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英雄张伯礼的抗疫故事5篇
关于疫情的诗张伯礼获“人民英雄”称号,小编被张伯礼院士奋力抗疫的先进事迹所感染,今天整理了关于人民英雄张伯礼的抗疫故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人民英雄张伯礼的抗疫故事1
大医张伯礼:医心聚人心,诗魂壮国魂
山河春满尽涤殇,家国欢聚已无恙。两月敢忘江城苦,十万白甲鏖战茫。黄鹤一眺三镇秀,龟蛇两岸千里黄。降魔迎来通衢日,班师辞去今归乡。”
16日下午,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乘高铁离开武汉,返回天津。去、还之际,都有无数人关注。而张伯礼,再次以诗抒怀。
1月23日,张伯礼在天津出席发布会,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提出“中医药应可发挥作用”。1月27日飞赴武汉,张伯礼院士团队在抗疫一线连续奋战了两个多月。年逾七旬,临危受命,张伯礼在湖北创造性地提出了组建中医方舱医院,收治的患者无一转重症。
在去武汉的飞机上,张伯礼写下一首《菩萨蛮·战冠厄》——“疫情蔓延举国焦,初二星夜奉国诏。晓飞江城疾,疫茫伴心悌。隔离防胜治,中西互补施。冠魔休猖獗,众志可摧灭。”
“众志可摧灭。”果如斯言。肆虐疫情在全国人民合力之下得以防控。张伯礼用医心聚人心,也用诗魂壮国魂。他的借鉴古人采取“中药漫灌”的建议收到成效,元宵节晚上,又赋诗一首:“灯火满街妍,月清人迹罕。别样元宵夜,抗魔战正酣。你好我无恙,春花迎凯旋。”
在武汉抗疫期间,七十多岁的张伯礼做了胆囊摘除手术,术后三天就投入工作,他还乐观地说:“我把胆留在了武汉,这叫肝胆相照。”这样的豪情,他也有诗记录:“抗疫战犹酣,身恙保守难。肝胆相照真,割胆留决断。”
“医者在心,心正药真”,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共识,在张伯礼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对于争议较多的“中西医”话题,他从不因为自己是中医就诋毁西医。他说:“医疗队里的中医西医不分你我,谁有办法谁上,能够挽救病人的生命,这才是我们共同的目的。”
张伯礼的“兼容并蓄”还体现在诗歌上,他常写古体诗,但在武汉的新增确诊病例、新增疑似病例、现有疑似病例第一次全部归零那天,他用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一句诗来表达兴奋之情:“冲破黑暗夜,重见满天星”。
作为中医药现代化之路的开拓者,张伯礼一直在推进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在由中医医疗团队整建制接管的方舱医院——江夏方舱医院“休舱”前,他还火线收徒,留下一支移不走的中医队伍。
侠肝义胆,“医”无反顾。此次乘高铁返回天津,张伯礼受到了天津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张伯礼在现场说,大疫当前,医生就是战士,就得往前冲。
对于外界的赞誉,张伯礼表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治病救人是医生的本职。“最让我感动和难忘的是武汉的民众和来自全国的志愿者,他们身上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大疫当前时,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精神,这是我们取得胜利的根本。”
关于人民英雄张伯礼的抗疫故事2
(原标题:大医张伯礼——他是长者,是父亲,更是共产党员!)
“今天是方舱医院的最后一天,完成了历史阶段的任务。今天应该是值得纪念的一天。”3月10日,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出现在武汉江夏方舱医院,这一天是这所医院“关门大吉”的日子,也是武汉最后一家关闭的方舱医院。
年逾古稀的张伯礼一身“戎装”,声音有力,看不出21天前他才在武汉摘除了胆囊。他向队员们表示感谢,队员们手捧鲜花,向他们敬仰的这位前辈深深致敬。
他是长者
“方舱医院的主要目标就是不让病人转为重症患者,不转为重症就是最大的胜利。一是病人能得到及时救治,不转为重症,能节省大量医疗资源;二是保住了病人性命。方舱医院这种模式,让病人从被动到主动介入,医患关系非常和谐。”他总结的是武汉方舱医院模式的成功,所在的江夏方舱医院又有独特之处──由国家中医医疗队管理,中西医结合,以中医疗法为主。
建中医方舱医院,张伯礼是主要倡议人,并被任命为江夏方舱医院的名誉院长。进驻江夏方舱医院的是来自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五省市三甲医院的中医、呼吸重症医学、影像、检验、护理等专业的209名专家,与江夏区中医院现有医生进行混编,成立医疗团队。
如何将各方精兵强将拧成一股绳,五指攥拳出击?张伯礼身先士卒。
2月12日他率队进驻医院,2月14日17时30分,收治首位新冠肺炎患者,到3月10日休舱,江
夏方舱医院共收治567名患者。新冠肺炎没有经验可循,临床没有特效药物可用,集中面对如此数量的患者,张伯礼率领的中医“国家队”压力山大。他走到病床前了解患者的情况,带领专家组研配药方。他和北京中医医院刘清泉教授共同研制的宣肺败毒颗粒(抗冠II号方)500例轻症和普通型患者,发热、咳嗽、乏力症状明显减轻,CT影像后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一例转为重症。除了改善临床症状,也能改善相关血液细胞分类计数和免疫学指标。
在江夏方舱医院,既有统一方案,又会根据病人的病症采取个性疗法,普遍性和灵活性相统一,中药口服为主。所有患者均能喝上中药汤剂外,医院还配备了一台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车,因人施治调制中药颗粒剂,辅以保健操、八段锦,同时还会有心理疏导。医院制定了严密的诊疗流程,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医生会密切观察每一位患者的具体反应,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医疗团队还设立了三线把关、评估等,确保医疗安全。如果有患者转为重症,按照相关流程,及时将病患转到定点医院进行。
“为了保证患者安全,每一个细节都尽量考虑周全。”国家中医医疗队(江苏)队长、江夏方舱医院医疗副院长史锁芳介绍。
病人零死亡、零回头、无一转为重症,医护零感染。张伯礼带领中医“国家队”在江夏方舱医院的实践,为新冠肺炎提供了又一个参考方案。
他是父亲
“愚顽常思聆父训,草茅未敢忘国忧。”2月21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执行院长张磊在援驰武汉前夕剖白心迹。就在两天前的凌晨,他刚接到“父训”:“如果上级派你来武汉,不必来我这里,在‘红区’一定努力完成任务,保护好同事和自己。”
被他和全家称作“老头儿”的父亲,就是张伯礼院士。彼时,“老头儿”刚被做完胆囊摘除手术,在回病房的路上和儿子短暂通话。
“心里极度惊恐。”张磊这样描述农历正月二十六凌晨,武汉前线指挥部的领导给自己打电话告知父亲病了、需要做个手术时的心情。手术成功后的两天,能随时联系上父亲,恐怕也是五味杂陈的“意外”。“术后恢复的头两天,是这20年来我最容易可以联系上他的日子。上级安排了我的师弟黄明博士来照顾他。我只要拨通黄师弟的电话,就可以和病床上的父亲通话。”
张伯礼在术后一两天就下床工作了。张磊知道,搞了一辈子中医的“老头儿”,自己是劝不住的。“听师弟说他术后第3天就恢复了工作状态,只有晚上才回到医院去输液。这个‘老头儿’只要一投入工作,那就谁也劝不动他。作为晚辈、也是学生,只有尽力向他学习了。”
向大年初三就奔赴武汉埋头工作的父亲学习,张磊作出的具体行动,就是第一时间递交请战书恳请奔赴湖北抗“疫”一线。此后,他又通过电话、、书面材料等途径多次表达冲锋向前的强烈愿望。张磊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医生、科室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无论哪一重身份,都应该责无旁贷,在防疫第一线上贡献自己力量。
向手术不下火线的父亲学习,就是自腊月二十七以来,在中医第四附属医院连续一个多月坚守一线指挥、组织、协调、部署疫情防控各项具体工作,多次深入发热门诊现场指导工作,抓细抓实各项防控措施。医院发热门诊、预检分诊运转有序,隔离病区火速改建完成,为保卫滨海新区人民的生命健康构筑起一道道坚固的疫情防线。
向在一线亲力亲为的父亲学习,就是以共产党员的忠诚担当,在江夏方舱医院承担起感染风险高的取咽拭子工作。张磊在2月24日的《战地日记》中写道:“今天第一次进舱,多少有点手忙脚乱。平日光和其他人说不要紧张,到自己这里,也是不能免俗。幸运的是,顺利完成
了6个小时的工作,并带着两名同志开了医嘱,取了咽拭子。经过严格的出舱环节,穿着刷手衣走出医护人员通道时,全身已然湿透。”
虽然同在武汉,父子俩却很难见上一面。2月24日张磊在《战地日记》里分享了一首歌:《You’ll never walk alone.》(你永不独行)。这是儿子对父亲爱的表白,是中医后辈对前辈的敬意,是一名医生对同行的誓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