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机遇、风险与对策
李一文
内容提要: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海外投资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跨国投资也蕴藏着许多风险。为避免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中国政府与企业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抓住危机中的机遇,重点投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优化政策环境,完善服务和监管体系;借鉴国际经验,重点建立投资促进和保护机制。
关键词:金融危机 风险 保护机制 海外投资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国企业的不断壮大,很多国内企业具备了良好的海外投资条件,并且已经形成了一批海外投资的成功案例。在全球遭遇金融危机之时,中国的央企,以雄厚的资本、超级的能量,纷纷出海,迅速地站在了全球各大经济体的门口,或买入资产,或增持股权。但某些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也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如中国平安投资富通的亏损,28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到现在市值仅剩下10亿左右。很显然,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风险。如何在危机中发现机遇和风险,并提出及时的应对良策,对指导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机遇
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海外投资、进出口、金融证券保险业、
房地产业、旅游业、劳动就业、经济增长、经济地位等层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带来了难得的机遇。面对这次国际市场动荡带给中国企业的裨益,对于正在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来说,企业的优势在哪?面临的机遇在哪?
1.国际金融风暴使得海外许多股市大幅缩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历史低位;一些公司为了渡过目前的难关,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一些国家大幅降低了外资进入门槛。这些都为我国相关企业、机构创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间接投资的潜在机会。国际金融危机延续时间越长,破坏程度越大、经济恢复越慢,我国海外投资的潜在机会就会越多。
2.我国充裕的外汇储备为企业的海外投资提供了基础条件。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面前,冰岛、巴基斯坦、希腊等国由于外汇储备不足,几乎面临国家破产的境地,而我国凭借充裕的外汇储备,至少到目前为止各方面情况运行良好。
3.国际市场的资金需求旺盛。由美国华尔街引爆的这场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受到这场危机的影响。金融市场的动荡,必然会导致投资市场的信心不足,继而引发撤资现象。同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的股市也呈现大幅度的下跌趋势。应该说目前是有实力的中国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并购的较好时机。
4.国际社会合作需求是中国对外投资的有利政治环境。首先,对于受此次金融危机比较严重的国家,比
如美国、英国,目前迫切需要资金的支持;对于此次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发展中国家,比如巴西、智利等国,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解决这些国家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而对于中东一些盛产石油的富裕国家,他们的资金充足,但是缺乏优势项目,因而迫切需要一批优势项目的注入,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大量闲置资金,另一方面也可以逐步实现国家产业的多元化。
5.中国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成为国际市场寻投资的一个方向。中国的银行资产状况和流动性良好,中国企业在此次危机中没有受到太大影响,而且中国企业普遍资产状况良好,资产负债表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因此在世界面临危机的时候,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具有良好的条件。
62
6.对外投资是中国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一个选择。从长期看,人民币汇率变动是市场化方向的必然趋势,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是摆脱困境,寻求可持续增长的途径之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产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人民币升值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可以绕过目标国的贸易壁垒和其他管制,有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实力。
二、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进行海外投资本身就有很大的风险,由华尔街引爆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更是增加了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因而也增大了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风险与挑战。
1.中国缺乏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人才。中国企业在推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当中,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寻到具有海外背景、适合海外经营的人才。企业在选拔驻外人员的过程中,仅仅考虑语言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考量选派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工业经验,同时还必须要求驻外人员具有对异国文化的较强适应力,具体表现在对当地文化适应性、人际关系适应性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快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而目前存在的问题则是,很多企业缺乏有效的评估能力和培训机构,而这种盲目的外派,多数情况下会造成外派失败。
2.中国威胁论也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所遇到的政治障碍。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主要是随着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日益提高,不仅同发达国家、客观上也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形成了竞争。
3.投资企业的业绩下滑,经营成本上升。受投资企业所在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中国投资企业的业绩不容乐观。所在国的信贷紧缩,将导致企业的经营流动资金吃紧,对资金量的需求相应增加;如果所在国实施资本项目管制,那么企业与境内企业间的资金流动链条将断裂。美国、欧元区
等地区向金融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或将导致美元、欧元等货币贬值,从而使公司利润遭受损失。而所在国在经济低迷时期往往会放弃或抵制投资自由原则,在外资的审批或经营方面施加行政干预或消极施政措施,从而增加外资企业的风险。此外,与所在国的经济增长放慢相伴生的更有合同违约率上升、国家风险增大等问题,都将使中国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大。
4.跨国投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全球金融危机不断发展的同时,世界贸易和投资也面临新的风险。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进一步升级、全球利率攀升对跨国投资和贸易融资的不利影响以及国际政治形势复杂多变等,这些都将影响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活动的开展。与此同时,欧美国家泛起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出现向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国扩散势头,并刺激印度、土耳其、拉美和东欧国家仿效,恶化了全球贸易环境,加大了跨国投资的风险和成本,损害了正常的国家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无疑这也将影响我国企业“走出去”。
5.驾驭风险能力受到更大挑战。华尔街金融风暴使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加,这无疑对企业驾驭风险的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更多的人担心,虚拟经济的风险正向实体经济蔓延。无论预测如何,华尔街已经成为向全球投资者提示金融风险的范本。
而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不强,防范和应对各种跨国经营风险的能力较弱。当前,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和并购投资发展迅速,但相应的制度建设、投资机构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投资管理技术的发
展等还不够成熟。企业的融资手段相对单一,国内银行还不能提供成熟的离岸金融业务,海外分支机构较少,难以对企业的海外投资和再融资提供支持。
三、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应采取的对策
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正在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冲击,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负面效应开始显现。面对不利的经济现实,中国的应对措施又有哪些呢?
1.抓住危机中的机遇,利用一些国家放松外来投资限制契机,重点投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但同时蕴含着新的发展机遇。危机引发的大调整会形成全球经济新格局,洗牌过程也会使一些国家的产业出现空当。随着危机不断深化和蔓延,实体经济濒临衰退,国外资产价格大幅缩水,不少国家放松了对外来投资的限制,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适当加快对外投资步伐,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水平。
中国应更加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培育中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名牌。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支持有条件、有实力、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投资办厂、并购拥有先进技术、知名品牌和营销
63
《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7期
网络的企业,扩大和深化资源开发,突出国有大型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带动作用,提升对外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在全球化背景下,即使遭逢金融危机,跨国投资依然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国内企业应及时调整国际化战略。不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受本轮危机的影响还不太大,特别是包括巴西、印度、俄罗斯在内的“金砖四国”发展势头较好,非洲、中东潜力很大,可重点投资这些市场。在全球范围内运用股权投资和跨国并购等新方式,在国内经济长期发展所需要的能源、资源、技术、营销渠道、品牌等领域有所作为,扩大农业对外合作,加紧构建农产品生产和物流基地,参与农业跨国公司全球供应链体系。另外,继续把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蛋糕”做大。
当然,金融危机水有多深,尚待观察。因此,对外投资合作应注重立足自身优势,突出主业、实业,谨慎对待金融衍生产品,冷静面对“抄底”的诱惑,充分认识这场危机的本质和长期性。适时而动不等于盲动,把握机会更须严防风险。政府部门在推动对外投资时,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
2.优化政策环境,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完善服务和监管体系。目前国内还有不少制约对外投资的因素,审批环节较多,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激发,难以根据外部市场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当务之急,是促进对外投资合作便利化,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完善信贷、外汇、财税、人员出入境等政策措施,出台对外投资的管理条例。
一方面,应切实完善对外投资合作服务和监管体系。作为跨国经营的新军,国内众多企业对国外的商业习惯、劳工法律、文化习俗还缺乏了解,对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还缺乏经验,此类人才也相当紧缺。有关各方应为企业提供全面优质的信息服务,并督促企业承担驻在国的社会责任,防止恶性竞争。进一步加强资产的经营管理,健全国有企业投资风险控制、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切实防范和化解资产风险。
在当前的非常时期、非常环境下,“走出去”战略导向应更清晰、明确,政策层面应更具竞争性、系统性、灵活性,避免一哄而上,加强内外联动。毕竟,中国企业“走出去”绝非权宜之计,而是大势所趋。
另一方面,在对海外投资方面,政府也要先当好“导游”,把每个国家的政治、法律、环保和人文等方面的政策风险和民意倾向搞清楚。而在协调保障方面,政府可利用多边双边磋商机制,加强与东道国政府的交流,签订部分双边投资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目前我国已经协调避免了90多个双重征税协定。
3.谨慎实施海外“抄底”。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众多的国际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危机,资产价值大幅下
跌;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商品的价格回调。许多人认为目前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实施“抄底”的良机。但我们应该牢记上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赴美国“抄底”的教训。一方面,陷入困境的一些企业资产状况不透明,泡沫是否完全被挤出不得而知,“抄底”可能抄在“腰”上。另一方面,基于国家利益、股东利益的考虑,美国等国家也不会把优良资产卖给中国企业。一些国家政府很可能对中国大规模的对外投资实施限制。此外,由于企业文化及民族习惯上的差异,中国企业在成功并购后,是否能成功经营也存在着极大的挑战。所以面对“抄底”机会,中国企业必须要三思而后行。
(1)及时评估和更新投资对象国的国家风险。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已对投资国国别风险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提交了评估报告。但由于这个报告主要是从进出口银行的需要出发进行研究的,使用范围仅限于进出口银行,而且该行带有国家背景,不宜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风险公开评头论足。为此,建议可由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委托中介机构、高等院校、社会上专家,或其他第三者,建立国别风险评估体系,定期发表报告,供企业海外投资参考。
(2)大力发展海外投资保险业务。目前,我国出口信用保险主要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办理,经过几年实践,该公司已积累了海外投资保险的相关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其承保规模和保单品种而言,与现实需要尚有相当大的距离。据企业反映,在办理业务时,一是程序复杂,审查时间长、难度大,二是保险费率高达9‰,加大了企业的投资成本。鉴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扩张规模,我们建议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方面继续支持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发展,通过财政补贴、
补充资本金等方式,增强其实力,扩大对海外投资承保的规模;另一方面制定引导政策,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海外投资保险业务。对因此项高风险业务给商业保险公司带来的损失,可通过某种方式给予一定补偿。允许没有外汇的商业保险公司可自由购
金融危机的影响
64
汇,从事外汇保险业务,支持“走出去”企业的保险活动。
(3)建设对外投资的人才支持体系。一是政府的海外投资促进机构要经常组织对企业家的培训,组织案例培训和考察。二是要对各级政府官员、银行、保险等相关机构员工进行海外投资的知识普及和技术更新培训。三是根据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建立人才国际化交流的平台,吸引海外人才加入国内企业国际化行列。
(4)构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技术和法律支持体系。技术和法律支持体系建设的重点是针对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中面临的法律、会计、审计、风险评估以及其他经济技术方面的困难,组织国际、国内相关机构或企业,向我国跨国经营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援助。
(5)支持商会、行业协会等组织在海外投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与政府相比,商会组织在促进海外投资活动方面往往更有效率。因为这类组织熟悉本行业情况,掌握投资地信息比较快捷,可以协调行业内不同企业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此外,商会在与投资地政府交涉、沟通、谈判方面也具有优势。为此,在推动国家“走出去”的战略时,要充分发挥商会等民间组织的力量,将其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鼓励和支持其积极发挥作用,引导、协调和帮助企业有组织、有秩序地走出去,发挥产业协同聚集效应,消除内部恶性竞争。
4.借鉴国际经验,重点建立如下海外投资促进和保护机制。(1)单独设立国家对外投资基金。该基金应包括对外投资信贷基金和对外投资保险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和鼓励包括符合投资基本战略目标的对外投资,基金的使用程序和方法应简明、扼要、规范、透明,便于了解、申请和使用。
(2)设立专门的政策性海外投资保险,以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保险是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因发生非常风险难以收回投资时,为补偿投资者的损失而设立的保险。重点保障发生战争、内乱导致不能执行合同的政策性风险;企业经营者的海外投资被没收、征用造成的风险;东道国因外汇不足而限制外汇兑换、拖延付款以及限制进口造成的经济性风险。
(3)为企业创造对外投资安全环境,积极推进和签订投资有关的政府间协定。首先,加快与有关国家签订投资保护协定,以保护我国对外投资者,使其免受因发生战争、没收、汇款限制等非常风险而带来
的损失,保障我国投资者与投资对象国企业享受国民待遇或最惠国待遇。其次,加快与有关国家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以简化投资的国际税收问题,避免税收摩擦,减轻企业税负。
(4)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和合作伙伴。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海外投资战略,不要过于依赖于跨国并购等单一方式,而要考虑多种方式如与当地企业合资经营,或以自身优势业务为核心进行独资等,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国际市场,降低海外经营的风险。同时考虑选择合作伙伴的方式,包括与国内企业或国外企业联合收购等,降低成本和风险,并注意选择专业的服务机构,为评估和规避风险提供帮助。企业“走出去”还需要寻求政府层面提供的政策支持和相应服务,从而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为这些企业在“走出去”初期提供便利。由于这种担保服务是提供给“走出去”之初的企业,担保企业名单可以不断更新,这样就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周密,2009:《金融危机对“走出去”的影响》,《国际工程与劳务》第1期。
程军,2009:《金融危机下“走出去”风险防范》,《国际工程与劳务》第2期。
陶涛,2009:《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分析》,《改革与战略》第2期。
卫如斯,2009:《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图景》,《决策与信息》第1期。
张磊,2009:《当前中国金融企业跨国并购的动机与风险》,《企业改革与管理》第2期。
曾刚,2009:《美国次贷危机的前景展望》,《金融与保险》第2期。
王海峰,2009:《美国经济衰退及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经贸导刊》第1期。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李晨)
65
《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