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晋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中所表现的忧叹人生短暂、求贤若渴的思想内容和厌恶官场生活、回归清新自然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迢迢牵牛星》用平凡意象表达的销魂之情。
2、《短歌行》“忧”而奋发、慷慨悲凉的思想感情。
3、《归园田居》悠然自得的心态。
难点:
了解叠字、用典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1、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
2、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提示。
3、讨论法。诵读只是基础,要尽量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迢迢牵牛星》
一、导语设计
农历七月七历来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今年是闰七月,于是,我们猜想那狠心的王母应该
让这对有情人在鹊桥两次相会了吧。同学们,我们来设想一下:假如横在他们中间的不是一条又宽又深的天河,而是一条又清又浅的小河但他们仍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你能想象得出他们的别离之恨吗?五言古诗《迢迢牵牛星》向我们诉说了这一切。
二、解题
1、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间,开始不受文人重视。但五言乐府的流行推动了文人创作五言诗。两汉时期文人多写辞赋,写五言诗并不多,流传下来的就更少。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人五言诗最繁荣的时期,流传的作品也很多,曹操、曹植和陶渊明都是当时的重要作家。
2、《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几乎一字千金”。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附:关于《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种种不同的说法。近代梁启超根据《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点,指出它们“虽不是一个人所作,却是一个时代──先后不过数十年间所作”,并论证它们应是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帝年间,约公元2世纪的作品,取得了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和离别相思之情,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的咏叹中,感叹抒发中,
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大抵属于中下层文士,熟悉本阶层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绪,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诗歌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有的作品还在题材、语言、意境等方面,表现出《诗经》的影响。不少“古诗”作品有浓厚的民歌风味,如“行行重行行”回环复沓,排比重叠;“青青陵上柏”晓喻通俗;“迢迢牵牛星”以民间传说为题材;“客从远方来”用双关隐语表相思;“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等抒情诗都采取叙事方式倾诉衷情,运用比兴手法渲染烘托,使作品增强了民歌情趣。但“古诗”的形式、技巧较之乐府民歌更为细致工整。
刘勰概括“古诗”的艺术特是,“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chāo)怅切情”。以《古诗十九首》而言,它把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融合一炉,形成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同时也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们的作品在梁代已获高度评价,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学习、摹拟、继承发展“古诗”手法、风格的诗歌创作,始终不绝如缕,可见其影响甚为深远。
三、研习课文
1、学生初读诗文,消除文字障碍。
2、再读,具体研习诗的内容及形式特点,突出难重点。
《迢》诗共10句,分三层研习。
前四句,由远及近,由景(牵牛、织女星)到人(织女)。注意对“迢迢”“皎皎”和“纤纤”等词的分析。
中间两句,由事(不成章)而人(零如雨)。
最后四句重点品味。
“盈盈”写水之物貌,清浅的样子,“脉脉”写人的情貌,含情的样子,银河水清又浅,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近在咫尺,若隔天涯。别离之情最是难以排遣,河水并非不能渡过,而是不可逾越,遂成为哲学上文学上永恒悲剧的意象。难怪有人评价,这两句揭示矛盾之鲜明,表情之深切,景物之交融,声情之并茂,雅俗之兼得,堪为诗歌上乘。
3、再次读全诗,讨论后明确:《迢迢牵牛星》一诗通过景、物、人、情的转换和交融,层层深入的构思和叠字的恰当运用,使诗作情景并生,哀怨动人。
四、熟读全诗,当堂成诵。
《归园田居》
一、导语设计
我们上学期学习了诗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他厌恶官场,归隐田园,“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过上了恬淡自在的田园生活。其实,关于田园生活的描写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均有所体现,如《归园田居》。
二、解题
《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其诗语言朴素平淡,通过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的描写,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三、研习、品味。
1、学生初读诗文,消除文字障碍。
2、让学生出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希望回归自然的心情的诗句,然后自行欣赏、品味,在
点拨中板书:误落尘网、鸟、池鱼、樊笼等词。
3、学生再读诗文,出描绘平平常常农村生活图景的诗句,领会其美之所在。
重点品味:“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诗句写平常之景,抒不平常之情。作者摆脱官场羁绊,如出笼之山鸟,轻快而自由。房前屋后,桑绕房舍,榆柳成荫,桃李繁茂,夜深人静,幽长而古朴的深巷不时传来几声狗吠,伴着声入梦,一觉醒来,不觉天已大亮,七彩的公鸡,振翅高飞,引长鸣于桑数之巔,多么怡人的风景。多么悠闲的生活啊!
4、特探究。再次读全诗,讨论、理解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体会其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1)首尾相应。诗的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抒发了回归园田的乐趣,与开头两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抒写自己的本性遥相呼应,使全诗有击首尾应,击尾首应之妙。
2)语言朴实。诗人用朴实的语言写景叙事,抒情言志,展现了田园生活和农家景象的画卷。平中见奇,淡中有味。诗意似浅实深,感情似淡实浓。
四、课外拓展
《饮酒》、归园田居(其三)是陶渊明反映归隐生活的又一诗作,课后诵读此诗,加深对陶诗艺术特的品味。
口语表达
就下面的题目与同学展开辩论。
正方:像陶渊明这样有才华的人应该去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情。
反方:在那个年代,陶渊明选择归隐是明智的。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流行歌《曹操》)
曹操
作词:林秋离作曲:林俊杰不是英雄不读三国
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
独自走下长坡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啰唆一心要拿荆州
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的摸
东汉末年分三国
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
谁来煮酒
铿锵的近义词尔虞我诈是三国
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
一切又从头
曹操是我们熟悉的人物,他既是军事家、政治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是五言诗的重要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短歌行》。
二、初识诗歌。
1、播放《短歌行》配乐朗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要求学生齐声朗诵全诗。
2、解决难懂的字词句。要求学生参看注解,提出不懂之处,一起解决。
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如“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如“月明星稀,乌鸦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三、领悟思想情感。
1、让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对他有启发。(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理解“忧”和“求贤”的思想内涵。
(1)提问:你以为在本诗第一段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
明确: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xī晒干)。”(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板书:对酒当歌,忧的是人生苦短)
(2)讨论:作者忧人生短暂,因而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为什么?
明确:不然。作者的忧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正因人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建功立业。
(3)从本诗后三段来看,作者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呢?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
明确:求贤才为己用,实现统一天下的宏伟壮志。
(板书:求贤若渴,求的是一统天下)
(4)讨论、拓展::既然曹操那么“忧”,又深知“人生苦短”,为什么还要去“周公吐哺”,做什么“统一大业”呢?曹操何许人也?
要求学生讲讲他自己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事迹,包括作为政治家、作为军事家、作为文学家的事迹。
结论:在《沁园春雪》里以吐纳风云的气势,睥睨(pìnì)历代君主:“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以的文治武功,的确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去俯视封建君王。但是,历史上却有一个人的文治武功可以与他相提并论,这个人就是魏武帝曹操。曹操乃世之英雄,《短歌行》乃英雄之慷慨悲歌。
(板书:英雄之慷慨悲歌)
四、再读诗文,探究特
1、全诗融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把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绘与主观思想上苦闷忧郁情绪的抒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曲折有致地表达了自己的志向,立意,气韵沉雄,想象丰富,感情充沛,不愧为难得的上乘之作。
2、用典贴切。事典语典交互使用,均能切合诗之主旨。事典如周公吐哺,语典如《诗经》语句的引用和化用,均能贴切自然。
五、诵读巩固。
学生自由朗读,交流诵读体会,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比较分析《短歌行》和《归园田居》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处世态度以及形成的原因。
2、课外诵读曹操的诗歌,如《蒿里行》、《观沧海》和《龟虽寿》等。
3、卡片制作
历史上有关曹操的故事非常多,如“鸡肋”、“望梅止渴”、“割发代罪”、“煮酒论英雄”、“挟天子以令诸侯”等;有关陶渊明的故事也不少,如“读书不求甚解”、“不为五斗米折腰”等。
就上述提示,以曹操的故事、陶渊明的故事为话题制作几个卡片。
【资料】
一、《古诗十九首》
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它们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也不是一个有机构成的组诗。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晬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东晋陶渊明、南朝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
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古诗”作品在梁代尚存59首(《诗品·古诗》),但今存仅30多首,包括《古诗十九首》在内。在梁、陈时,对“古诗”的作者和写作年代,已有异议。刘勰说:“《古诗》佳丽,或称枚叔(即枚乘);其《孤竹》(指“冉冉孤生竹”)一篇,则傅毅之词。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文心雕龙·明诗》)钟嵘说:“旧疑是建安中曹、王(指曹植、王粲)所制。”(《诗品》)大约由于“疑莫能明”,萧统《文选》把所选19首诗都归之无名氏,然而徐陵《玉台新咏》却又把其中的8首确定为枚乘《杂诗》。这样,在大体肯定“古诗”为汉代作品的同时,对于其中是否有西汉枚乘、东汉傅毅、汉末魏初曹植、王粲的作品,究竟是两汉产物或者都是东汉作品等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比如明人王世贞就猜测其中“杂有枚生或张衡、蔡邕作”(《艺苑卮言》)。现代学者大多摆脱了前人成见的纠缠,主要根据《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点,指出它们“虽不是一个人所作,却是一个时代——先后不过数十年间所作”,并论证它们应是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帝年间,约公元2世纪的作品(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取得了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也,既获者贤已而遂往,羡慕者并驱而追之,悠悠皆是,孰能不然者乎?”(徐干《中论·谴交》)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
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离别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真实地从这一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二、《短歌行》赏析(蔡厚示)
曹操集子里现存《短歌行》两首,我这里说它的第一首。一千七百多年来,这首诗脍炙人口,被认为最能代表建安时期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