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洋务运动的利与弊
论洋务运动的利与弊
——洋务救国运动是一次觉醒
中国近代史纲要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2班 1401080298 张青川
[摘要]
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自强运动。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本文所论述的主要观点是洋务运动虽然不够彻底,没有成功,但是它是一次觉醒,一次中国人希望自强的运动,在评价上应该给予尊敬。
[关键词]
自强救国失败虽败犹荣
正文
经过两次战争的失败,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痛定思痛,意欲图强。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第二次战争结束后不久,因为清政府用领土,主权以及一系列经贸特权暂时满足了外国侵略者的要求,国内的农民战争也进入低潮,因而呈现了暂时“稳定”的局面,即所谓“中外和好”的“和局”。但是在清朝统治集团中,一些头脑比较清楚的当权者,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以及在中枢执掌大权的恭亲王等人,并没有因为这种“和局”的出现而减少他们对清政府统治的危机感。曾,李,左诸人都为剿灭的太平天国而建立殊勋,他们在借助外国侵略者对太平天国的“华洋会剿”中,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面临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他们继承了魏源等“经事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并极力将这种思想付诸于实践他们“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一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二是在中外“和局”的条件下,徐图中兴。国内环境迫切需要优秀的人才来拯救国家,所以,洋务派开始了一系列的变革。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爱新觉罗·奕訢,地方代表人物有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声、光、电、化、轮船、火车、机器、炮、报刊、学校等,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帜。认为要富强,使中国“有备无患”,必须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科学甚至社会政治学,因此提倡兴“西学”、提倡“洋务”、办军工厂,生产新式武器、迠立新式军队,达到“自强”目的。
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原料、资金、运输问题,进而大力兴办民用工、矿业和运输业,达到求富,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目的。在洋务运动存续的35年里,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京师同文馆、上海光方言馆以及江南制造局的译书馆,是当时翻译西方的中心。译书经历了由单纯的西方科技著作和书籍,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著作并重,甚至后者略占上风的过程。
京师同文馆曾翻译西书36种。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中国第一部国际法中译本:惠顿的《万国公法》(1864年);第一部外交学中译本:马登的《星柖指掌》(1876年);第一部经济学中译本:福赛特的《富国策》(1860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是晚清翻译西方著作数量最多,成绩最著的机构,它罗列了众多的学者译家和一些外籍传教士。
大量西学著作的翻译出版及近代中国报刊和出版机构的出现,打破了中西文化的壁垒和传统文化的坚冰,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科学技术的利与弊洋务派的变革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兴办近代企业
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上海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炮厂。这是五个规模最大的军用工业。同时还创办的一批民用工业,这些民用工业虽然受到官僚的控制,但是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二:建立新式海陆军
19世纪60年代,京师,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地的军队纷纷改用洋,洋炮,聘用外国教练。开始新式武器的使用。
三:创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主要有三种:一种翻译学堂,主要培养翻译人才。一为工艺学堂,培
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的人才,一为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培养新式海军人才。在创办学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优先发展的军事工业,发展的民用工业,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的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某些促进作用,但是,洋务派兴办洋务新政,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并不是要使中国朝着独立的资本主义方向发展。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本抑末”等观念收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对一部分人西方的各种器物和技术不再被当作“奇技淫巧”受到排斥,而是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一: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时间跨度长,虽然洋务派的初衷是好的,是希望国家富强,但是却没有摆脱封建传统的思想。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决定了他失败的命运。
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在于外国学习最新技术的时候,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
等的条约,而这些条约都抑制了中国真正在经济上的发展,所以我们虽然学到了技术,但是因为种种条约的限制,我们没有办法将所学到的技术加以应用。而且洋务官员的主张“和戎”,所兴办的企业都依赖于外国,依赖外国的技术人员,自己无法脱离外国的捆绑,那样的学习和改变是不会有效果的。
三:洋务运动的企业管理有腐朽性。腐朽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只要手中有权利,而且人又有贪念,就一定会有腐朽的事情发生,更何况在那样一个需要经济发展的时期。洋务派所创立的新式企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是在管理上基本上仍然是封建衙门的,洋务派所创立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部讲究效益,造成的炮,船只往往质量低下。在任何时期,都会有蚂蚁坏了一锅粥的人出现。太腐朽也太专制。很多企业的管理大多数是派遣专员,没有监督机制,全都在一个人手里管理企业的那么的事务,尤其是财务方面,没有监制的财务管理一定会有纰漏。
正因为如此,洋务运动不可能摆脱失败的命运,无法让中国真正的富强起来。
洋务运动的评价
即便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是洋务运动的创新还是值得后人学习的,洋务运动开始觉醒了,让国人知道了我们该富强起来了,不然就会被人欺负,被人打败。所以洋务派的官员还是有一部分是很有觉醒的头脑的,他们知道该在什么时间做什么样的事情让中国富强,这是极具意义的救国行为。但是在那样一个封建统治未摆脱的时期,想要根本救国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不能完美的要求洋务运动的美丽结局,这样的结局已经很让人满意。只有一次次觉醒之后,中国才能走上富强的道路,直到今天的新中国。洋务运动是一场由失败的封建大地主统治阶级领导的自救运动。美国汉学家芮玛丽这样评价这一阶段的“自强”运动:“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军事的发展,开始创立大规模的军事机械化厂,对后世人们对军事的重要地位奠定了基础,后来人们才知道,有过硬的军事化的机器做辅助,不管是在和平还是战争时期,都是一个可靠的保障。在任何时期都是看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和国家的综合实力。而军事实力更是占据着主要地位,如今的美国军事技术有很多秘密的武器都为我们所不知道,这就让我们担忧,并且美国仍然每年都会投入大笔的资金在军事化技术上。所以,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主张的头等大事就是发展军事工业是已经多么明智的事情,洋务派知道
了硬起来的得是军事。
其次,让我更敬佩的是洋务派发展的新式学堂的变革。教育是国家的另一大头等大事,我们如今也是在大力发展教育,教育是根本,只有祖国的年轻一辈有
知识有头脑,国家才能继续富强下去,并且更加优秀。一个国家没有教育,就像没有了后代,优秀的文化无法传承,更别提创新了。而洋务运动时期派遣留学生更是明智的选择,那个时期,派出去的大部分都是国家的精英,学成如果能回国的必将造福祖国!
结论
洋务运动的利于弊在本文论述的很明确了,原因也是可见的,我对洋务运动是持有尊敬的态度的,同时也对其失败表示遗憾。但是那是必定的,在那个环境下必然产生的结局。
[参考文献]
【1】范文澜:《中国近代史》【M】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2】李侃:《论魏源》《历史教学》【M】1979年
【3】《洋务运动史研究叙录》天津教育出版社【M】1989年版
【4】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1992年版
【5】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M】年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