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的科技支撑体系
•宁夏
[内容提要]城乡之间发展能力的最大差别,体现在掌握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上。为乡村注入科技要素使之具备创新发展能力,是弥补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城乡融合发展改变了农业农村发展内涵,引发乡村对科技要素的新需求;改变了旧的城乡关系与分工,赋予乡村科技创新职能;突破了单向技术传播路径,推动科技推广体系变革。同时,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和现代农业科技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推动城乡关系平等化,突破传统工农分界,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生产力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构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要求以农业农村发展新需求作为科技创新目标导向,在利用好外部资源的同时培育乡村内生创新活力,根据农业农村职能与需求变化创新科技推广模式。
[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科技支撑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670(2019)12-0096-05
城乡之间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别是形成城乡二元格局的直接原因,而造成这种差别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城乡之间在发展能力上的差别。发展能力主要体现为聚集各类要素并形成生产力的能力,其中科学技术作为生
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第一生产力”,对发展起到引领的作用。城乡之间发展能力的最大差别,恰恰体现在掌握并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的能力上,特别是能够带来生产力水平跃升的科技创新的能力上。为乡村注入科技要素,使乡村具备创新发展能力,是弥补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对科技下乡进村支农提出新要求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使城乡关系和农业农村自身得到改变,使乡村摆脱旧的城乡分工的束缚,发挥自身发展优势,自由选择功能、角定位。实现这种融合对科技要素如何下乡进村、支持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城乡融合发展改变农业农村发展内涵,引发乡村对科技要素新需求
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农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向发展,农业对科技要素的需求范围拓展、水平提升。一是对农业新环节新领域的技术需求。城市要素资源和市民消费需求下乡,推动农业生产从单一种养环节向上下游产业延伸,从供应初级产品向开发多功能性方向拓展,使经营主体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从种养技术扩大到加工制造、储藏运输、营销宣传、旅游休闲服务等新环节、新领域技术。二是农业提质增效带来的技术升级需求。需求端消费升级形成的压力沿农业产业链条向上游传导,在供给侧特别是种养环节形
成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压力,使农业科技需求从增产向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方向转变,清洁生产、有机种养、循环农业等成为新
96
的技术需求。
城乡融合发展催生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对科技要素的需求从单纯农业技术向多样化、前沿化科技拓展。城乡融合发展,使乡村产业得以摆脱单一农业经营的局限,各类新产业新业态竞相涌现、蓬勃发展,这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产生了对科技要素的新需求。一是在技术需求种类上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既有特农业,但更多是利用乡村优势资源形成的特非农产业,这些特产业从传统手工到现代制造、从运输物流到商贸服务、从旅游康养到文化创意,其发展所需的技术也包罗万象。二是在技术需求层次上呈现出前沿化特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所针对的一般是追求品质的高端消费需求、追求新颖的前沿消费需求、追求快捷的网络消费需求,在经营模式、营销方式上多采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高科技手段,其技术需求也主要为各领域高端技术和前沿技术。
城乡融合发展引发农民对实现更美好生活的渴望,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改善提升需要相应科技要素提供支持。一是对硬件设施的适用性技术需求。农村居民点在空间分布上高度分散,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对住房、公共基础设施等的规划设计和技术方案选择必须兼顾前瞻性和现实性
、美观性和经济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同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特点相适应,与乡村田园景观和自然人文环境相融合。二是对使用维护的实用性技术需求。农村各类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硬件和生活设施等往往因不规范使用且不懂管理维护而造成损坏,不能发挥应有效用,亟需掌握日常使用、管理维护的实用技术。三是日常生活所需的科技知识需求。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对现代家用电器、数码产品等高科技产品的消费日益普及,对医疗健康养生、生活环境美化和文体娱乐休闲等生活质量提升需求日益增长,同时又易于遭受封建迷信、社会谣言和欺诈性推销宣传等的侵害,对日常生活相关的科技知识的需求与日俱增。
(二)城乡融合发展改变原有二元分工体系,赋予乡村科技创新职能
城乡融合发展显化农业多功能性,激活农业的科技创新功能。农业天然具有多功能性,但在旧的城乡二元分工体系下只能发挥农产品供给和农民就业功能,其他功能的价值不被承认、难以显化。只有在承认农业多种功能与多元价值、解除旧的城乡分工体系对农业束缚的情况下,其多功能性才能得到显化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是农业的重要功能之一,人类历史上动植物驯化、新品种选育、生产技术与农机具发明,大多来自农民长期生产实践。如今,越来越多的农业经营主体承担科研机构的田间试验项目、创造发明实用技术与农机具、发掘保护开发地方品种与传统工艺,发挥农业的科技创新功能。
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外部创新资源进入乡村,使乡村获得科技创新能力。乡村自然环境优越、生活成本低
廉、土地资源丰富,且没有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人均资源紧张的弊病,构成了乡村相对城市的发展优势。城乡融合发展使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人居环境能够与城市看齐,乡村的发展优势得以凸显,对外部发展资源产生吸引力。在此情况下,一些科技创新人才与机构出于寻求更优越的科研环境、降低科研人员生活成本、获取更大科研场地与发展空间、让科研工作更贴近生产一线等考虑,选择在乡村开展科研创新工作。乡村借助外来创新资源获得科技创新能力,并能够在本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城乡融合发展刺激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创新,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创新源于竞争压力,融合发展使城乡之间信息传播和商品交流更加频繁,市场信号传递更为灵敏,使农业经营主体对市场竞争压力的感受更为直接强烈。面对市场竞争压力,特别是消费升级带来的农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压力,农业经营主体需要进入新的行业领域、瞄准新的目标市场、开发新的产品服务、尝试新的经营方式,根据市场变化和行业要求积极采用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从而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97
(三)城乡融合发展突破单向技术传播路径,推动科技推广体系变革
城乡融合发展使创新主体多元化,技术传播得以摆脱由中心城市到外围农村的单向路径,向多主体参与、多节点互动的网络传播模式转变。乡村被赋予科技创新的职能使知识供给不再为城市所垄断,农村众多经营主体特别是创业创新主体加入到知识供给者的行列里,让农村内部、农民之间的技术传播成为科学技术的利与弊
可能。相比于旧的宣教灌输式技术推广,农民更倾向于通过交流互动传授学习新技术。像“农民田间学校”这种由农村经营主体与创新主体提供、以田间为课堂、在生产实践中学习、让农民来教农民的技术推广服务,已经成为更受农民欢迎的技术推广方式。
二、新科技革命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变革不断突破旧的二元分割的城乡关系束缚,为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奠定生产力基础、创造有利条件。
(一)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构建城乡平等关系
互联网使用在我国农村已经达到一个较高的普及程度,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让农村居民只用手机就可上网,从而摆脱网络硬件设施的限制。据统计,我国已有农村网民2.11亿人, 87.1%的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
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通过网络去中心化使城乡从主从关系变为平等关系,并结合现代交通与通讯技术实现城乡更紧密联系,对城乡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一是便利信息文化在城乡之间相互传播。借助互联网,农民能够直接获取前沿科技信息和一手政策信息,避免层层传达的慢速低效和走样失真;能够主动对外宣传,把农村的优质特产品、美丽田园风光、独特风土人情向城里人展示,把农村
的价值与魅力反向传播到城市。二是加快要素商品在城乡之间双向流通。互联网能发现过去难以发现的需求、对接过去难以实现的供给,从而创造出新的市场。互联网金融服务有效弥补农村正规金融服务的缺失,农村电子商务联接乡村优势资源与远方大市场,让远离市场、缺少资本的乡村特别是偏远贫困村能够突破市场隔离、盘活自身资源、实现产业发展。三是推动人力资源在城乡之间重新配置。城乡之间通讯交通的便捷化一方面加速推动农村人口城镇化,另一方面也为城市人口下乡消费投资和农村外岀人员返乡创新创业提供了便利条件。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全国已有740万农村进城人员选择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其中50%的创业创新项目都是基于信息技术开展的。
(二)以科技投入为基础的现代农业突破传统工农分界
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就是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近年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58%。
以科技投入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不断突破传统的农业与工业分界,以产业融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一是农业科技进步使农业经营者专家化。现代农业要求经营者自觉利用自然规律改造自然世界、掌握市场规律参与市场竞争,要求经营者拥有足够的理化生物、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知识,成为能够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农艺专家、熟练驾驭农机装备的工程专家、具备现代经理理念的企业家。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已超过1500万人,其中240万人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近15万人拥有技师或髙级技
师认证①,形成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二是农业装备升级使农业生产方式工业化。现代农业的工业化生产特征日益明显,表现为农业生产管理的组织化与规范化,农业投入品和农机装备使用的精准化与程序化,农业生产过程与产品质量要求的标准化。目前,我国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数量超过300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超过4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稳步推进,依托现代前沿科技的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成为农业发展新潮流,以“三品一标”为代表的农产品质量认证成为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的重要手段。三
98
是农业价值提升要求农业产业链条向二三产业领域延伸。现代农业需要高投入、带来高成本,因此也要求产生高效益、得到高回报,要求提升产品附加值、挖掘农业增值潜力,要求农业产业链条向更具增值能力的二三产业领域延伸。目前,加工制造和消费服务环节创造的产值已经超过种植养殖业,成为农业增值收益的主要来源。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已达到2.2:1,65%的农产品通过加工实现价值提升;乡村旅游产业2018年接待人次超30亿,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以社区支持农业、私人订制农业、休闲体验农业为代表的消费服务产业让农户生产者直接对接市民消费者,促进城乡交流互动。
三、构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议
(一)以农业农村发展新需求作为科技创新和推广的目标导向
科技创新应适应新形势新变化,针对农业农村的现实需求及长远发展需要,体现目标导向。一是针对农业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探索现代新兴科技对接农业产业和乡村资源,开发传统农业新功能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以各种“新兴科技+农业”创造新产品、新服务并对接新需求。二是针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打破传统的工农业和各环节的分割壁垒,推动产业链内各环节的技术衔接与配套,实现产业技术体系的集成创新与应用。三是针对农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需要,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推动农业绿发展,提供适合农村生产生活特点、具备现代性又体现乡村风格、兼顾经济适用与简单便捷的技术和解决方案,开展贴近生活、生动活泼、为农民众所喜闻乐见的科技教育与科普宣传。
(二)借助城乡融合发展注入乡村的新资源激发乡村内生创新活力
科技支农既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也要积极培育乡村自身的创新力量,激发乡村内生创新活力。一是依托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激发乡村自身创新功能,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同乡村本土优质资源相结合,为乡村传统产业注入新内涵、提升附加值,为乡村与农业多功能性提供更多价值实现途径。二是依托乡村环境优势吸引创新产业与创新主体向乡村转移,通过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推动城乡基础设施连通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吸引创新龙头进入并发挥龙头带动功能和技术溢出扩散效应。三是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向创新主体发展,支持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通过自主或接受委托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和参与研发创新,通过应用新技术横向拓展产品服务和纵向延伸产业链,通过为其他经营主体提供技术服务推
动新技术转化应用。
(三)根据城乡融合发展带来的职能需求变化创新科技推广模式
科技推广应以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为目标,动员城乡各方力量,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充分利用乡村自身科技资源。一是拓展科技推广范围,针对农业质量提升需要推广优质高效、绿生态农业技术,针对农业产业升级需要推广全产业链集成技术,针对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推广相关产业前沿技术,针对农村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活品质需要推广适用先进技术,开展适合乡村特点的科学教育与科普宣传。二是扩大科技推广主体,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通过实验站、示范区、科研基地和“专家大院”“科技小院”等形式将科技资源带入乡村,动员掌握技术的新型经营主体、创业创新主体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发挥各类“农民技术员”和乡村“土专家”的作用推动新技术在农民之间的横向传播与扩散。三是创新科技推广方式,通过技术专家和农民共同参与研发与实验过程实现面对面技术推广,通过新型经营主体承办“农民田间学校”开展技术培训与实践学习,通过制定和推广技术标准推动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与技术采用,通过直接开展技术应用的专业社会化服务让新技术得到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应用。
99
注释:
①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引自人民日报:"逾1500万新型职业农民活跃在田间地头”,《人民日报》2019年1月3日,第6版。
参考文献:
[1]宁夏.习近平’大农业'思想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转型Q],中国农村研究.2018(20).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8.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R],2016.
[4]曾衍德.在农业农村部2018年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EB/OL].(2018—11—8)v/index.htm.
[5]韩长赋.在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9—2—2)ws.
[6]韩长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J],农村工作通讯.2018,(21):8-19.0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林泽宇) 10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