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发现”指的是什么事件?
“地理大发现”是西方史学对十五到十七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在十四和十五世纪,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南欧一些国家,手工业及商业贸易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一些商人渴望向外扩充贸易,获取更多财富。但从十五世纪中叶起,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占据东西方交通往来的要地——君士坦丁堡及东地中海和黑海周围广大地区,对过往商人横征暴敛,多方刁难,加之频繁的战争和海盗活动,从而阻碍西欧与东方陆上贸易的通道;而由东方经由波斯湾——两河流域——地中海和经由红海——埃及——地中海的两条海上商路又完全为阿拉伯人所操纵。因此,欧洲商人和封建主为了获得比较充裕的东方商品和寻求更多的交换手段——黄金,并免受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及意大利人的层层盘剥,便急于探求通向东方的新航路。同时,由于西方各国在生产技术方面已有很大进步,指南针也已从我国传到了欧洲,航海术的提高,多桅快速帆船的出现,利用火药制造大炮和轻便毛瑟的出现,以及地圆学说获得承认等等,都是为远洋探航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思想准备。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当时欧洲最强盛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以其有利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了探索新航路的主要组织者。“地理大发现”主要指以下几大事件:
(1)“新航路的发现”。从十五世纪起,葡萄牙人不断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占据了一些岛屿和沿海地区,掠夺当地财富。1487~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罗缪·迪亚士到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成为探寻新航路的一次重要突破。葡萄牙贵族瓦斯哥·达·伽马奉葡王之命于1497年7月8日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沿非
洲东海岸北上,之后由阿拉伯水手马季得领航横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卡里库特,次年载着大量香料、丝绸、宝石和象牙等返抵里斯本。这是第一次绕非洲航行到印度的成功,被称之为“新航路的发现”。
(2)“新大陆的发现”。在葡萄牙组织探寻新航路的同时,西班牙也力图寻求前往印度和中国的航路。1492年8月3日意大利人克里斯多弗·哥伦布奉西班牙国王之命,从巴罗斯港(即古都塞维尔,今称塞维利亚)出发,率领探险队西行,横渡大西洋,同年11月12日,到达了巴哈马岛的圣萨尔瓦多岛(华特林岛),之后又到了古巴岛和海地岛,并于1493年3月15日回航至巴罗斯港。此后哥伦布又三次西航,陆续抵达西印度岛、中美洲和南美大陆的一些地区,掠夺了大量白银和黄金之后返回西班牙。这就是人们所称谓的“新大陆的发现”。
(3)“第一次环球航行”。1519年9月20日,葡葡牙航海家斐南多·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率探险队从巴罗斯港出发,横渡大西洋,沿巴西东海岸南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即后来所称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1521年3月到达菲律宾岛,麦哲伦死于此地。其后,麦哲伦的同伴继续航行,终于到达了“香料岛”(今马鲁古岛)中的哈马黑拉岛。之后,满载香料又经小巽他岛,穿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循非洲西海岸北行,于1522年9月7日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地理大发现”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是应封建社会日趋衰落、资本主义开始兴起的时代要求,是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对于扩大原料产地、市场以及交换手段的必然需要。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对世界生产力分布也有重大影响。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145l-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哥伦布年轻时就是地园说的信奉者,他十分推祟曾在热那亚作过监狱的马可.波罗,立志要做一个航海家。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哥伦布是个意大利人,自幼热爱航海冒险。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十分想往印度和中国。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来呢?对此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哥伦布为实现自己
海地是哪里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哥伦布的船队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杨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哥伦布以为到达了印度。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岛,他当时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伦布回到西班牙。此后他又三次重复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许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认为他到达的是印度。后来,一个叫做亚美利哥的意大利学者,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的大陆。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但是,这块大陆却用证实它是新大陆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亚美利加洲。
哥伦布把装有羊皮纸信的木桶扔入大海
后来,对于谁最早发现美洲不断出现各种微词。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结论是不容置疑的。这是因为当时,欧洲乃至亚洲、非洲整个旧大陆的人们确实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陆。至于谁最先到达美洲,则是
另外的问题,因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远古时期从亚洲迁徙过去的。中国、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达美洲也是极为可能的,但这些都不能改变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事实。
哥伦布的远航是大航海时代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它使海外贸易的路线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从那以后,西方终于走出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始以不可阻挡之势崛起于世界,并在之后的几个世纪中,成就海上霸业。一种全新的工业文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郑和为什么没有带来“地理大发现”
在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学者中,中科院自然科学所研究员宋正海称自己是一个“持异见者”。根据他的观点,郑和不能完成地理大发现,由欧洲人发现美洲是历史的必然。他甚至还提出,即使郑和航海到达西欧,今日世界历史格局也不会有根本性不同。
英国海军退役潜艇军官、航海史学家孟席斯历时14年,走访了120多个国家、900多个档案馆、图书馆之后,提出惊人理论:郑和船队早在哥伦布之前72年就航行到美洲;早在达·伽马之前77年就绕过好望角;早在麦哲伦之前一个世纪就完成了环球航行;早在库克之前350年就到达澳洲。孟席斯的新理论震惊了世界。
而在宋正海看来,孟席斯的这些“发现”可比“天方夜谭”。因为郑和的船队根本不可能进行环球航行。
送去金银换回玩物
宋正海认为,首先,地理大发现需要强大持续的动因,这样的动因在当时的欧洲存在,但在明代中国是不存在的。
从13世纪开始,西方的商人和冒险家们醉心于《马可·波罗游记》所描绘的神话般的东方财富,纷纷做起“黄金梦”。然而,当时土耳其帝国控制了地中海到东方的传统商道。另一条从地中海经埃及由红海通往印度洋的海路,又控制在阿拉伯人手里。在这种形势下,西欧各国迫切想寻一条绕过地中海通向东方的新航路。这就是地理大发现的强大而持续的动因。
和当时西欧统治者积极支持远航、发展海外事业相反,明代中国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大部分时间实行“海禁”。中国资本主义不发展,便缺乏推动地理大发现的经济动因。
郑和下西洋主要推行怀柔政策,目的不是经济,而是政治。中国古代改朝换代后,新皇帝大多要昭告天下,希望海外各邦臣服新王朝。郑和七次远航归来,怀柔政策已收成效,各国已与朝廷建立政治、外交关系,来华使节盛况空前。当郑和远航的政治目的达到之后,远航再没有了强大动因。
相反,郑和七次航海不仅没有像后来西欧航海家的远航那样带来巨额利润,反而使国库空虚。郑和每次出海,装载大量金银、铜钱、瓷器、丝绸、棉布、铜器、铁农具、铁锅等,而换来的只是专供皇室和贵
族官僚享用的奇珍异宝、珍禽异兽、香料、补药和各种奢侈品。每次远航耗资巨大,乃至损害封建统治的基础——小农经济,致使郑和航海被统治集团内部的政敌指责为“弊政”,再也无法进行下去。
从唐朝开始,中国航海就名震海外,但自郑和航海壮举后,反而一蹶不振,从此让位于西欧。
“平坦的大地”
宋正海指出,无论是哥伦布向西远航,还是麦哲伦环球航行,之所以能进行,并非出于纯粹的冒险,而是和他们本人及其资助者确信大地是球形这一理念分不开的。但是在中国,地平的大地观却根深蒂固。
明初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宇宙理论是浑天说。浑天说似乎主张大地是球形的,其实它与古希腊宇宙理论对大地球型的理解有本质的不同。浑天说中的球形大地半个在水中,半个在水上。水中的半球并非人世,航行是永远无法到达的。
因此,中国传统的大地观从根本上否定环球航行或东行西达、西行东达的可能性,也不去讨论环球航行问题。相反只会证明,以此为目的的航海是根本徒劳的。
郑和的地图中没有“未知世界”
古希腊学者认为大地是球形,所以发展起包括有经纬度、经纬网和地图投影的小比例尺地图系统。
中国古代地图学制图理论和方法均以平面大地为基础,根本没有考虑大地是球形,甚至连拱形也没有考虑。中国传统地图学属大比例尺地图系统,没有经纬度、经纬网,更没有地图投影。在全国图中,边远地区精度很差,域外各国就无法标绘,而只能以文字说明之。也因为此,尽管古希腊出现不少世界地图,但中国古代一幅也没有过。
《郑和航海图》属于对景图,这种航海图不仅没有目的港的经纬度,而且图上所绘的目的港位置和方位,也并非是实际的位置和方位。用这种航海图导航,无论在开始还是中途,均不知目的港的确切方向,只是利用航线各处的山形、水势、星辰位置等来判别船舶的位置,这样一步步地前进。
而根据经纬度、地球大小和已知世界来绘制的世界地图,就必然要并且也可能对地球的未知世界部分进行较科学的猜测。这种猜测包括:大西洋有多大;从欧洲西海岸向西航行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