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诗词入门】
分享人:逸
今天和大家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学诗要怎么样才能入门,才算入门?
不管学什么东西,如果门径不对,不管学习多用功,永远都不可能到达目的地。
我和很多诗词爱好者交流过,发现很多人都会说:老师,我是一个还没入门的爱好者。但我反问他们,你们觉得要怎么样才算是入门呢?这个问题他们完全没有思考过。门在哪里都不知道,还谈何入门呢?至于入门途径、入门方法就更不用说了。
因此,知道入门标准实在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诗词入门的标志和常见误区
简单的说,诗词入门的标志是自己对诗的好坏能有准确的判断。能知道什么样的诗是好诗,什么样的诗是不合格的诗。
已经入门的爱好者则不然,他不但能出不知名的优秀作品,甚至能发现破诗里出彩的句子或生新的词汇。不仅如此,他还能准确地指出名篇里的瑕疵,不会被名篇或作者的名气所迷惑。
有了准确地判断诗词的好坏的能力之后,可以为你节省大量的时间,你不用再拿着自己的诗到处发,到处问:“老师,我这首诗写得好不好啊?”
自己写的东西是什么水平自己心里都没数,这样怎么能继续提高呢?
如果不具备这个能力,你就只能在原地打转,永远都不可能有进步。很多人改诗都是越改越破,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毫无目标,一通瞎改。
有朋友会问,现在的诗词入门不都讲四声、平仄、律句之类的“格律知识”吗?掌握了这些难
道不算入门吗?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不算!完全不算!
常见误区一、懂得近体诗“格律”就算诗词入门。
为什么说这是一个误区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纠正一个错误的说法。现在大多数人口中的“诗词格律”,其实只是诗词声律而已。把近体诗声律上的这一系列要求称作是“格律”,这本身就非常不严谨。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
“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
四声、平仄、律句、粘对只是诗里“声”的部分,和诗里的“意”没有任何关系。既然不涉及“意”的部分,“格”字也就无从谈起。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意”是更为核心的内容。知道了这一点之后,“为什么掌握了近体声律规则也不算诗词入门”就非常好回答了。
首先,不是所有的旧体诗都必须合乎近体诗的声律规则。比如古体诗,它就另属一套系统。这套系统和近体诗不同,你不能因为古体诗不合近体声律,就说它不是诗或者说这些诗中没有好诗。
其次,合乎近体声律的东西也不一定都是诗。道理很简单,只要你愿意,随时都可以挑几十个字按照近体声律规则来排列组合。这样组合出来的东西虽然完全符合这套声律规则,但它一定不是诗。
要知道,近体诗并不是符合一套声律规则这么简单的。掌握近体声律以后,连近体诗入门都不算。
朱熹说:“至律诗出,而后诗之与法,始皆大变。”声律、对仗以及篇幅的限制直接影响了近体诗的写法,让近体诗本身就具备了独特的造句方式和谋篇技巧。有的句式只能用于近体,有的句式只能用于古体;有的写法只能适用于近体,有的写法只能适用于古体。只有把握住了近体诗本身的文字特点,并且了解它与古体诗的差别,才能算是近体诗入门。
能分别四声、平仄,不过是辨音而已,在有拼音和音标的今天并不是什么难事;律句和粘对等等都只是
对音节排列的要求,掌握起来也很容易。归根到底,这些东西都在“声”上打转,并不涉及对“意”的讲究。
总而言之,学诗要重视把握诗歌文本本身。要对“意”——也就是“格”——有相当深入的了解。这需要在拣择词汇、熔铸诗句、深化立意方面下功夫。一味在“声”上打转,永远是没有办法入门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这套声律规则不重要。其实,用“重要”和“不重要”来衡量这套规则本身就不合理。这套声律规则实际上就是近体诗的基本要求,就和下象棋要求“象飞田”、“马走日”一样。你不能说“象飞田”“马走日”之类的棋子走法很重要,因为你就算知道这些走法也不会下棋。你想下象棋,不管是下得好还是下得坏,除了知道棋子的走法之外,还得知道赢棋的规则。一盘棋怎么算赢都不知道,光知道棋子的走法又有什么用呢?
合格的近体诗应该是什么样的,这就相当于象棋的赢棋规则——因为这是你努力的方向。努力的方向你都不清楚,知道其他规则有什么用呢?但你也不能说棋子的走法不重要。因为,只要是下象棋,就必须遵守这套棋子的走法。写诗也一样,只要你写的是近体诗,就必须要遵守这套声律规则。归根结底,这套声律规则只是一套规定,它并不会对作品的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这次系列课之所以免费,就是想让大家把这套死规定彻底弄明白。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应该花的地方,不要总把时间浪费在这种没有任何难度的规则上。
常见误区二、好诗没有硬标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诗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是有不可违背的艺术规律的,比如:语言要准确、细节要生动、立意要高妙等等。唐朝以诗赋取士,如果诗的好坏没有硬标准,那还怎么通过诗来选拔人才?由此可见,诗的好坏必然是有硬标准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儿会再讲。我们先来看两个常见的辩白。第一个常见辩白,是说“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句话并不能证明“文学作品的好坏没有标准”这个观点。恰恰相反,这句话已经把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标准,告诉了你,这个标准就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经得起来着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的挖掘。这句话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哈姆雷特》本身,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文无第一”,是另一句被外行人拿来说明“文学作品没有好坏”的昏话。我们以诗人为例,李白和杜甫谁是唐代诗人第一?这不好说。因为李白和杜甫的水平本就极为接近。这两个人的诗总体来说谁更好,这自然是难以分辨的。但李白和许浑二人,谁在诗上的成就更高呢?这是毫无疑问的,李白的诗更好,成就更高。
如果文学作品的好坏没有硬标准,那么古往今来,怎么没有一个懂诗的人说许浑的诗比李白的要更好呢?如果文学作品的好坏没有硬标准,那李白诗和杜甫诗的好坏,又为什么这么难判断呢?难判断正是说明有标准。没有标准全凭个人好恶的话,哪里有难以判断这一说呢?
所以,诗词的好坏必然是有硬标准的。但凡持这些和稀泥说法的人,要么是根本不懂诗,要么就是别有用心。大家千万不要上这种的当。
象棋入门常见误区三、只要内容真实、情感真挚,就一定是好诗。
如果说内容真实、情感真挚,诗就一定好的话。那最悲伤的诗一定就是哭丧时的那些无意识的呻吟。这些呻吟大多不受主观意识控制,真是不假人工、真情流露,而且确确实实痛彻肺腑。我们把这些无意识的呻吟全都记录下来,就成了最悲伤的诗句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对他人丧亲之痛的切肤之感,并不是来源于他们哭嚎的词句,而是因为看到了他的表情、动作;听到了他悲戚的声调;甚至是感慨于他的生平遭遇。我们能够接受到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文心雕龙·练字》篇把这个问题说的很明白。刘协说:
“心既托声于言,言亦寄形于字;讽诵则绩在宫商,临文则能归字形矣。是以缀字属篇,必须练择。”
这句话是说:我们的心声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而语言又必须通过文字来保存流传。在诵读时,作者心声的展现有赖于音调的高低起伏;而写作时,想要展现自己的心声,就只能通过文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