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名人轶事1
韩愈与大颠
韩愈因上《谏迎佛骨表》忤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来到潮州,听说大颠禅僧是境内有名的僧人,心想自己既因排佛遭贬,对佛门的有名人物还是见识一下为妙,遂至灵山造访大颠。他来到大颠的僧舍,噼头便问∶“禅师,如何是道?”大颠正在坐禅,听到韩愈动问,从定中醒来,但好久也没想起要回答韩愈的问题。这时,大颠的侍者正好在场,他便举手勐击禅床三下。咚、咚、咚,三声响起,大颠与韩愈俱是一愣。
大颠问道∶“你干什么?”侍者回答∶“先以定修,后以慧拨。”韩愈一听大喜,对大颠说∶“和尚的门风真是高峻啊,我在你的侍者那儿就到了修道的门路了。”原来,待者的回答是绝顶聪明的双关语。韩愈初问大颠如何是道?大颠不答,正与侍者的“先以定修”一句相应;而侍者击床三下,则与“后以慧拨”一句相印,所答言词与动静相依,与情景交融,相互照应,别有趣味,难怪韩愈一听之后便欣喜若狂了。
二、柳宗元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妒人之能,幸人之失。 ——《骂尸虫文》
有些人妒忌别人的才华,看到别人的失败又幸灾乐祸。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马退山茅亭记》
美是在人对事物的领悟之上得以体现,是因人而异的,没有人的领悟,也就无所谓美。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文士以德行为修养成根本,而在德行中真诚摆在首位。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状,去来之不可常。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大凡人们的话都是这样说的:盛衰祸福都是互相依存、来去不定的。
柳宗元和刘禹锡
柳宗元和刘禹锡是诗文方面互相欣赏的好朋友。唐代顺宗永贞年间,二人共同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后来革新运动失败,柳宗元被贬职到邵州任刺史,赴任时还没走完一半路程,又被贬职到永州任司马。
元和十年,柳宗元又被调职任柳州刺史,刘禹锡则再次被贬谪到播州。柳宗元知道播州是个荒蛮偏远之地,条件极为艰苦,于是他上书给皇帝说:播州条件恶劣,不是人所能住的地方,而刘禹锡尚有老母亲在世,需要他供养,我实在不再忍心让他忍受这样的困顿,这没法向他母亲交待,如果我不代替他去播州,那么刘禹锡母子就再也见不到面了。因而,我恳请陛下批准让我和他交换,我去播州,他去柳州。
yuzheng
这种患难真情感动了朝中许多大臣,于是有人站出来为刘禹锡求情。后来皇上虽然没有批准柳宗元的奏请,但最终还是对刘禹锡罔开一面,让他改去联州上任。
三、欧阳修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新运动,继承并
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朋党论》
君子以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 ——《朋党论》
君子所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伶官传序》
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此自然之理也。 ——《伶官传序》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
人做事常常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失败,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
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泷冈阡表》
奉养父母不一定要丰厚,最重要的是孝敬;利益虽然不能遍施于所有的人,重在仁爱之心。