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电视评论的标志性栏目
杨伟光
  三届国务院总理充分肯定《焦点访谈》
  199441日,中央电视台创办的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在晚上黄金时间开播,到现在已经10年了。10年来,三届国务院总理、、都给予《焦点访谈》栏目以高度评价。19971229日,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时,看了《焦点访谈》演播室,同编导们亲切交谈,并写下16个字:焦点访谈,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
  1998107日,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时,同《焦点访谈》的编导、主持人进行了两个小时的座谈,也题写了16个字:舆论监督,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2003826日,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在《焦点访谈》演播室赠言:与人民同行、与 祖国同在、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进。”20044月,在《焦点访谈》创办10周年之际,总理又写信给《焦点访谈》栏目的全体同志,对《焦点访谈》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的责任感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指出:人民的意见、要求和呼声,是对政府工作最好的批评和监督。希望《焦点访谈》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对党负责
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人民众的意见,越办越好。
  中央主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同志也对《焦点访谈》关爱备至,对办好栏目给予了具体的指导和扶持。
  为办好焦点节目,丁关根同志曾召开过三次座谈会,听取汇报,对栏目定位、选题角度、导向把握、评论分寸和的掌握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
  党的十六大后,同志对办好《焦点访谈》也多次提出了指导意见。今年4月,同志专门到中央电视台看望《焦点访谈》栏目组全体同志,希望《焦点访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节目办得更实、更精、更好,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呼声结合起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
  《焦点访谈》是中央电视台每天播出13分钟的评论性栏目。每天13分钟的栏目是一个小栏目,为什么受到三届总理和两任主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如此重视?因为这个栏目既宣传了党和政府的主张,又反映了人民众的呼声,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观众的欢迎,开创了电视媒体舆论监督的先河,是媒体深化宣传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
  《焦点访谈》创办的前后情况
  有的同志问我,为什么在10年前敢于创办《焦点访谈》这个舆论监督性栏目?我想主要有
三个原因:一是中央领导同志主张新闻媒体应注意抓热点问题;二是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总是希望按新闻规律办事,新闻报道应有表扬、有批评,既报喜、又报忧;三是1993年开办的《东方时空》栏目里的小栏目《焦点时刻》的实践证明:热点问题是可以把握好的,领导和众是支持的。
  1992年底,中央领导同志提出新闻媒体要抓热点问题,请工人、农民、战士、干部、知识分子对热点问题发表意见,通过讨论平衡心态,化解矛盾。开始我感到难,后来觉得也可能是一个机遇,本着试试看的态度,在199351日,开办了《东方时空》,首播时间是早上7时,重播时间是下午1时,先在观众少、影响小的时间播放,主要担心放在晚上黄金时间播放,出了错影响大。经过一年的实践,《焦点时刻》内容把握得比较好,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观众的好评。这鼓舞了我们把热点节目移师晚上黄金时间的信心。1993年底,研究1994年节目改革时,我主管新闻的副台长沈纪、新闻中心主任李东生商量,能否在《新闻联播》后,开办一档抓热点问题的栏目,如果他们同意,可以把《新闻联播》后由几个部门分别承办的15分钟的栏目推后,一周7天都给新闻中心。我请他们研究后告诉我。一周后,沈纪同志告诉我,他们要这个黄金时间段,办一个抓热点问题的栏目。为了集中力量办好这个栏目,台里决定把《东方时空》栏目组、《观察思考》栏目组和《今日世界》栏目组合并,
成立新闻评论部,由孙玉胜同志任主任。
  新闻评论部组建以后,在新闻中心领导下,积极筹备新栏目。开始,他们提出栏目的名称为《记者视点》,征求我的意见。我认为《记者视点》栏目的定位低了,好像只代表记者的看法、意见。中央电视台是国家电视台,应该能代表党、政府和人民众的声音。我建议用《焦点访谈》。焦点表示报道的内容是大家关心的热门话题,访谈表示这个栏目的形式是众参与的、让参与事件的有关人自己谈。这就从内容和形式上给栏目作了定位。有的同志不同意这个名字,提出早晨有《焦点时刻》,晚上又有《焦点访谈》,重复了。我的意见是中央台有一个热点栏目就可以了,《焦点时刻》已移师到晚上的黄金时间,过一段时间《东方时空》里的《焦点时刻》应该取消。中央台有两个热点节目是不适当的。后来在《东方时空》改版时取消了《焦点时刻》。
  名称定下以后,台编委会决定《新闻联播》后面由几个编辑部制作的15分钟的栏目播出时间全部往后推。199441日,《焦点访谈》正式在晚上黄金时间出台。栏目的定位是: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
  晚上黄金时间每天播出热点节目,观众有数亿人,稍有不慎,出点纰漏,负影响大,责任重。当时真有点叶公好龙,开始提出办,办起来以后又有点担心,确实是如履薄冰。第一批
节目都是由我、沈纪、李东生审查,过一段后主要由主管副台长沈纪审定。《焦点访谈》节目在晚上黄金时间播出后,总体把握是好的,但由于观众多,眼睛亮,也经常提出一些意见和问题。比如案件报得多了,环保问题有些提出来了但目前无法解决等等。
  为此,丁关根同志先后三次在中南海召开座  谈会,研究进一步办好焦点节目问题。丁关根等领导同志听取我们的汇报,边听边议,总结经验教训。一方面给予肯定、支持,另一方面也指出存在的问题,逐步明确了《焦点访谈》栏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坚持正面报道和批评性报道相结合,两类报道都要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
  2.选题原则:领导重视,众关心,普遍存在的问题。
  3.应注意的事项:坚持新闻真实性,报道实事求是,不能以偏概全;与人为善,批评是为了帮助改进工作,不作情绪化的叙述;要作追踪报道,及时反映有关单位采取措施改进工作的情况;批评性报道在一段时间里不要过分集中在一个地区;问题确实存在,但目前政府没有解决条件的,暂不报道,可作内参向领导部门反映;中央在北京召开重要会议时,不指名道姓批评哪一个省、市、区和部委;应提高节目的权威性、正确性,尽量采访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和权威人士。
  通过三次座谈会,对办好《焦点访谈》的规律性认识大大深化。用这些共识来统一全体编辑、记者、制片人、主持人的思想十分必要。因为有一段时间被的节目比较多,编导看法不太一致,甚至有些怨气1994813日丁关根同志召开过第三次座谈会后,816日我们召开了评论部全体同志会议,会期两天,首先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关于进一步办好《焦点访谈》的意见,然后观看一批节目,包括优秀节目和被的节目,并进行讨论。最后,我以坚持正确舆论引导人是办好焦点的关键为题讲了话。我重点阐明提高审查的规格、增加《焦点访谈》审查的层次是一种消极的办法,因为记者辛辛苦苦制作的节目是很痛苦的,确定选题,深入采访,精心制作,花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不是好办法。最积极的办法是让每一个编导、制片人、主持人都能准确把握宣传精神,编导们的认识同台领导是一致的,判断节目的宣传口径是一致的,这样审查就可以顺利通过,台领导也不必了。当然,如果节目不符合宣传要求,又无法修改后播出,也不能不,但要减少到最低的程度。通过这次讨论,大家取得共识,认为做好焦点节目的关键是: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宣传精神,掌握宣传口径,把握好报道的。节目要对新闻事件进行唯物辩证的分析,正确地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透视,让观众看了以后受到启迪,能给人以鼓舞和信心,有利于团结、稳定、鼓劲。这次会议以后,评论部的编导、制片人、主持人
把握敏感问题的水平大大提高,被审查的节目明显减少,《焦点访谈》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时期,节目越办越好,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众的好评。
  总理到中央电视台视察后,美国的CNN和《新闻周刊》记者前来采访,他们了解中国国家电视台有一档《焦点访谈》节目,公开批评干部腐化堕落、官僚主义、不正之风和社会不良现象,感到出乎预料,认为这是中国向民主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美国《纽约时报》也以赞扬的文字评价《焦点访谈》是每天吸引三亿人的电视栏目。
  办好《焦点访谈》的主要体会
  《焦点访谈》涉及大量敏感话题,为什么能长期办下去,并得到领导干部、人民众的好评和海外人士的认可?主要原因是中央领导同志,特别是中央主管宣传的领导同志的支持和指导,这是最主要的。从台里办好焦点节目的角度看,主要是在实践中认真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微调,提高宣传艺术,探索办好热点节目的规律性。我看主要有以下几条应该遵循:
  1.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宣传党和政府的主张与反映人民众的呼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中央电视台是国家电视台,其报道内容对上应代表党和政府,对下要代表人民众,在党
和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过去,我们主要讲对上负责,居高临下,以教师爷的面孔对待受众,片面性很大。当然有的同志主张只对下负责,那也是片面的。只有真正把宣传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众呼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体现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同志和《焦点访谈》编导座谈时,很动情地说:我们确实从《焦点访谈》了解到我们不能了解到的情况,它像一面镜子,反映出究竟我们的政策能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同志有几次开会,先放《焦点访谈》的有关录像,然后讨论问题。他说,这样讨论问题就较容易取得共识了。有的观众则对违法乱纪干部说:你听不听我们的意见?不听?我们《焦点访谈》见!有许多众打电话、写信、甚至亲自到《焦点访谈》反映意见,有许多报道选题是观众提供的线索,没有观众的支持,编辑部很难获得这样多的信息。
  2.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以纪实手法展示现场实况和当事人的言行。
  批评性报道很容易引起争议,当事人不承认,认为报道失实,不仅打口头官司,甚至诉诸法庭。报纸在这方面的报道有很多麻烦和困惑。电视是以图像和声音为报道手段的,眼见为实,耳听为据,被批评单位很难赖账。因此,我们始终强调以图像、声音报道 新闻事件,尽量少用旁白来叙述事件。比如《焦点访谈》播出的《罚要依法》,反映交警乱收费的问题,交警态度的蛮横粗暴,历历在目,引起了观众的公愤。同志认为那个报道太精彩
了。国务院讨论公路费改税的决定时,先播放了《罚要依法》这期节目。
  3.坚持批评性报道和正面报道相结合。
  《焦点访谈》是评论性栏目,批评各种错误和社会问题是其主要职能,但不是唯一职能。我们要求批评性报道要和正面报道相结合。批评性报道要起到平衡心态,消除误解,鼓舞信心的作用;正面报道要解释政策,表彰先进,对错误思想起警示作用。正面报道可包括政府出台的改革新举措、新政策,新公布、实施的法律、法规,介绍先进模范人物等等。比如,《焦点访谈》第一期节目《行情看好———国债发行第一天》,记者走访了市民、金融专家、有关部门领导,采访了一些发行点。纪实性、知识性、政策性相结合,播出后受到普遍欢迎,因为买不买国债也是当时观众关心的问题。又比如,在《劳动法》出台之前,播出《为劳动者撑起保护伞》,这期节目采访了深圳一些合资企业的打工仔、打工妹,让他们现身说法,从心底里发出对《劳动法》的呼唤,说明了对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护的必要性。
  这类节目让观众及时全面了解政府新出台的政策,并对一些错误的理解进行点评,观众也是很欢迎的。
  4.坚持唯物辩证法,学会运用两点论,把握好宣传报道的,处理好宣传的分寸、力度、口径、时机等。
  在新闻报道中,是坚持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坚持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对把握新闻报道的极为重要。坚持唯物论,就要实事求是,不带个人情绪;坚持辩证法,就要一分为二,不搞片面性。把握好是热点节目成功的关键所在。《焦点访谈》的选题、表述和点评,要十分注意的把握,对问题要采取分析的态度。比如,《回家的路有多长———流浪儿童的追踪采访》,这个题目如把握不好,消极面会很大。但记者经深入采访,有选择地表现流浪儿的生活状况,又实事求是地分析了这些儿童流浪的家庭原因、社会原因,特别是反映了党和政府为解决流浪儿的问题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的把握比较好。又如《洋河污染》的报道,一方面表现了农民深受其害的情况,另一方面又反映了当地政府及时解决污染问题,也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对一些问题不能只看现象而要看本质。如“3·15”消费者权益日,中央电视台每年都要配合打假。
  有的同志根据观众反映产品质量的来信数量决定是否曝光,我告诉他们不能简单按批评信的绝对数,因为工厂的规模是不同的。一个大厂一年生产1000万件某种产品,有1万封投诉信,只占其产品总量的1‰;一个小厂一年生产1新闻联播错误万件某种产品,有投诉信200件,占产品总量的2%。应该批评哪一种产品?
  当然是后者。对一些复杂的问题,应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
  5.坚持原则性,维护记者的权益和安全,该播出的节目就要播,尽量避免说情风起作用。
  《焦点访谈》是评论性栏目,担负着舆论监督的任务。在《焦点访谈》外面,确实有两支队伍:一个是反映情况、提供线索的队伍;一个是前来说情,希望他们单位的节目不要播出的队伍。对于前一支队伍,我们欢迎,热情接待;对后一支队伍,我们也认真对待,但不轻信,要进行核实,再作出决定。比如,有一期节目反映山西省运城地区建虚假的滴水灌溉工程,其水管只有一米长,实际不能送水到地里。
  记者高莉芬采访、制作了这期节目。记者还没有回台,就有人来要求不要播出,评论部把此情况向我报告。我问:情况是否真实?他们回答:绝对真实,记者高莉芬在现场拿着的管子就只有一米左右长。阻力很大,如何办?我说先送总理办公室看。总理办公室同志回话说,只要是真的,就可以播出。中央台播出了这期节目,引起了很大反响。又比如,我们的记者到山东莒县法院采访,法院院长非常傲慢,口出狂言说:我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他不配合采访,目无法纪,是土皇帝,怎能依法判案呢?《焦点访谈》把这位院
长的言行播出了,观众反映十分强烈,当地有关部门很快免去了他的法院院长职务。
  6.坚持台里自费独立采访,反对有偿新闻。
  《焦点访谈》的记者出去采访,全部费用由台里报销,不吃请,不收礼,保持独立采访,由自己根据事实作出正确判断,不受被采访单位的左右。有的被采访单位利用各种方法送钱上门,记者都交给台里纪检部门。有个别记者收了礼,调查核实后立即除名。
  为了保证工作效率和新闻时效,记者可以坐飞机,费用在台里报销。这一措施保证了《焦点访谈》报道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时效性。
  《焦点访谈》走过的10年,是不断总结经验的10年,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10年。我们相信,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下,在广大电视观众的支持下,《焦点访谈》会越办越好。(作者是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中央电视台原台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