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100句⼼学语录
1、以事⾔谓之史,以道⾔谓之经。
【译⽂】⽤事实记述的叫做史,⽤道理记述的叫做经。
2、⼈须在事上磨,⽅能⽴得住;⽅能静亦定、动亦定。
【译⽂】⼈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能真正站得住脚;才能做到于静中能,在动中也能。
3、持志如⼼痛。⼀⼼在痛上,岂有⼯夫说闲话、管闲事。
【译⽂】坚持⾃⼰的理想就像⼼痛。⼀⼼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善念发⽽知之,⽽充之;恶念发⽽知之,⽽遏之。
【译⽂】善念⽣发时⼼⾥知道了,就扩充它;恶念⽣发时⼼⾥知道了,就制⽌它。
4、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译⽂】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最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5、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译⽂】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6、圣⼈亦是学知,众⼈亦是⽣知。
【译⽂】圣⼈也是通过学习才了解道理的,众⼈也是天⽣就具备了解道理的本能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时明⽩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外。
2、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
3、君⾃保重,我⼼送君三⼗⾥。
4、⽆善⽆恶⼼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6、知是⾏之始,⾏是知之成。
7、知⾏合⼀: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8、你看满⼤街都是圣⼈,满⼤街的⼈看你也是圣⼈。
9、⼼狭为祸之根,⼼旷为福之门。10、诚字有以⼯夫说者。诚是⼼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夫。
11、⽆私⼼就是道。12、惟天下之⾄诚,然后能⽴天下之⼤本。13、谦虚其⼼,宏⼤其量。14、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15、持志如⼼痛,⼀⼼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16、此⼼不动,随机⽽动。17、动亦定,静亦定。18、攻吾之短者是吾师。19、⾝之主宰便是⼼,⼼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20、⼈⼈⾃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咏良知四⾸⽰诸⽣》)
21、⼼即理也,⼼外⽆理,⼼外⽆物,⼼外⽆事。22、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23、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24、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25、故⽴志者,为学之⼼也;为学者,⽴志之事也。26、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27、以事⾔谓之史,以道⾔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28、⼈⼼之得其正者即道⼼;道⼼之失其正者即⼈⼼。29、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明飞锡下天风。(《泛海》)30、⼀念开明,反⾝⽽诚。
31、静处体悟,事上磨炼。32、⼈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实放溺也。
33、常快活便是功夫。34、君⼦诲⼈不倦,⽽师道必严。35、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36、⼼即道,道即天。知⼼则知道,知天。37、良知者,孟⼦所谓‘是⾮之⼼,⼈皆有之’者也。是⾮之⼼,不待虑⽽知,不待学⽽能,是故谓之良知。(《⼤学问》)38、良知之外,更⽆知,致知之外,更⽆学。39、⼼⽆外物,物以⼼⽣。40、问君何事⽇憧憧?烦恼场中错⽤功。莫道圣门⽆⼝诀,良知⼆字是参同。(《咏良知四⾸⽰诸⽣》)
41、尽⼼知性知天,是⽣知安⾏事。42、⼭中莫道⽆供给,明⽉清风不⽤钱。43、天理即⼈欲。44、天理即仁⼼。45、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不在才⼒也。故虽凡⼈,⽽肯为学,使此⼼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46、个个⼈⼼有仲尼,⾃将闻见苦遮迷。⽽今指与真头⾯,只是良知更莫疑。47、勿忘勿助必有事焉。48、何为第⼀等事?当读书做圣⼈⽿。49、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为耻。50、圣⼈之道,吾性⾃⾜,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51、志不⽴,天下⽆可成之事。52、不以聪慧警捷为⾼,⽽以勤确谦抑为上。53、不贵于⽆过,⽽贵于能改过。54、若⼰为君⼦,⽽使⼈为⼩⼈,亦⾮仁⼈忠恕恻怛之⼼。55、志于道德者,功名不⾜累其⼼;志于功名者,富贵不⾜以累其⼼。56、⼀有谋计之⼼,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57、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静,机忘则⼼纯⽽⼀。四者,道之证也。58、苟⽆尊崇笃信之⼼,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59、夫志,⽓之帅也,⼈之命也,⽊之根也,⽔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枯,命不续则⼈死,志不⽴则⽓昏。
60、地灵则⼈杰,⼈之⽆良,亦⾜以为⼭川之羞!
61、夫美质难得⽽易坏,⾄道难闻⽽易失,盛年难遇⽽易过,习俗难⾰⽽易流。62、⼈虽⾄愚,责⼈则明;虽有聪明,责⼰则昏。63、⼈之善恶,由于⼀念之间。64、⼀念改过,当时即得本⼼。65、致知⼆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说,即谓之邪说;迷此⽽⾏,即谓之冥⾏。66、功盖天下⽽莫之嫉,善利万物⽽莫与争。67、体,即良知之体,⽤,即良知之⽤,宁复有超然于体⽤之外者乎?68、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69、防于未萌之先,⽽克于⽅萌之际。70、随物⽽格,是致知之功。
71、格物致知,灭除轻傲。72、圣⼈⽓象不在圣⼈⽽在我矣。73、以⾔语谤⼈,其谤浅;是以⾝谤也,其谤深矣。74、外⾯是⾮毁誉,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75、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来往,若太拘窄,恐⾃⼰亦⽆展⾜之地矣。76、⼈⽣⼤病,只是⼀“傲”字。77、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傲”字,便结果了这⼀⽣。78、致吾⼼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与理
⽽为⼀者也。79、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同。但惟圣⼈能致其良知,⽽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80、凡谋其⼒之所不及⽽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81、记诵之⼴,适以长其敖也;知识之多,适以⾏其恶也;闻见之博,适以肆其辨也;辞章之富,适以
饰其伪也。82、良知不由见闻⽽有,⽽见闻莫⾮良知之⽤。83、良知之外,别⽆知矣;故“致良知”是圣⼈教⼈第⼀义。84、思是良知之发⽤。若是良知发⽤之思,则所思莫⾮天理矣。85、君⼦之酬酢万变,当⾏则⾏,当⽌则⽌,当⽣则⽣,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是致其良知,以求⾃慊⽽已。86、盖良知之在⼈⼼,亘万古、塞宇宙⽽⽆不同。87、不欺则良知⽆所伪⽽诚,诚则明矣;⾃信则良知⽆所惑⽽明,明则诚矣。88、⾄诚则“⽆知⽽⽆不知”,不必⾔“可以前知”。89、夫⼈者,天地之⼼。天地万物,是⾮之⼼,不虑⽽知,不学⽽能,所谓良知也。90、天下之⼈⼼皆吾之⼼也,天下之⼈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病狂乎?犹有丧⼼者矣,吾安得⽽⾮丧⼼乎?
91、《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良知⽿。92、此⼼⽆私欲之蔽,即是天理。93、未有知⽽不⾏者。知⽽不⾏,只是未知。94、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志。95、须于⼼体上⽤功。凡明不得,⾏不去,须反在⾃⼼上体当。即可通。⼼体明即是道明。96、然天理亦⾃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97、道⽆精粗,⼈之所见有精粗。98、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99、⾄善者性也,性元⽆⼀毫之恶,故⽈⾄善。100、仁是造化⽣⽣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处不是,然其流⾏发⽣,亦只有个渐,所以⽣⽣不息。
⼀、⽴什么志就是什么样⼈
▼
年轻时候的王阳明志向⾼远,爱好⼴泛,是⼀个天赋卓绝的年轻⼈,这样⼀个年轻⼈却有着⼀⾝傲⾻,宁可蹲⼤狱,也要为正义说话。
1、第⼀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2、世⼈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为耻。
3、我已超脱了得失荣辱,只是还⽆法超脱⽣死。
4、昨⽇⾐蟒戴⽟,⼤家都说荣耀,可脱⾐就寝,只是⼀⾝穷⾻头,何曾添得分毫?所以,荣辱不在⼈,⼈⾃迷⽿。
5、⼈⾮要经历⼀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
6、为了⾃⼰相信的正义要勇敢去拼,不要做缩头乌龟,否则就是活千年,不过是千年的禽兽。
7、⼈⼈都是圣⼈,谁也不⽐任何⼈差。
⼆、空想⽽不实践,就是⼀场空
▼
王阳明年轻时痴迷于佛教,吸取了许多禅宗的思想,但等到他⼼学⼤成后,却对佛学⼤加批判,认为只在⼼上做,终是⽆⽤。
1、禅宗说了‘⼈⼈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头做’后就真的在⼼头做,不去实践。⽽我说了‘在⼼上⽤功’后,必须去实践。
2、佛道之学和圣学只是⼀张纸的距离,所以不容易辨别,只需要⽴志于圣学,将来必能看透。
3、亲情与⽣俱来,如果真能抛弃,就是断灭种性
yuzheng4、佛教徒总说⾃⼰不执着于‘相’,其实这些都是执着于君⾂、⽗⼦、夫妻的‘相’,所以他才逃避。
三、孝道是发⾃内⼼的⾏为
▼
百善孝为先,在王阳明⼼学体系下,孝不⽤学,它就是发⾃良知的⾏为。
1、如果真有孝顺⽗母的⼼,就会去做孝顺⽗母的事。孝顺这个道理就在你⼼中,如果它在外⾯,⽐如在⽗母⾝上,倘若⽗母去世了,难道它就消失了?
2、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母担⼼。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母了。
3、⼈⼼中本就有孝⼼、仁⼼,所以不必去外⾯寻求任何东西,只要让⼼中的孝⼼和仁⼼⾃然流露就万事⼤吉了。
4、做⼉⼦的对于⽗母错误的⾔⾏⽆法指责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哭泣,怎么可以奉迎他的错误呢!
5、⼈世间所有⽗母希望的其实是⼉⼥平安,锦⾐⽟⾷并不重要。那么,将⼼⽐⼼,我们希望的其实也是⽗母平安,⼼平安,⾝平安。要做到这⼀点,必须是你的⾝⼼要平安,否则,这都是空谈。
四、兵法之道奥妙在于不动⼼
王阳明不仅仅是⼀位思想家,更是⼀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兵之道讲究虚虚实实,对将领则要求不动如⼭。
1、虚虚实实,让敌⼈的⼼慌乱,动起来没有章法,就能趁势⽽⼊,以最⼩的代价取得最⼤的胜利。
2、敌⼈只要⼼中⽣疑,这仗就赢了。
3、有些⼈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智的⼈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4、敌⼈⽓势正盛,就应该趁他们取得胜利疏于防备时向他们进攻,怎么能在这个关键时刻后退呢?
5、哪⾥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做学问,养得此⼼不动。如果⾮要说有技巧,那此⼼不动就是唯⼀的技巧。
6、只有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在⾃⼰的良知上⽤全功,把⾃⼰锻造成⼀个泰⼭压顶⾊不变,麋⿅在眼前⽽⽬不转的⼈,才能不动⼼。
五、真理不在书本上,就在我们的⼼中
▼
王阳明将朱熹的天理与内⼼联系在了⼀起,朱熹认为天理要从书中去寻,王阳明则认为⼼外⽆理,天理就在我们的⼼中。
1、⼼中有个能知是⾮善恶的良知,所以⼀切道理都在⼼上,就是:⼼即理。
2、真理已在⼼中,我们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的就是磨炼我们的⼼。
3、天理是在⼼中,但由于世俗的浸染和⾃⼰的不注意修⼼,天理虽然没有离开⼼,可却被蒙蔽了。
4、天理固然在⼼中,但如果⼀个意志⼒不坚定的⼈,⽣活在⼀个肮脏的环境⾥,天理就很难显现。
5、⽿朵不能听是⾮,省了多少闲是⾮;⼝不能说是⾮,⼜省了多少闲是⾮;⼼知道是⾮就够了。
6、⽣死关容易过,可⼼上的关却难过
7、⼀切真理都在⼼中,所以不需外求
8、世⼈因为不知道‘达到⾄善’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以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各有⾃⼰的道理,因此掩盖了评判是⾮的标准,使‘⼼为统帅’的简单道理变得⽀离破碎、四分五裂。
9、良知提醒我们,要把万物和⾃⼰当成⼀个整体,对万物说,我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伤悲着你的伤悲,快乐着你的快乐
六、良知,就是与⽣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
▼
王阳明的⼼学就是致良知之学,所谓良知,就是与⽣俱来的道德意识。时刻保持内⼼的光明,然后按照良知的指引前进,则前路也必定光明。
1、每个⼈与⽣俱来⼼中就有圣贤之道,因为我们⼼中与⽣俱来就有能知是⾮善恶的“良知”,⽽做圣贤就是要通过⾃我努⼒实现最真实的⾃我。
2、⼼如明镜,物来则照,不要刻意去追求。
3、只要时刻拂拭⾃⼰的内⼼,让良知不要被⼈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4、⼈⼈⼼中都有良知,⼈⼈⼼中的良知都会得出⼀个真理。伯夷、叔齐虽然死了,但他们的良知却在每个⼈⼼中。
5、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荣耀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6、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7、真正的⾃信就是相信⾃⼰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8、我们⼼⾥的良知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须去外部寻求任何帮助。
9、有些⼈平时不肯⾏善积德,内⼼有所⽋缺,所以害怕。若平时依良知做事不违神灵,坦荡光明,⼜有什么可怕的?
10、良知是个直性⼦,对于不公,它给出的答案就是:马上反抗。
11、“⾄圣先师”孔⼦说的话,如果它不能和我的⼼相符,那就是错的,就不是真理;⽽贩夫⾛卒说的话,如果它能和我的⼼符合,那就是对的,就是真理。
12、绝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否则⾃⼰就先变恶了,⼀旦如此,就是丧失良知的表现。
七、“知⾏合⼀“的⽆边威⼒
知⾏合⼀,“知”是“良知”,也就是内⼼,“⾏”是“实践”,“知”与“⾏”是⼀体的。
1、真理就在⼼中,但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去实践了,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真理。⽽且,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正如知⾏合⼀⼀样。
2、情绪,物我两忘,不是什么都不想,死⼈才什么都不想呢。
3、⽆事时,将好⾊、贪财、慕名等私欲统统搜寻出来,⼀定要将病根拔去,使它永不复发,才叫痛快。
4、名与实相对。务实的⼼重⼀分,求名的⼼就轻⼀分。若全是务实的⼼,就没有⼀丝求名的⼼。如果务实的⼼犹如饥⽽求⾷,渴⽽求饮,还哪⾥有时间和精⼒好名?
5、要祛除声⾊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6、⾯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但不要动怒⼼,⽽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内⼼的机遇。
7、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强加给它的。
8、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9、破⼭中贼易,破⼼中贼难。
10、装模作样成⼀个圣⼈去给别⼈讲学,⼈们看见圣⼈来了,都给吓跑了,怎么能讲得好呢?唯有做⼀个愚夫笨妇才能给别⼈讲学。
11、除⾮是死灰槁⽊、⽿聋眼瞎之⼈,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不去跟随它也就⾏了。
12、静并⾮不动,动也并⾮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13、随时随地⽽变化、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
14、⼈必须要有为⾃⼰着想的⼼⽅才能克除想念私欲的⼼,能够克除想念私欲的⼼,才能成就⾃⼰。
15、只要做到⽤良知去发家致富,那就符合天理,谁说君⼦不能谈利?
16、不去议论别⼈的是⾮,在要责备别⼈的时候,把它当作⾃⼰的⼀⼤私欲加以克制。
17、仕途如⼀张⽹,进⼊后就会被沾上不得转⾝,所以千万不要沉浸在⾥⾯,要懂得站在⽹上看。但也不是不作为,看明⽩,然后进⼊⽹中去做,做完就赶紧撤出来,这样才能不被仕途牵引,不被功名利禄所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