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近体诗”和“古体诗”的说法,那什么是近体诗,什么是古体诗?
从广义上来说,绝句、律诗、排律这些讲求格律的诗体是近体诗,除此外的古风、乐府诗等均属于古体诗。近体诗一般是五言和七言,而古体诗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等,像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杂言,此诗中四、五、六、七、九言混杂,属典型的古体诗。要注意“近”和“古”其实不是相对于现在,而是相对于唐朝来说的。
有些古体诗和近体诗长得很像,需要我们懂得两者的区别,才能区分开。比如下面杜甫的这两首诗: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以上两首诗中,《望岳》属于古体诗,《登岳阳楼》属于近体诗,《望岳》不是五律,而《登岳阳楼》是五律。
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什么区别?
一. 在句数和字数上
近体诗的句数相对是固定的,绝句有四句,律诗有八句,排律句数不固定,但要10句以上。关于每句字数,近体诗也相对是固定的,每句五字或七字。
而古体诗要自由的多,句数、字数均不固定,每句几字都有可能,每诗几句也都有可能,可谓变化多端,没有固定的规律。
二. 押韵方面
近体诗严格用平声韵,不能出韵,也不能中间换韵,必须一韵到底。
而古体诗用韵则宽的多,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甚至可以在一首诗中平、仄韵同用。用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甚至可以句句用韵,如柏梁体。
看一首比较典型的古体诗,王勃的《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首诗是典型的古体诗,用韵自由,前四句用的是仄声韵,后四句换韵,用的是平声韵。而在近体诗中是不允许这么用韵的。
三. 平仄
近体诗必须严格遵照平仄规律,句内平仄相间,联内两句平仄相对,联间平仄相粘。
古体诗对平仄没有任何规定,可以完全不用考虑平仄的问题,我们看上面杜甫作那首《望岳》就完全没有顾忌平仄。
四. 对仗
近体诗中的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排律要求除首、末两联外的其他各联均要对仗。
近体诗则无对仗方面的要求,当然古体诗对仗也是可以的,但只是作为一种修辞方法,而不是强制要求。
由此可见,古体诗比近体诗要自由的多,没有那么多的规矩。在历史上,近体诗、古体诗均产生大量的精品,值得我们细细的欣赏和品味。
从发展历史来说,先有古体诗,后有近体诗。近体诗是在古体诗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和古体诗并存。
远古时代,劳动人民发明了诗歌,最初的诗歌只是口口相传,后来到《诗经》才有了书面记载,然后有了建安风骨,有了南北朝民歌,这些诗均属于古体诗。
一览众山小的上一句到唐初,近体诗逐步登上历史的舞台,那时候的诗人们考虑到节奏美和追求抑扬顿挫的效果,开始大量写近体诗。初唐至盛唐这一阶段可以看作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阶段,产生了众多半古体、半近体的诗,类似于《黄鹤楼》等。近体诗到盛唐逐渐达到成熟,并和古体诗同时绽放出绚丽的风采。
直到今天,古体诗和近体诗仍然并存,但明显是以近体诗为主。我们现在写诗既可以写古体诗,也可以写近体诗。但有个不容忽视的现实,如果写古体诗并发在网上,会被某些诗友认为不懂格律、比较low,从而不敢写古体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朋友们针对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何高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