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总结归纳创造性复述故事的方法。
2.体会俗语的特点,激发学生积累俗语的兴趣。
3.学习把故事中简略的情节说具体的方法。
4.理解《乞巧》诗意,了解七夕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俗语的特点,激发学生积累俗语的兴趣;学习把故事中简略的情节说具体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总第    课时
七夕节2022年是几月几日一、揭题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两个民间故事,还要求大家把故事讲给家人、朋友听,怎样讲故事,才能够更吸引人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交流这个话题。
二、交流平台
1.先来看看书上为我们总结了什么样的方法,指名读“交流平台”的内容。默读,从这段内容中画出关键性语句。
2.怎样讲故事,这段话介绍了哪些方法?师生交流。
(随机板书:以故事中人物的口吻讲  增加合理情节  变换情节的顺序)
3.小结:这样讲故事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板书: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4.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还可以怎么做呢?
(1)讨论板书:续编故事,把具体的说简单,把简略的说具体。
(2)实践训练: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说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吗?
(3)指名说,师生评议。
5.讨论交流:创造性复述故事,要求大胆想象,有创造,是不是随便怎么讲都可以呢?
6.小结:想象要合情合理,契合上下文内容;语言要通俗易懂,符合民间故事的语言特点。
三、词句段运用()
1.指名读相关内容。
2.讨论交流:左右两组词语中有不懂的吗?相机点拨理解“直言不讳、饮水思源”等词语。学生分组合作诵读左右两组词语,讨论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3.小结:从形式上看,左边的词语字数多,像句子;右边的词语都只有四个字,是成语。从意思上看,左右两组对应的词语意思相近。
4师生合作读两组词,边读边体会两组词语,虽然意思相近,但读起来有什么不同的味道?
交流感受:左边词语多用于口语表达,很形象生动,浅显易懂,这样的语言多为劳动人民创造,在生活中广泛流传,我们称之为“俗语”。右边的成语简短精辟,较为工整,多用于书面表达。
5. 你还知道哪些俗语?学生交流。
1)出示一些常用俗语,学生朗读。
出示俗语:眼中钉、吃哑巴亏、船到桥头自然直、不费吹灰之力、大树底下好乘凉、不分青红皂白、八字没一撇、 半斤对八两、不够塞牙缝的。不撞南墙不回头、不是省油的灯、不知天高地厚、拆东墙补西墙。
(2)同学间互相交流:喜欢哪个俗语,尝试用它说句话。
6.布置作业。
搜集俗语,选择喜欢的俗语写一两句话。
板书设计:
                        以故事中人物的口吻讲
增加合理情节
创造性地复述            变换情节的顺序
(想象合理,语言通俗)      续编故事
                            把简略的说具体
把具体的说简略
……
俗语:口语化,形象生动
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月    日    总第    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创造性复述故事时,可以把简略的情节
说具体,怎样才能说具体呢?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讨论这个话题。
二、词句段运用()
1.默读例子中的两段话,你发现了什么?
2.交流小结:两段话意思相同,但第一段简略,第二段具体。
3.第二段是怎样把第一段改写具体的呢?
(1)请大家在两段话中像老师这样标注,并分别用“——”和“    ”画出对应的句子。
示例:一只狼看见小羊在河边饮水,想借口把他吃掉。狼指责小羊把水弄脏了
狼来到小溪边,看见小羊在那儿喝水。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
(2)指名读两段话中对应的语句,思考:第二段是怎样把第一段改写具体的?
(3)讨论交流:以感受最深的句子为例,说说它是怎样把相关的情节写具体的。
(4)小结:第二段话添加了许多对话,还有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语气等方面的描述,这样就把故事描写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了。
4.我们能用同样的方法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吗?
(1)出示课文中的句段。
姑娘穿上衣裳,一边梳她长长的黑头发,一边跟牛郎谈话。牛郎把自己的情形一五一十地说了。 姑娘听得出了神,又同情他,又爱惜他,就把自己的情形也告诉了他。
(2)四人小组练习互相说说,共同把这段话说具体。
(3)班级内交流评议。
(4)小结:具体地描述人物对话时的语言、神态、动作、语气等,可以把故事讲述得更加生动、形象。我们在创造性复述故事情节时,可以适当地运用这一方法。
三、日积月累
1.读《乞巧》这首诗,介绍作者:林杰,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
他小时候非常聪明,传说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文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六。《全唐诗)存其诗两首。
2.交流讨论,相机介绍乞巧节的相关文化知识。
出示:
资料袋
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七夕。相传织女美丽无此,心灵手巧,她能用丝线织出特别美的锦缎,人间的女子都盼望自己能像织女那样美丽灵巧,于是她们纷纷在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向织女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很多。有的人在那天晚上,登上事先搭好的彩楼,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先穿好的叫“得巧”,后穿好的叫“输巧”。也有的人在那天中午的阳光下,放一碗水,把绣花针放在水面上,根据碗底针影的样子,确定是“得巧”还是“输巧”。
3.学生说说诗意,想象乞巧节这一天的情景。
(1)指名说诗意,随机点拨理解“碧霄”。
(2)从“家家、穿尽几万条”能体会到什么?
(3)师相机拓展唐朝诗人崔颢的一句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引导学生想象七夕节的盛况。
4.拓展想象,体会情感。
(1)想象:人们在乞巧时,还会在心中企盼些什么呢?如果是你,会乞求些什么呢?
(2)让我们把这美好的心愿融进这首诗中,一起来读一读。
5.拓展阅读杜牧的《七夕》。
6.小结:乞巧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和乞巧节有关的故事还有很多,请大家课后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抄在笔记本上。
四、布置作业
搜集并摘录和乞巧节有关的古诗。
板书设计:
                      语言
动作
情节具体描述      神态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