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结构性因素的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在过去两年经历了战后最为严重的动荡。开始时,亚洲金融危机仅仅影响了该地区市场,对地区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负面影响十分有限。事实上,直到1998年中,拉丁美洲和欧洲的其它新兴市场经济仍然可以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大量融资,条件还比较有利。
----1998年局势开始恶化。由于商品价格疲软,亚洲危机国家产出的下降超出了人们的预期,日本经济困境持续,导致人们更加悲观地看待全球经济前景。8月,俄罗斯单方面决定重组国
内债务,允许卢布贬值,引发国际市场重新全面评估风险。随着相关的资产组合重新排列和杠杆率下降,成熟市场上信贷利差和流动性利差急剧上升;名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对冲基金的崩溃,导致最成熟的资本市场上的流动性几近枯竭;同时,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也经历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日波动幅度最大的一天。这些对新兴市场的影响是巨大的:外债利差急剧上升,国际信贷实际枯竭,结果,脆弱的拉丁美洲经济开始陷入危机漩流。
----在波动过程中,美国经济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日本开始采取重大措施稳定经济、解决银行的问题。
----1998年底,亚洲危机国家表现出复苏的迹象,世界整体的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尽管如此,金融市场仍十分脆弱,最明显的证据就是波动大,新兴市场外债利差高,其资本流入也大大低于繁荣时期的水平。
----过去几年来经历的市场动荡引起了人们对“新的”日益一体化和证券化的国际资本市场波动趋势的担心,包括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繁荣-衰退周期的担心,对市场动荡在各国之间传播的速度与强度的担心,以及对高杠杆经营加大市场波动(放大效应)的担心。近期的《国际资本市场》报告和《世界经济展望》深入地讨论了上述问题,今年的《国际资本市场》报告探
讨的内容包括:采用高杠杆的机构及高杠杆行为带来的系统性问题;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在面临极度外部压力时所采取的非常规的政策;主要的信用评级机构在危机中的表现,等等。
----本报告回顾并评估了新兴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重点集中于它们如何受全球市场动荡的影响。在1997年经历了一次十年来首次出现的下降后,新兴市场经济的私人市场融资于1998年再次大幅度下降,其中大部分发生在1998年下半年国际市场动荡期间。各类私人资本流入急剧下降,其中银行信贷下降得最为明显。许多地区也经历了同样的下降过程,亚洲危机国家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以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但一般只有质量最佳的借款人才能获得成功,有时还伴随着官方担保。这种影响与相关经济的脆弱性有关,包括对短期外部融资的依赖程度,银行与公司部门的稳健,以及在促进金融部门应变能力方面取得的进展。1999年初,新兴市场经济有所复苏,但许多借款人的外部融资能力仍然很弱。
----伴随着1998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世界经济展望和国际资本市场:中期评估》指出,国际金融市场在私人风险管理、银行监管和金融市场监督等方面都存在缺陷,它们本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主要防线。
-
---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化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结构性影响。流动性充足,金融部门相互竞争,可能导致主要的金融中心杠杆率过高;另一类结构性影响是在俄罗斯危机后,市场参与者规避风险的行为增加,影响市场进一步发展;杠杆过高且未受到充分的监管不仅会产生严重的系统问题,而且会引起一些政府的担心,因为担心高杠杆机构以大规模的资金左右市场。
----许多新兴市场经济面对极度的财务压力时,采取了非常规的方法来应付危机,因为国际投资者所用的工具——往往利用杠杆操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非常规的方法包括:香港金管局干预股市和衍生产品市场以防止高杠杆率投机者的“双重攻击”;马来西亚控制资本流出以增加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关闭其离岸货币市场,以及巴西干预外债市场的措施。
----若干信用评级机构提供了评估新兴市场经济投资信用风险的标准化方法。尽管它们在危机爆发前已经发现了一些亚洲国家金融体系中存在的弱点,但仍将其中许多国家的信用评级维持在投资级,随后又在危机时期大幅下调。这种作法被一些观察家们视作是加大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导致资本流动大规模逆转。报告回顾了亚洲金融危机过程中的信用评级,探讨了主要评级机构目前正在实施的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旨在弥补此次危机中暴露出来的弱点。近期,巴塞尔委员会建议将银行的资本风险权重新建立在其外部信用评级的基础之上,突出
了评级机构强化和完善评级过程努力的重要性,有助于缓解国际资本流动的周期性波动,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风险定价。
-全文完-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