学:中世纪最具权威的音乐理论家是波埃修斯,他被认为是“最后一位罗马人”,古代
文化在中世纪的最重要传播者。波埃修斯对音乐的理解对中世纪的音乐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世纪教会音乐实践可以说是完全忠实于他的音乐理论。
记谱法:在很长时间格里高利圣咏的歌唱都是完全依靠记忆,到了查理大帝时期,为了有利于推广格里高利圣咏促成了记谱的发展,但这时记谱的作用只是为了帮助记忆,它仅仅在歌词上方写下简单的符号,指示上升或下降的语言声调变化。这种简单的符号谱也称为“纽姆谱”,大概产生于8世纪,在9世纪被普遍使用,它只能提示歌唱者回忆已经熟悉的旋律轮廓,而无法来告诉人们陌生的音乐。
教会调式:11世纪,八个教会调式理论基本确立。了解其名称及其音域、每种调式的常用音。
六声音阶:主要是为了方便于学唱圣咏而设计。
奥尔加农: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叫做奥尔加农,约公元9世纪末一篇佚名的论著《音乐手册》对这种复调形式有过描述。最初的奥尔加农只是圣咏的一种演唱方式,即在歌唱圣咏的同时歌唱另一被称为奥尔加农的附加声部,这种简单的平行的二声部歌唱因此被称
为奥尔加农。据《音乐手册》介绍,有两种奥尔加农。第一种是所谓“平行奥尔加农”,它的上方声部是圣咏旋律,称为主声部,主声部下方附加一个奥尔加农声部,附加声部以相距四度或五度方式平行于主声部,这种两个声部的以四度或五度平行移动的奥尔加农被称为平行奥尔加农。
除了严格的平行奥尔加农外,还有一种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这种奥尔加农也是以圣咏为基础,但不同于:两个声部以同音斜向开始,进入四度音程后两个声部开始平行进行,最后结束又汇合于同音。
特征:一、平行进行很重要,但严格平行进行常被破坏,自由的反向、斜向增多,这加强了声部的独立;二、下方的奥尔加农声部变得较为活跃,常常超越圣咏声部出现在上方,因此出现了声部交错或超越。
大约在规多理论著作产生的同时,出现了现存最早用于礼仪实践中的一批复调手稿,这就是保存在英国南部温彻斯特大教堂的两本11世纪抄本,合称《温彻斯特附加段圣咏集》。
华丽奥尔加农:12世纪上半叶,奥尔加农声部进一步发展,从原来的下方声部转向上方声部,
表现出即兴和自由特征,没有明显的节拍特征,活跃、华丽的上声部与下方缓慢、静止的圣咏声部形成鲜明对比。
莱奥南和佩罗坦:莱奥南是一位诗人和作曲家,作有一部《奥尔加农大全》(二声部复调),这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复调音乐文献之一。莱奥南以擅长写作华丽奥尔加农著称。在他的为礼拜仪式创作的音乐中,自由、华丽的奥尔加农与节奏鲜明的第斯康特交替出现,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音乐的对比。
佩罗坦创造了三个乃至四个声部的复调音乐,他的复调的特主要体现在第斯康特,他的作品篇幅更长,节奏更丰富。佩罗坦在圣母院工作时曾对莱奥南的《奥尔加农大全》进行润和修订。
克劳苏拉:经文歌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第斯康特的复调写作手法,但在第斯康特与经文歌之间还存在个重要的环节,这就是克劳苏拉。原意为“句子”、“段落”,意即礼拜音乐中的一个片段。在风格和写作上属于第斯康特样式。
孔杜克图斯:拉丁歌曲之一种。它既可以是复调,也可以是单声形态。单声歌曲的孔杜克图
斯的典型特征是,它的音乐史自创的,一般不借自于圣咏,旋律与歌词的关系通常是音节式的。
法国游吟诗人歌曲的主要题材和音乐特点:
1.产生时间:11世纪末~13世纪初
2.产生地点:法国南部
3.北部的游吟诗人被称为“特罗巴多”,南部的游吟诗人被称为“特罗维尔”。游吟诗人于11世纪末最先出现于法国南部地区的普罗旺斯省。13世纪初游吟诗人的中心转向北方。
4.游吟诗人的构成以宫廷贵族和骑士阶层为主,上到帝王,下到有才华的下层诗人音乐家。采用四线谱记谱(受宗教音乐的影响)。现留有2600首南方游吟诗人的诗歌,260首附有旋律,2130首北方游吟诗人的诗歌,1420首附有旋律。
5.这些歌曲大多是单声部的,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地弹唱。在音乐风格方面,南方歌曲分句不明确,旋律细腻精美,节奏处理较为复杂自由。北方歌曲受到南方游吟诗人歌曲的影
响,但比南方歌曲朴实和直率,与民间歌曲接近,旋律段落轮廓比较分明和规整。此外,北方歌曲喜爱加上叠歌,即反复歌唱时加上固定的歌唱部分。
6.游吟诗人歌曲以爱情题材为主,其中一种所谓“宫廷之恋”的题材非常流行。这些歌曲常常把宗教般的纯真和圣洁感情(如对圣母玛利亚的爱慕)与凡俗的人间男女之爱混合在一起。除了爱情歌曲外还有其他如涉及政治的向国王表忠心的歌曲、哀悼的悲歌、辩论歌。
其他地区的方言歌曲:12世纪后期,德国也开始出现方言抒情歌曲。在德国,这类歌曲被称为“恋歌”,歌唱这些歌曲的歌手被称为“恋诗歌手”。
在德国分节歌式的重复结构变化成一种有特的歌曲形式,即aab的“巴体歌曲”。除德国“恋歌”外,还有13世纪意大利的“巴拉塔”和13世纪西班牙的坎蒂斯。
法国“新艺术”:人们习惯上也经常以“新艺术”来通称整个14世纪法国和意大利音乐。尤其特别专指法国的音乐。
新艺术和古艺术之争:
“新艺术”概念来自于法国维特里论文的题目。
“新艺术”之“新”是相对于“旧”的被称为“古艺术”的13世纪音乐,这一新旧对立是变革与守旧、创新与维护传统之间的冲突。
等节奏:(利用节奏手段来统一整个乐曲)等节奏技术特征是,通常在低声部利用固定音列、固定节奏这两个要素周期性反复出现,使经文歌建立于一种统一的逻辑结构。
新的对位音响:三全音在中世纪被称为魔鬼的音程,不被采用。
在探索新音乐的节奏手段的同时,14世纪也开始注意发掘变化音级的和声效果以获取新的表情风格。
重点:从小二度上行变化音终止演变到二重变化音终止
世俗歌曲:世俗歌曲是马肖创作的重要部分。马肖歌曲创作中最有影响的是世俗复调歌曲。马肖的复调歌曲的三种“固定形式”:维勒来、回旋歌、叙事歌。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概述:
西方音乐史上一个新的文明时期开始了。它被称做文艺复兴,从狭义的观点看,文艺复兴是
一场在恢复古代哲学和艺术价值的运动,然而文艺复兴的成就很快就超越了古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从广义上看,文艺复兴是一个人类社会产生新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有新的发现,发展出现飞跃的时期。
西方音乐史中,文艺复兴时期一般指从1430年前后至1600年前后这一历史时期。
“人文主义对音乐最重要的影响是使音乐与文学艺术(歌词)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诗人们更关注其诗歌的音响,而作曲家们则着意去模仿这一音响。”——格劳斯·帕利斯卡。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是约翰、邓斯泰布尔。
勃艮第乐派:西方音乐史上把15世纪上半叶(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方的第一代作曲家称为勃艮第作曲家或勃艮第乐派。勃艮第地区包括荷兰比利时、法国东北部、卢森堡、及法国中部偏东中世纪勃艮第公爵领地和伯爵领地。
代表作曲家:迪费(最重要)、班舒瓦。
迪费:迪费是勃艮第时代最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的主要体裁是弥撒曲、经文歌和尚松。尚松一词在西方音乐史上是14世纪至16世纪以法文的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的概称。
迪费的经文歌《最近玫瑰开放》是在1436年佛罗伦萨的多莫(指圆顶)大教堂的的祝圣典礼上演出的。经文歌四个段落的有量节拍的比例是6423与文艺复兴著名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教堂圆顶的比例相符。
定旋律弥撒曲:在弥撒的各个乐章中都采用一个相同的旋律作为定旋律,以此作为音乐统一的“轴心”把各乐章联系起来。这种形式的弥撒曲称为“定旋律弥撒曲”。
迪费至少创作了9首五乐章的弥撒曲,有7首留存下来,后期的4首都是定旋律弥撒曲。
迪费的两个贡献:他是第一位采用世俗旋律作为弥撒曲的定旋律的作曲家,也是第一位采用完整四声部织体进行创作的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